APP下载

论王以宁词对东坡词风的继承与发展

2020-11-19李林晓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30期
关键词:词风念奴娇词作

■李林晓/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王以宁,字周士,湘潭(今湖南湘潭)人。据王兆鹏先生考证,其生年在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前后。宣和三年(1121)以成忠郎换文资从事郎。宣和五年(1123)往赴淮南就任,为发运司管勾文字。宣和七年(1125)应召进京,上书言治国之策,授京畿提刑,同年入李纲帅幕为参谋官。金兵进攻太原,王以宁意欲“解太原围”[1],然无功而返。靖康元年(1126),王以宁受李纲被贬一事牵连而被贬长沙。建炎元年(1127),李纲重新被任用为宰相,王以宁遂以枢密院编修官知鼎州(今湖南常德)。建炎三年(1129),王以宁被辟为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的参议官。建炎四年(1130),王以宁任京西制置使,转战两湖,后转战邓州、潭州,为“游寇”孔彦舟所败。高宗绍兴元年(1131)以后多次被贬。晚年退居故里。卒年不详,应在绍兴十六年(1146)后。王以宁以“知兵”名世,“勇而有谋”[2]。《全宋词》据《疆村丛书》共收录王以宁词三十二首,其中包括八首寿词。

从“靖康之变”到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辛弃疾南渡为止,词坛上涌现了一大批用词来记录民族苦难的词人。因其经历了国破家亡之苦,词风在南渡前后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逐渐向豪放风格倾斜,词史上统称他们为南渡词人。王以宁属于南渡词人之一,他所生活的年代,正是宋朝多灾多难、政权更迭的年代。时代的政治风云促使他将一腔激愤诉诸于笔端,用词笔来反映现实生活。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几经宦海风云,也有过浴血抗金的实际体验。他的词风也正如他的为人处世一样,刚健不屈,激壮豪宕,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

一、题材内容

所谓“以诗为词”,首先是拓展词的描写内容,凡可以入诗者皆可入词。东坡词的出现,真正突破了“词为艳科”的旧藩篱,把词由樽前花下引入到广阔的社会人生。王以宁沿着前人开辟的艺术道路继续前进,在词作中增添了抗金救国、英雄不遇等现实内容,对苏轼的农村词、咏物词、交友词等题材也多有开拓。

首先,王以宁常常在词作中追忆自己“锦帽貂裘”的戎马生活。王以宁出太学后有过“走鼎州,乞师解大原围”[3]的经历,在李纲帅幕中也曾与敌兵搏斗,“斗敌捉获番贼一百余人”。这种征战沙场的经历成为词人日后不得志之时的精神动力。王以宁词更多的内容是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不平之鸣”以及渴望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情,如《蓦山溪·游南山》:

雕弓绣帽。戏马秦淮道。风入马蹄轻,曾踏遍、淮堤芳草。飞英点点,春事已阑珊,风雨横,别离多,断送英雄老。

功名终在,休惜芳尊倒。谈笑下燕云,看千里、风驱电扫。男儿此事,莫待鬓丝棼,汉都护,万年觞,玉殿春风早。

此词直承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气势而来,纵横奔放,塑造了一个立志报国,渴望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大丈夫生于世间,自应当积极进取,建功立业,“休惜芳尊倒”,“莫待鬓丝棼”。作此词后不久,王以宁就因献治国之策应诏进京,后佐李纲“解太原围”[1]。可见,他的凌云壮志并不是一时兴起,而真正付诸于行动。其他如“云重天低酣歌罢,胆壮乾坤犹窄”(《念奴娇·淮上雪》),“辞公去,寒眸激电,曾识小安丰”(《满庭芳·邓州席上》),“笑问江头皓月,应曾照、今古英豪”(《满庭芳》)等,均豪兴勃发,气势恢宏,表现出词人壮志凌云的大无畏精神。较之苏轼的清旷超脱,王以宁的词作更添了一分积极有为、“兼济天下”的英雄气概。

其次,有的词作描写他与知己好友的交往酬赠,如《念奴娇》(晚烟凝碧)写“人归寂寂”后“有客飞舟还顾访”的情景,主客两人“得意忘年,推诚投分,高论追元白”的“浪吟狂醉”生活。又如《水调歌头·呈汉阳使君》写自己与汉阳使君阔别十年后相逢的场景,昔日“常记鲒碕狂客,邀我登楼雪霁,杖策拥羊裘”的情景与今日“与君邂逅,相逐飞步碧山头”的豪情遥相呼应,期间的十年岁月如黄粱一梦,不变的是好友“依旧秀色照清眸”,变的是国家由盛转衰的形势,两人只能将一腔愤激之情化入烈酒,在“遗恨”的怀古幽思中收束全篇。王以宁结交的友人大多与他性格相似,有着“胆壮乾坤犹窄”的凌云壮志,因此两人的交往常常带有英雄惺惺相惜之感。“与君邂逅”仍不忘“举酒一觞今古”,“得意忘年”却忘不掉壮志难酬之痛。在与友人的交游唱和中,王以宁抗金复国、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得到了倾诉的对象。即便是写给友人的寿词,也始终洋溢着王以宁奋发有为的气概,如《南歌子·李左思生日》下片勉励友人勤政事:“忠力扶昌运,冲和保圣胎。阳功阴德好栽培。他日骑鲸仙路、指蓬莱。”《鹧鸪天·寿刘方明》中祝福友人仕途坦荡:“政成归去位三台。明年寿酒君王劝,知有传宣敕使来。”既是勉励他人,也是自勉。

