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我挡在你前面
——华润医疗武钢二医院战“疫”记

2020-11-19雷伟夫

长江丛刊 2020年13期
关键词:肺炎新冠医院

■钟 钢 雷伟夫 谭 馨

武钢二医院本部和专科住院部感染科病房从1月开始收治确诊患者,经过天津援汉医疗队和本院共同努力,截至3月8日,累计收治患者413人(专科281、本部132),出院患者272人(专科183、本部89),成效显著。

恢复感染科大楼,我们自己干

有30多年历史的武钢二医院,地处武汉市东端的青山区白玉山,是一家具备医疗、教学、防疫的现代化三级乙等医院;具有敢打突击战的光荣传统,2003年抗击非典,荣获湖北省工委抗击非典先进单位。

新冠病毒凶险,疫情蔓延迅速。1月20日上午,武钢二医院成立了以党委书记、院长许平为总指挥、战线领导为小组组长的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

武钢二医院在本部和专科住院部感染科两大战场展开了阻击战。

这家院分布青山区,有白玉山本部、专科住院部、白玉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红钢城北院区、钢洲门诊部。本部所在的白玉山街道,辖区有近4万居民,而毗邻的武钢有限公司和武汉化工区等有产业工人约1.5万人。一旦产业员工患者不能及时收治,又互相传染,将严重影响钢铁和化工两大企业的连续生产,白玉山又只有武钢二医院。党委书记、院长许平顿觉肩上压力重千斤。

从1月21日起,设在医院办公大楼四层的指挥部的灯光再没有熄灭过。许平这位肿瘤专家,擅长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对疫情防控也是这样。他首先把本院一线的治疗和防控抓实,尤其是严防医护被感染。医护只要不适,立即到专设病房就医,千方百计保持战斗力。

1月23日,市政府急令武钢二医院专科住院部为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立即恢复原感染科病房,26日24:00开始收治患者。该院由政府主导,武钢二医院作为支撑。

军令如山,事不宜迟。许平召开院领导班子会议,重新调整防控部署。医院发出倡议书,动员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广大医务人员在这场“爱我大武汉、保卫大武汉”的疫情阻击战中踊跃到一线去,书写人生最华美的篇章。

全院医护人员情绪高昂,各科负责人带头请战,一份份志愿书和21份火线入党申请书,通过电脑传到了院党委,表达了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发挥先锋作用的壮志。

3天时间,要将因无病人已停用的感染科大楼恢复成为一个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标准医院,确保病床达到340张。时间紧迫,困难重重。

市里原计划派劳务工来,可是现实残酷,无人可招。许院长一声令下:不等不靠,我们自己干!

专科院区在本部以西2公里处,包括感染科病房、精神科病房、青杉园养老院三部分。感染科大楼建成约20年,一年前正式停用,设施老化,房屋破旧,有一部电梯完全不能动。清理、配齐设施,重新启用,任务艰巨!

时间就是生命。1月24日,大年除夕,全体员工取消休假,除了医疗一线脱不开的,全员加班突击。

感染科大楼有四层,一楼是发热门诊,二、三、四楼为隔离病房。因为时间紧,只能逐一开放。

人手极度紧缺,党员先上。由黄永祥副院长牵头,一支由6名共产党员组成的突击队冲在前面。

一批中层干部带领员工,当搬运工、清洁工、安装工、消毒员,昼夜奋战。技术人员同步推进网络、电脑、医护权限等软件安装。各种医疗器械,仪器设备陆续搬入二楼病区。24小时后,一个有60张床的病区初步形成。

26日 23:45,各项准备工作就绪。24:00,第一批患者——江岸区25位确诊患由市里统一转入。

为了收得进、治得上,此前,武钢二医院已收缩病区,抽调30余名医护人员组成突击队待命。这一天,在几乎“零防护”的状态下,突击队接诊第一批患者。由于1月23日上午10:00武汉“封城”,所有的运输路径被切断。医院虽募集的防护服、口罩、护目镜等防护物资,一时半会儿到不了。即便收到的,有很多不符合防护要求。

