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团课标准化体系初探
2020-11-19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张 敏/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一、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1]共青团组织是党的后备军和助手,而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中国高校中70%以上的青年都是共青团员。因此青年的思想引领,关系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否得到持续有效贯彻,关系到党组织在青年中的群众基础是否牢固。2017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改革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2]作为基层团组织“三会一课”制度之一的团课的改革与创新,是方案中的重点内容。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团课、建立规范的团课体系、充分利用好团课阵地对团员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青年的成长成才需求、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十分必要。
二、高职院校团课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多数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对团课仅满足于团课的日常实施,缺少对团课整体规律和制度的研究,即使投入精力进行研究也多局限于形式的创新等个别方面。近几年看起来团课虽然引入了如网络团课、微团课等新形式,但内容设计粗糙,实践效果不明显;高职院校尤其是一些工程技术类高职院校,受生源基础差和学校思政师资不足等因素制约,团课在“教”和“学”两方面效果均难令人满意;团课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的结合不够,“两张皮”现象明显。总的来说,高职院校团组织的团课存在四无现象:“无课程大纲”、“无专业指导”、“无固定范式”、“无规范化考核”。
(一)无课程大纲
团课的属性从名称上来讲,也属于课程范畴,是共青团组织对青年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常态化培训课程,这项课程目前在大多数高职院校却没有相对固定的课程大纲作为指导,而多是由基层团组织团干部个人根据主观感觉自行确定一定时间段内的团课主题,这就给团课内容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团课主题合不合适、符不符合上级要求几乎完全取决于团干部的个人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存在极大的不可控性。
(二)无专业指导
由于缺乏专业师资指导,多数高职院校团课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的结合不够,“两张皮”现象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制度藩篱: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师一般隶属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而团课是由校团委这样一个行政管理部门来负责实施,团组织固然希望团课能得到更专业的指导,但在学校顶层制度设计上却缺少跨部门师资力量共享的协调机制;二是现实制约:思政教师由于平时繁重的公共课授课任务,精力和时间有限,较难参与团课的指导工作,而平时参与团课实际具体指导的多是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兼职团干部,尽管他们能够贴近学生思维、了解学生心理,但个人的思想政治理论功底、教学能力参差不齐。
(三)无固定范式
团课本身具有课程性和活动性的双重特征,一方面它跟党组织的党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等有共通性,另一方面它又是团员组织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这就意味着它除了要符合课程的特征,还应当具备团组织生活特有的形式。但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甚至一些本科院校的团课形式上相对随意,固定的仪式不能坚持,仪式感不足,无法让团员青年对共青团组织形成归属感,进而对自己团员身份认同感也逐渐降低。另外,对团课的研究缺少对多种不同主题类别团课的归纳和总结,没能形成相对固定的范式和样本,多数由高校班级团干部自行发挥,自主组织内容,自行把握团课进程。
(四)无规范化考核
目前的高职院校团课并没有完备的考核体系,对于团课质量形式和仪式上有相对明确容易量化的考核标准,比如开团课是否统一佩戴团徽、是否悬挂团旗、出勤率高低等等;但对于团课的具体内容因为缺乏规范化的标准,考核时多取决于听课参评教师或团干部的主观感受和认知。即便部分高职院校也制定了一定的考核标准,但对团课内容质量标准描述多停留在感性描述上,很难让人抓住该标准的关键特征,导致参与评价工作的团干部、专业教师酌情裁量范围过大,往往容易引起对团课考核结果的争议。
三、高职院校团课标准体系框架探索
高职院校团课的标准体系至少应当包括标准化的仪式和范式、规范化大纲和教材、专业化指导师资和制度化团课质量评价机制等四个子系统,主要对应解决以上“四无”问题。[3]