王以宁除写了大量悲歌慷慨的爱国词以外,还写过一部分以江山风物、家乡生活为题材的词。在他的词笔下,有“天工何意,碎琼珰玉佩,书空千尺”(《念奴娇·淮上雪》)的冰雪世界,有“醉望五州山,渺千里、银涛东注”(《蓦山溪`和虞彦恭寄钱逊叔》)的大河图景,还有“一带澄江,十分蟾影,千里寒光白”(《念奴娇》)的夕阳晚照图。在他早期的词作中,这些壮丽的山光水色常常是激发其建功立业之豪情的催化剂。如《念奴娇·淮上雪》一词。开篇用了一个巧妙的比喻,把纷纷扬扬的雪花比作被上天敲碎的“琼珰玉佩”,用玉的晶莹剔透写雪的洁白无暇,为全词奠定了主色调。紧接着,视线由上往下,看到了江上的扁舟、渔翁和两岸雾气萦绕的山林。下片写词人的活动,饮酒、“酣歌”以及“射雉归来,铁鳞十万,踏碎千山白”的豪情壮志,为这一幅寂静的雪景图增添了虎虎生气。末句抒发自己对抗金复国,“春满南陌”的信心。词人一生辗转多处为官,每到一处,便欣然登高望远。眼前的大好河山,既能一解从政生活的苦闷,也能激发词人的豪情诗兴。

在部分词作中,他还记叙了富有特色的楚风民俗,如《浣溪沙·寿赵倅》中记载楚地端午习俗:“艾胜迎薰寿缕长。碧篘酒泛绿蒲香。”人们在端午节时悬挂艾叶与菖蒲,佩戴用五色丝线做成的饰品,饮用菖蒲酒。又如《鹧鸪天·寿刘方明》中还记录了楚地人民“跻楚俗,上春台”的习俗特别是在后期的词作中,词人在归隐生活中流露出知足饱和的心态,能够以平常心看待身边人事,因此笔下的农村生活也增添了几分家常气息。无论是“遍野跳珠溅玉,纵儿童、收满金瓶”的爱怜之情,还是“随分村歌社舞,何须问、武宿文星”的与民同乐之心,都体现了词人对村居生活的留恋,宛若一曲清新优美的田园牧歌。

王以宁经历了“靖康之变”的时代巨变,在自己的词作中融入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一代忠臣志士立志报国、重整河山的迫切心愿,同时也清晰地展现出这个愿望被投降派扑灭的事实,演奏出民族苦难和人生忧患的双重变奏,在东坡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了词境。受这种爱国思想和战斗精神的鼓舞,辛弃疾沿着王以宁等南渡词人开拓的道路继续前进,将爱国豪放词推向巅峰。

二、艺术手法

东坡词“以诗为词”的艺术特征还体现在以诗文句法入词,吸收诗赋词汇,兼采史传、口语,使词摆脱音律的束缚而自由地表达词人的感情。王以宁词在艺术手法上丰富多样,融汇众长,有利于自由地抒发自己的爱国豪情。

首先,王以宁在词作中大量用典,或直接引用,或化用意境,各得其妙。如《蓦山溪·游南山》“风入马蹄轻,曾踏遍、淮堤芳草”一句化用王维《观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诗句。体物极为细腻,既呼应了上文“雕弓绣帽。戏马秦淮道”的行为,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飞英点点”的暮春景色。又如《念奴娇·淮上雪》“遥想易水燕山,有人方醉赏,六花如席”一句化用李白《北风行》中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雪势之大,与上片把“琼珰玉佩”比作雪花遥相呼应,极写冰天雪地的奇伟景象。词人笔下的景色越苦寒,就越能突显词人迎风伫立、踌躇满怀的英雄形象——“纶巾鹤氅,是谁独笑携策”。除了直接引用或化用前人的诗句、词句外,王以宁也常常化用前人的意境,如《满庭芳》(千古黄州)一词:

千古黄州,雪堂奇胜,名与赤壁齐高。竹楼千字,笔势压江涛。笑问江头皓月,应曾照、今古英豪。菖蒲酒,窊尊无恙,聊共访临皋。陶陶。谁晤对,粲花吐论,宫锦纫袍。借银涛雪浪,一洗尘劳。好在江山如画,人易老、双鬓难茠。升平代,凭高望远,当赋反离骚。

此词直承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而来。苏轼在黄州的临皋亭东筑雪堂,作《雪堂记》,也曾与友人夜游赤壁,作《赤壁赋》。王禹偁被贬黄州时也曾作《黄冈竹楼记》,表明自己甘居清苦、鄙夷声色的高尚情怀。词人登高望远,想起先贤往事,不禁生发出“笑问江头皓月,应曾照、今古英豪”的感慨。在这里,词人已将自己置与“今古英豪”的行列中,引苏王为知己。面对“江山如画”的情景,王以宁不禁生发出英雄迟暮的感慨。苏轼在“人生如梦”的醒悟中,将一腔用世之心消解于杯酒之中,而王以宁却未能真正超脱出来。扬雄作《反离骚》,目的是“怪屈原文过相如,至不容,作《离骚》,自投江而死。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进则在野,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4]王以宁却反其意而用之,实际上他并不愿隐忍苟活,而推崇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奋斗精神。受个人审美倾向的影响,王以宁多青睐于那些风格豪迈,笔力矫健的前辈先贤的作品,如李杜诗、王维边塞诗和东坡词等。王以宁不仅学习前人的艺术手法,同时也积极汲取着伟大诗人、词人的人格精神力量。

其次,王以宁词体现出散文化倾向。第一,句式的散文化。如“我自人间漫浪,平生事、南北西东”(《满庭芳·邓州席上》)、“柳家兄弟莫瞋人,狂奴小户元低促”(《踏莎行》)、“我有太平歌颂,待形容贤业”(《好事近》)等,均直白如口语。至于《满庭芳·陈觉叟雪中见过》和《临江仙·和子安》,则完全是直接的内心剖白。

第二,章法的散文化,如《水调歌头·裴公亭怀古》:

岁晚橘洲上,老叶舞愁红。西山光翠,依旧影落酒杯中。人在子亭高处,下望长沙城郭,猎猎酒帘风。远水湛寒碧,独钓绿蓑翁。怀往事,追昨梦,转头空。孙郎前日,豪健颐指五都雄。起拥奇才剑客,十万银戈赤帻,歌鼓壮军容。何似裴相国,谈道老圭峰。

“靖康之变”后,王以宁被贬长沙,心情低落,登高望远,作成此篇。词的上片写词人于晚秋时节登上裴公亭,眺望长沙城郭所见之景。开篇一个“愁”字为全词奠定了伤感的基调,橘子洲、红叶、西山、城郭、酒帘、江水,都是词人目之所见之景,是同一时空的流线型意象。在词人看来,这些阔大的景色此刻也沾染上了清冷的色调,是自己心情的外化。其他如《虞美人·宿龟山夜登秋汉亭》《念奴娇·淮上雪》《念奴娇》(晚烟凝碧)、《念奴娇》(天收云碧)等,均是即景而作、有感而发的作品,绝少跳动的意象。

第三,议论化倾向。如《满庭芳·陈觉叟雪中见过》下片用“先生。齐物久,蚁丘罢战,蜗角休征”来表达自己多年来仕途坎坷,心灰意冷,以至于到《庄子》中去寻求归宿的失落情绪。再如《满庭芳》:

山耸方壶,潮通碧海,江东自昔名家。玉真仙子,珰佩粲朝霞。一种天香胜味,笑杨梅、不数枇杷。难模写,牟尼妙质,光透紫丹砂。咨嗟。如此辈,不知何为,留滞天涯。料甘心远引,无意纷华。一任姚黄魏紫,供吟赏、银烛笼纱。南游士,日餐千颗,不愿九霞车。

此词咏荔枝,上片摹写荔枝外在形态,下片则借荔枝抒发一己牢骚之情,“如此辈,不知何为,留滞天涯。”既是感叹荔枝生在南国,不为人知,也是借物自怜,感慨自己怀才不遇,进而猜测荔枝“甘心远引,无意纷华。一任姚黄魏紫,供吟赏、银烛笼纱。”词人也决心像荔枝一样,远离官场纷争,效仿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

化用诗句、章法的散文化和议论化均是王以宁词作的艺术特色,亦可见他于东坡词风的继承和发展。

三、豪放词风

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充斥着浮艳香软的词风,“至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一派。”[5]苏轼以充沛激昂的感情融入词中,字句雅练,笔力豪迈,格调健康高远,开豪放词风。《四库未收书目提要》言“以凝词,句法精壮”[6],“绝无南宋浮艳虚薄之习,其他词亦多类也”[6]。王以宁正是在苏轼豪放词风的启发和熏陶下创作了大量激越豪迈的诗篇。