这是一支防护简陋的队伍,防护服今天穿了明天还不知道有没有。不是每个人都有护目镜、头罩,有的把塑料文件夹穿上皮筋当头罩,有的戴上两三层普通口罩,他们迎了上去。

根据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的安排,天津医疗队接管专科住院部。27日晚,他们首先接管二楼病区。

救治战斗打响,各类医疗难题接踵而来。院领导成立“专科住院部新冠肺炎应急指挥部”,下设医疗、护理、院感、公卫、医保、设备、信息、后勤、物资、等专业组,对接服务天津医疗队。一声令下,各路人马迅速到位。

按照传染病严格的隔离制度,感染科大楼划分出红、黄、绿三区。对于呼吸衰竭的病人,氧气尤为重要,没有工人搬,而且要送入红区,怎么办?病人不能等。关键时刻,几位中层管理人员挑头,每天靠双手将80瓶每个重达50多公斤的氧气瓶,从1楼搬到2至4楼。一趟下来,身上的防护服早已湿透。他们中大多数是女性。需要的东西很多,如监护仪、氧气表、被服或者调试信息系统等,总有医护冲上去冒着风险完成任务。他们中有用力过猛闪腰;脚趾被钢瓶砸肿;滚氧气瓶时被撞伤等等,但轻伤不下火线。

依次开设三楼、四楼病房。物资转运越来越难,需要从清洁通道进入,只能手抬肩扛!院长、副院长带头,医护齐心协力将数吨重的物资搬了上去安置到位。医院车辆紧张,几位中管每天开私家车,如蚂蚁搬家一趟趟地转运物资。

患者不断增加,市区两级防控指挥部要求不能停、不能歇。转移青杉园养老院的63位老人,继续开辟病房。能收尽收,给予治疗。

1月27日、28日,三楼病区就位,接收病人。

2月2日,开启四楼为第三病区。二、三楼住患者,风险增大。连着两个晚上,还是那一支拧成一股绳的队伍挑灯夜战,终于又拿下百张病床,他们要与疫情赛跑,哪怕快一分钟都行。

检验技师程从祥以距感染科病房最近化验室为家,做了几天精心准备,1月 28日 00:00至 29日 02:00,他和“迈瑞”的两位工程师,一鼓作气安装好生化分析仪和全自动血球仪,恢复专科化验室检测功能。

看不清医护的容颜,但他们永远在我心里

2月19日,天刚亮,新冠肺炎患者吴颜(化名)就起床了,医生说了,如果情况正常,她可以出院。昨日还是阳光明媚,今天却阴蒙蒙的。她皱起眉头,也不知检验结果是凶是吉。快到中午,在惴惴不安中,她终于盼来好消息:各项指标正常,经评估可以出院。接过新冠肺炎痊愈证明和出院小结,吴颜的手有些颤抖,眼含热泪,对医生和护士说了许多声谢谢。

吴颜的丈夫2020年1月患新冠肺炎住进医院。由于密切接触,她被传染。吴颜是一位家庭主妇,孤独无助,那段时间生活在恐惧之中,通过好心人求助,被市里统一转入武钢二医院收治。她所在的四楼病区由武钢二医院和天津医疗队共同管理。刚开始她对治愈失去信心。天津医疗队李硕教授每次查房都鼓励她:情绪要稳定,提高免疫力,好好配合,一起努力,一定能治好。

新冠肺炎传染性强,一般的人避之若浼。住院前,吴颜每次做核酸检测都是自己采样。可是,武钢二医院医生柯尚生每次查房,都是近距离请她张嘴看咽喉;王国华主任在她每次做完CT后,都及时反馈肺部恢复如何,对她提出的问题,不厌其烦回答。医生们查房时都会关心她:您家先生还好吧。她担惊受怕的情绪一点点好转,配合治疗的信心一天天增强。