(一)标准化的仪式和范式
这个子系统的探索主要是解决团课开展的一般仪式和特别范式问题,即解决团课的形式设计和流程设计问题。
一是通过固化的普遍仪式让团员青年有仪式感,潜移默化逐渐加深对团组织的归属感和团员身份的认同感,对国家的热爱、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信赖,比如严格规定上团课应当佩戴团徽、悬挂团旗、齐唱国歌和团歌等仪式,并将此仪式作为硬性标准推行,这一点相对来说较容易实施,目前在各高职院校及本科高校已经实施的情况尚可。
二是根据以往团课开展情况调研,按照主题不同把团课分成以下五种类别:信仰与理论学习类团课、核心价值培育类团课、个人素养提升类团课、青年公益实践类团课、职业生涯规划类团课。通过实践探索,将每类团课选取两至三个典型团课案例形成参考范式,并汇编成文本或视听资料下发基层团支部参照实施,让基层团干部尤其是学生兼职团干部在团课的初期策划时就能够有所参照,不至于从源头上“跑偏”。
(二)规范化的大纲与教材
校级共青团组织可以在学校党组织的支持和指导下下,牵头整合校内思政公共课专家、专职团干部、一线辅导员和班主任、部分专业教师等师资力量,成立专门的团课教研室来完成团课大纲的制定与实施,如果必要还可以邀请校外共青团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家作为顾问、专场讲座嘉宾等。
规范化的大纲内容应至少覆盖上文所述的五大类团课,对五大类团课的不同目的、实施手段、效果标准应当给出明确规定和要求,要结合实际对不同类别的团课的课时数、学时数进行差异化分配,不能搞“平均主义”。
高职院校的团课大纲除了要满足前述一般要求外,还应当结合职业院校特征和学生专业实际,充分借鉴和吸收当前“课程思政”新理念、新做法,在团课大纲制定时探索将校本文化、职业实践与团员思政教育有机结合,从而在思政公共课之外充分发挥团课的有效补充功能,培养“又红又专”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
关于团课教材的选用问题:一是可以使用由刘立鹏、李春丽主编的《团课教程》(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年5月出版)一书作为基础教材;二是可以由团课教研室成员还可以自行摸索规律、总结实践经验、搜集资料,参照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就业与创业指导等课程教材体例,根据大纲自编符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的辅助教材;三是可以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线的辅导员、班主任和团干部征集团课典型案例和与思政教育有关的实践活动案例,并将案例按照大纲体系汇编成范式手册,作为实践参照教材;四是将“团中央官网-团干加油站”栏目推荐书目中的书籍纳入参考教材库,作为团课指导老师、团干部和团员青年的日常延伸阅读书目。
(三)专业化的师资力量
专业化师资力量是标准化团课体系的核心,没有专业化的教师,大纲制定得再细致,也无法真正落地实施。如能按照上文所述成立专门的团课教研室,参与大纲制定的所有思政课专家、专职团干部等都自然进入团课的师资库。为了能有效激励上述专家、团干部、教师等参与团课的指导和教学,学校应当在工作考核机制上视他们参与团课指导工作情况认定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并将这项工作列入教师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的加分项中。
同时,校级团组织可以制定单独的团课指导教师培训机制,定期选派教师参加上级团组织的理论与业务培训,尤其是让参与团课指导的非团干部思政教师能够对共青团的具体实务有更全面、系统地了解,提升他们参与团课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制度化的考评体系
以规范化的团课大纲为基础,建立对团课指导教师工作、团课组织实施过程、团员青年学习效果的“三位一体”考核机制,形成闭环的团课考核。团课考评的制度化标准应当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团课指导教师工作评价制度、团课组织实施评价制度、团员青年学习效果评价制度。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有机统一。
对团课指导教师的评价在于为团课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和指导质量考核提供量化依据,激励和督促教师按照大纲要求履行好指导和授课职责。
对团课组织实施过程评价,是团章规定的基本要求,是从严治团和基层团组织建设提升工程的必然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团课组织实施过程评价的制度,也有利于对基层团支部、团干部工作进行检查、督促,为公平公正地进行团内评优评先工作提供可靠的量化支撑。
对团员青年学习效果的评价,是团章规定团员的学习义务必然要求。制定可实施、能落地的量化学习考核标准,把团课学习效果纳入团员、团干部日常考评指标,使得基层党团组织在提升团员素养、选拔任用团干部和推优入党对象等工作中有了直接抓手,也有利于在团组织内营造公平、公开和公正的清正之风和民主氛围。
四、结语
本文对团课开展现状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在初步实践基础上对对新时代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团课标准化体系的总体框架进行了初步思考和探析,其中很多设想还尚不成熟,实践也远未深入,希望能够启发思考、开阔思路,为进一步开展高职院校团课标准化体系各子系统的深入研究和具体实践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