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学理与才情兼备的著作
——评赵金钟《想象与言说的魅力》
2020-11-19甘浩
甘 浩
赵金钟先生是近些年来诗坛上较为活跃的诗评家,他出版有《中国新诗的现代性与民间性》等诗学著作,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理论与批评》《文艺争鸣》《诗探索》《文艺报》《诗刊》《星星》等刊物发表了数量可观的诗论、诗评;不仅如此,还偶尔一试身手,“亲到长安”,进行诗歌创作,并出版诗文集《流彩的石头》,而且反响不错,有网友读者说:“赵金钟先生的诗很好,文字有张力,意象丰富而有深度,感情充实,思维开阔……读这样的诗文,会使人得到提升。”著名诗评家张德明亦言:“他的诗歌有情感的热度,也有修辞的新奇,更传递着对自然和生活的浓烈之爱。”现在,郑州大学出版社要将他多年写作的诗评选辑出版,真是可喜可贺。
赵金钟热爱诗歌事业,看重诗歌价值。他曾在《中国年度优秀诗歌[2012卷]》(新华出版社2013年1月版)“编委寄语”中写道:“诗歌是一门干预灵魂的艺术。当下社会是一个物质的社会,诗歌似乎很‘轻’,‘轻’到可有可无。然而它却又很‘重’,‘重’到可以压垮一座桥梁,一座大厦,甚至一切由物质所构筑的铜墙铁壁。不为别的,就因为它干预灵魂。正是在这里,诗具有了无用之大用。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了诗歌,那么,这个民族必将走进心灵的沙漠;如果一个人心中缺少了诗意,那么,这个人也就只剩下了物质的空壳。我们应该感谢诗人,他们在不断沙化的心灵里播撒绿的种子;我们应该感谢诗歌,它遏止了沙化的速度,延续着一片片绿荫。”或许正基于此,他选择了诗歌评论工作,不畏辛苦,披沙拣金,为当代诗歌的健康发展摇旗呐喊。《想象与言说的魅力》即是其辛勤劳作的产物。该评论集分为四辑。第一辑“诗风考察”,主要探讨现代汉诗出场的诗学意义及20世纪诗风流变;第二辑“诗坛回望”,主要论述中国当代诗歌各个历史时期重要诗歌现象及诗歌流派的审美特征;第三辑“诗人掠影”,主要分析当代诗歌中的个案问题;第四辑“诗作品评”,主要分析当代诗歌中的经典性作品。
赵金钟论诗颇有“史”的意识,无论是宏观梳理,还是个案研究,他都能够立足于历史坐标,在历史的坐标系上为其研究对象寻找恰当的位置。这是学者的修养与行文风范。这样,论现象,才会清晰透彻;析作品,方能鞭辟入里。他对诗歌的要求相当苛刻,认为诗的魅力来自规范,所以诗歌写作必须就“范”。诗歌写作须就之“范”较多,但关键的有三条:第一,抒情表意之范。它是诗歌的灵魂,是诗歌欣赏的重要内容和诗歌解读的关键所在;第二,“写的语言”之范。语言不仅是诗的手段,同时是诗的目的。它本身就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因此,诗不能直接运用现成口语,它必须对口语进行深加工,使之“书面化”(艺术化);第三,诗歌结构之范。在所有文学体裁中,诗歌的体格最小,所以最讲究结构。诗的结构的背后是对现实及其前动力的深刻认识与把握,而其本身则又是对于生活与诗人情愫的一次有意义的安排。结构不是一个外在于内容的皮囊,而是化入内容之中的诗的灵魂。——这些见解颇为在理。
赵金钟论诗秉持学理,又充满才情,文风扎实又透露灵气,让人饱受理性浸润之时,又享受诗情诗意的熏染。故读其诗论,绝无呆滞沉闷之感。其论诗既执着于原则,又不忘记辩证,不走偏执之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素质。如,他总体上不喜欢口语诗,认为它浅显直白、没有诗味,但又指出鲜活的或提纯后的口语会为新诗语言增添新的元素;他更看重抒情,认为诗歌本质上是抒情写意的艺术,但也不排除叙事,认为恰当的叙事是别样的抒情;他看重精粹,认为诗歌应该至纯至雅,但也不否定俗化,认为俗化写作“把手伸向了生活的底部,触摸底层的震颤、温馨与疼痛”,“将日常生活经验转化为诗歌材料”,也是值得肯定的。
一言以蔽之,《想象与言说的魅力》是赵金钟诗论的精选,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