她刚走到医院门口,对口服务天津医疗队的武钢二医院王征医生打电话让她等等,说有一个礼物送,2米外见到王征,吴颜示意她把盒子扔过来。王征说,没有关系的,双手把礼物盒递过去。盒面上写着:祝xx康复出院!落款是天津医疗队,里面有一套内衣。忍了一上午的眼泪如大水冲堤,夺眶而出,她抱着礼物盒子转身嚎啕大哭起来。是白衣天使拽她出了鬼门关,让她踏上回家的路。

她说,虽然看不清医护的相貌,但是永远记住他们的救命之恩。

我愿意为你挡在前面

专科住院部感染科成为治疗的主战场,在天津医疗队接管前后,武钢二医院组织“抗疫先锋队”分批进入。

2月5日,刚刚立春,阳光温暖,神经内科张希回到酒店,已经正午时分。这是她在感染科病房的第二个班。从凌晨四点接班,距离此时整整八个小时了。这期间,她没有喝过一滴水、吃过一粒米、上一次厕所。嗓子干得冒烟,浑身却湿漉漉,仿佛淋浴过一般,这干湿两重天,让她十分难受。

张希是科里的干事,疫情当前,科室病倒几位同事,一向不喜欢与人“争抢”的张希主动站出来说,17年前抗非典,我在隔离病房呆过五个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张希的专业素养在恶劣条件下放出异彩,比如防护镜水雾影响视力,戴上手套难以灵敏地摸索血管等等,她利用经验一一解决。由于她的穿刺成功率高,病房里最难穿刺的两个病人交给她负责。

出现死亡的病人,有的年轻护士不敢上前,张希主动上去认真处理遗体、消毒。

2月6日,“抗疫先锋队”最后稳定在39人。他们与天津医疗队顺利对接,携手负责四楼病区。

神经内科护士黄娅妮很久都没有回家了。她的父亲年前因肝癌去世。她尽心照顾妈妈,可母亲又确诊新冠肺炎住院。黄娅妮度过隔离期后,CT检查正常,毅然报了名,到了一线。

她只是北院区一名临时用工性质的护士,叫李雪婷,队中的技术骨干。她接到支援一线通知时,毫不犹豫答应。她将年幼的儿子送到娘家。白天,她在病房忙碌,晚上回到酒店与3岁的儿子视频,哄他听话乖一点。2月11日,她又随武钢二医院25人医疗队奔赴省委党校方舱医院。

医疗队护士长、神经内科护士长袁琴,心内科护士方燕的孩子分别是3岁、5岁,前段时间,他们一直都工作在本部隔离病房,吃住在酒店。这一进感染科病房,就更不知道何时能回家照顾孩子了。

她在感染科病房度过了22岁生日。她叫刘芷昕,年轻技师,对患者她总是轻言细语。1月23日,她成为北院区主动请战第一人。她在朋友圈里写到:“我愿意为你,挡在前面”。她以简朴实的语言和行动履行自己的责任。

39名队员首先要过的就是自我防护关。2月7日上午,天津医疗队负责院感的专家高斌身着短袖,言传身教,对大家严格培训。

队员们管辖的病人有25名左右,每位患者都有口服药,有的甚至多达4、5种。为了避免发错,向汝洁和吴悦“双人核对”一起发药,防护镜不断有水雾影响视力,她们花时间细致辨认无误。

刘艳是医保办、物价科的主任。她带领麾下五员大将逐一甄别统一转入的200余名患者信息,大多数要跑到各处派出所查。手机打得烫耳朵,嗓子嘶哑。他们还全程协助完善天津医疗队近80份病历的查缺补漏。

队里号称“八大金刚”的医生们性格各异,王国华是典型的老黄牛,默默干活,不声不响,对待病人亲如家人。每次搬运物资单枪匹马,从无怨言。蒋杨毅医生虽年轻,但是认真负责,经常对护理工作提建议,护士们戏称他为“蒋副护士长”。熊伟医生的同学、孝感医生黄文军2月23日在抗击新冠肺炎中不幸殉职。熊伟十分悲痛,向来嬉笑幽默的他在翌日值班时,一脸严肃地让护士在自己后背写上:“黄文军,一路走好!”几个大字。刚一接班五分钟,就有患者病危需要抢救,熊伟冲在了最前面。

