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为其唯物史观的建立提供的理论贡献

2020-11-19符晓艳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33期
关键词:异化劳动唯物史观异化

■符晓艳/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异化”起初并不是作为一个哲学名称而存在的,是经过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异化一词才逐渐有了一定的哲学内涵。并通过黑格尔《精神现象》将异化一词引入到哲学中,从而丰富了异化的内容。“异化”被引进哲学,在哲学中不断发展,最终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概念,通过深入探究,其“异化理论”概念为唯物史观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异化的基本概念

“异化”一词最早发现在拉丁文中,是转让、过度、差异的意思,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异化”也被很多的哲学家以及思想家进行使用,在使用的过程中逐渐演变。“异化”概念被融入到政治发展和社会发展中,当时政客通过“异化”概念表达权利和财富,他们认为,只有实现权利以及财富的相互互换才能使社会发展保持正常,人类才能得以生存发展。这个时间段内的“异化”呈现的是“自然价值”、“自然权利”,还没有涉及到哲学的含义。德国古典哲学作为“异化”概念的转折点,这一时期下“异化”具有了一定的哲学含义,在黑格尔的作品中,异化一词被列入到哲学内涵范围,从而具有了哲学的发展特点,作品中作者通过异化总结了人的思想变化过程,将抽象事物异化之后,思想回归本身,再此期间形成的产物就是思想意识,他认为,只有进行行为异化才能保证意识的真实性,也就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意识需要通过逻辑发展,通过自身异化与外界异化共同作用,从而实现人类思想的进步,这也进一步体现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当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想哲学发展到费尔巴哈时“异化”一词又被完全反用,这样的思想成为费尔巴哈批判唯心主义的主要思想武器并且建立了自身的唯物主义,他坚持的哲学思想与黑格尔恰好相反,他将“异化”概念解释为人格分裂说。他认为神是通过人的意识分裂形成的,人意识分裂的多少决定了人的善恶以及神的能力大小。通过人的“异化”本质还是人,可以实现“异化”后的人回归本质。虽然费尔巴哈的思想不是纯粹的唯物主义,但是对该时期下的思想意思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马克思思想是以两个哲学思想家的哲学思想为基础,不断的随着思想创新结合世界发展逐渐演变得来的。所以也就间接的说明了“异化”概念也是不断演变被马克思赋予新的含义。

二、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基本概述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又被称之为劳动异化,该理论是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被推出的,其理论重要内容包括了四个方面:其一,劳动主体异化。在那一时期的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受私有制限制,人类的劳动被当成是外部力量,劳动产品也是通过非人力量进行产生的,也可以总结说是劳动主体异化。在这样的限制下,劳动者不能进行支配自身的劳动行为,是一种存在人自身之外的,远离人的发展本质的特殊化存在,在实际的劳动过程中,劳动产品不属于劳动者本身,人是通过劳动被创造出来的。其二,劳动自身异化。劳动自身的异化也就自我异化,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劳动是人自身本质自由外泄的一种体现,人与动物之所以有所区别,是因为人类在本质外泄时的劳动产品更加优质,是动物所不能及的,同时劳动者在制造产品的过程中出现好的情绪波动。但是异化劳动和劳动的本质是完全相反的,随着劳动进行,人类不断的自我否定,在劳动中不能体验到快乐甚至感觉到沮丧,限制了劳动者自身的肉体思想以及精神思想的发展。在异化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者不能以思想支配行为,劳动也不是出自劳动者的真是意思,是被强迫的。其三,人与自身类异化。费尔巴哈曾经说过,这个类存在物是一部分,人是经过这个东西改造形成的产物,可以这样理解人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并不知道自身是什么,通过实际的劳动,才让人慢慢的意识到,自身是人的事实,人是类的主要存在方式,类通过这样的劳动进行生活。但是异化劳动将人们的生产劳动仅作为人的肉体行为,与动物无异。异化劳动认为,不管人类的本质是什么,通过劳动异化最终都会将人的生产生活变成异己的思想,使人类的本体以及本体存在的思想都与本体发生异化。其四,人与人异化。马克思认为,人的劳动活动、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是异己关系,这些异己既不属于人本身,那就是属于人本身外在的某个物体,这个物体是非虚拟化的,不能是大自然也不能是鬼神,只能是人的本质,这个人不是劳动者而是资产阶级下的资本家们。人和人的异化影射了资本主义发展下的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剥削压迫,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作用

(一)异化劳动理论促进马克思思想形成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劳动的理论分析,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思想形成。马克思的“社会关系总和”这一思想就是异化劳动理论的集成作用体现。这一思想的发展不仅奠定了唯物史观的基础发展,也促进了唯心主义人本论的基础思想形成,在费尔巴哈的唯心人本论基础之上再做提升。在异化劳动理论过程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劳动与社会关系的本质联系。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要素,劳动关系的建立促进了社会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劳动”作为人的本质,与“社会关系总和”是人的本质,两个思想相互平行却不是相互排斥的,是不同人的精神层面分析得来的,前者是人与非人的关系,后者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从这两个观点我们可以得出马克思的抽象思维发展,但是不能否定马克思的思想方向是正确的。通过异化理论奠定了唯物主义的基础性发展。

(二)异化劳动理论思想是是唯物主义的发源地

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了人的本质是“劳动”,所以用“劳动”解释人的行为、人的思想以及社会发展的本质,在“劳动”基础上正确解读历史形成。同时通过异化劳动来阐述资本主义下的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关系,这是哲学思想更进一步的重要的体现,也是马克思历史思想的重要突破,它从劳动关系进行分析,在哲学层面提出对应的哲学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提出生产关系以及生产力的相关概念,进一步促进了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也正是因为马克思与恩格斯对劳动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断的探索,更加促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所以劳动理论是唯物史观形成的重要哲学思想支撑。

(三)贯穿马克思思想,批判异化劳动,确定正确思想方向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内容表达充分的体现了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态度,更加体现出马克思对劳动人的关心以及对异化劳动者的生活状态的密切关注,并且对异化劳动存在形式作出批判。通过消除异化劳动还原人类本身的发展,虽然不好理解,但是可以从内容上体现出马克思对劳动工人的生活关心,同时也是致力于通过自身研究与实践解放人类思想,促进哲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尽管《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具有一定的抽象化,但是客观的讲,其思想观念的方向是正确的,使历史唯物主义与唯心人本主义有了本质上的区别。

(四)异化劳动理论批判资本主义思想

马克思思想在形成的初期就已经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但是由于支撑理论不充足,还不能提出关于资本主义发展与灭亡思想。但是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表达了对经济的研究,对后期的资本主义灭亡做了一定的思想建设。文中提出:劳动和资本主义是两个相反的主体,一旦两主体的矛盾激化,就会导致其中一主体出现灭亡。资本主义权利过盛必然导致劳动资产落后,在这样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马克思充分的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由于《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实际的劳动分析缺少一定深度,所以通过异化劳动做出反向说明,进一步促进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

四、结语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对于唯物史观的建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异化劳动理论思想作为唯物史观的基础思想发源地,对于人的本质研究与马克思提出的人的本质有着必然的联系,通过异化劳动批判资本主义,为历史唯物史观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猜你喜欢

异化劳动唯物史观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现实思考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机制完善的启示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