外有金兵的侵扰,内有小人把持国政,堵塞进贤之道,时代呼唤英雄。在这种情况下,王以宁以“英雄”自居,以“英雄之气”填词,使得词作虎虎有生气,读之使人奋起,如“谈笑下燕云,看千里、风驱电扫。男儿此事,莫待鬓丝棼”(《蓦山溪·游南山》)、“云重天低酣歌罢,胆壮乾坤犹窄。射雉归来,铁鳞十万,踏碎千山白”(《念奴娇·淮上雪》)、“我自人间漫浪,平生事、南北西东。辞公去,寒眸激电,曾识小安丰”(《满庭芳·邓州席上》)等激越亢爽的词句比比皆是。即便“风雨横,别离多,断送英雄老”,仍以“功名终在,休惜芳尊倒”来自我安慰;即便“怀往事,追昨梦,转头空”,仍渴望“起拥奇才剑客,十万银戈赤帻,歌鼓壮军容”的生活;即使一度表现出对“中隐咸籍”的首肯,内心却时时流露出“高论追元白”,“欲从”“骑鲸诗客”“翩然鹄举”的渴望。对于抗金复国、重整河山的事业,王以宁也充满了信心,“紫箫声断,唤回春满南陌”,“汉都护,万年觞,玉殿春风早”。即使是那些情绪低徊的失意之作,其中也潜藏着一股愤慨不平之气,如《水调歌头·呈汉阳使君》末尾两句:“举酒一觞今古,叹息英雄骨冷,清泪不能收。鹦鹉更谁赋,遗恨满芳州。”陶尔夫就认为此句表达了词人对岳飞和祢衡的缅怀,其中潜藏着一股忧愤深沉、拗怒不平之气[7]。词人在晚年向往“浪吟狂醉”的隐居生活,写过一些情绪较为消沉的词作,但瑕不掩瑜,王以宁的大部分词作仍是以豪放词风为主的。

王以宁沿着苏轼开辟的豪放词风继续发展,但由于时代背景和个性的不同,两人的“豪”也各不相同。东坡词豪中显旷,“苏轼的词不管写什么内容,总有一股清气充实于其间,读之使人神清气爽。”[8]这是因为苏轼濡染佛老,对待世事既能“入”,又能“出”,无论经历多少艰难险阻,都能怀揣“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潇洒态度。王以宁对苏轼豪放词风的接受并不是、照搬照抄,而能够根据时代环境的变化,赋予它多姿多彩的风貌。王以宁所处的时代,抗战派与投降派的呼声并存,南宋王朝进行过一些积极的抵抗,但很快就回到了投降求和的老路。希望与失望交织的情绪使得王以宁一方面创作出一系列豪放之作,抒发对抗战事业的信心,另一方面又时时流露出对投降派的极大不满,对自己不受重用的忿忿不平。与东坡词相比,王以宁的清旷之作大大减少,作品中虽偶见旷语,但大多是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是带泪的笑。

四、结语

“靖康之变”的政治风云,给国家和人民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时代呼唤反映现实、反映民族苦难的优秀作品。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王以宁自觉承担起时代责任,摆脱北宋末年以周邦彦为代表的典雅精工的大晟词风的影响,与张元干、叶梦得、朱敦儒、李清照等南渡词人一起,为南宋词风的转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与其他南渡词人相比,王以宁自始至终致力于豪放词的创作,绝少婉媚轻艳的作品,在南渡词坛中独树一帜,由此体现了他学习苏轼豪放词风的自觉性和受其词风影响的彻底性。王以宁词对东坡词多有借鉴,但也绝非亦步亦趋,而是在继承中有所发展。他在词作中增添了反映民族苦难的现实内容,而且将豪放的创作个性与爱国的深挚感情结合起来,赋予豪放词深刻的思想性,以豪放词风重振民族雄风。在当时的时代氛围里,这种因爱国热情而迸发的创作热情难能可贵,为后来辛弃疾和辛派词人的创作也指明了方向。南渡词人的创作与实践,为词史高峰期的到来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这个探索过程中,王以宁词以其博大深沉的内容、多变生新的艺术手法和激壮豪宕的意境成为稼轩词崛起的先声,搭建了东坡词和稼轩词之间的过渡桥梁。

猜你喜欢

词风念奴娇词作
念奴娇 国庆(外三首)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浅议李清照词风格的变化与时代的关系
探索姜夔词的幽冷词风
浅析李后主词成就
张鎡词论
赵学敏书法作品《念奴娇·昆仑》
东风第一枝 读念奴娇
试论柳永羁旅词的悲秋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