这是一支严明的队伍,提前接班,集体行动,一个都不能少。严格监督队员防护措施,一个缝隙也不错过。39人的队伍零感染。

ICU病房的主心骨

3月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关于表彰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孙惠文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疫情防控先进个人”称号。

1月24日除夕,ICU病房就住满了,大多数是新冠肺炎重症患者。

身兼ICU、呼吸内科主任的孙惠文率6位医生、23位护士集结在ICU病房,连续拼杀多天,成功让几名危重患者转危为安,回到普通病房。后来,其中一位患者自行去CT室检查,回到病房,突发肺栓塞,濒临死亡。孙惠文紧急采取呼吸机加压给氧、输液、有创检测循环状态等措施,同时准备溶栓。3小时拉锯战,患者的生命抢救回来了。

然而,与死神搏斗又是那样地艰难。孙惠文团队挥舞拯救之剑怒斩新冠肺炎魔爪,扬起患者新生之帆,帮助他们驶出万丈深渊。可是生死之间转换又是那样残酷,有时,明明已看到了天边的晨曦,谁料一大团乌云卷地而来,弥漫天空,遮天蔽日,压得医护人员和病人喘不过气来。许多次,病人的手紧紧拽住他们,就像抓住悬崖上垂下的救命绳索,为活着拼死一跃。

生的希冀,死的绝望,每天在这里交织。一段时间,医生护士心力交瘁,欲哭无泪,几近崩溃。他们处在矛盾和焦虑之中,内心希望救治病人越多越好,又祈祷排队等候进ICU的患者越来越少。

住在ICU的新冠肺炎患者,有5、6位是有基础疾病的危重患者,用呼吸机维持生命;日常护理、吃喝拉撒都需要护士照料,感染风险很大,大家心里不免慌乱,默默干活不做声。

孙惠文是呼吸重症科专家,有着30多年临床经验,见识过各类呼吸疾病患者。他觉得这时候,团队成员正承受巨大的压力,自己应该成为他们的“主心骨”,稳定他们的情绪,队员不倒,团队不垮。

他用积极乐观的态度感染队员。孙惠文参加过17年前抗击非典的战斗,他鼓励他们:“17年前,条件没有现在好,我们都有信心,现在应该更有信心。”他以近期成功遏制患者病情恶化的例子做详解,总结经验。比如,呼吸机对抗击新冠肺炎是有效的方法,咱们就要结合每一位患者的不同情况把它熟练地、巧妙地运用好,发挥到极致。他叮嘱医生和护士长,自我防护要做得滴水不漏,时常亲自检查。病人需要抢救,他总是第一个往前冲,在表率的影响下,队员们变得沉着冷静。他说,白衣战士要能打进攻战,还要能打持久战。

孙惠文的一天安排得满满的,查房、开医嘱、坐门诊、抢救,很少闲下来。他在病房坚持30多天不下火线。他病倒了,大家担心他感染上了新冠肺炎,幸好不是。他坚决不肯离岗休息,他要守护患者,降低死亡风险。

急病人之急

1月中旬,在急诊室,医生陈佩每天都会都被患者团团围住,只要有疑似症状的患者都要做血象、咽拭子、肺部CT等检查。

平时看诊一位呼吸道感染患者10分钟,现在需半个多小时。还要反复询问是否发热、询问病史、接触史,他害怕遗漏疑似的高危患者,发热的时间、地点,到过啥地方都要问个遍。他穿着防护服,一上午都不喝水、不上厕所,午饭总是到两点多才吃上。

自武汉市机动车限行后,家住盘龙城的护士徐丽丹为了能按时到达医院,回到青山的娘家,与父母挤在一间老房子里。怀孕不到2个月的她,胎像不是很稳定。护士长胡燕为了她的安全,提出让她上白班,人多,有人照应。她却回答:“虽然是特殊时期,请正常对待我。”胡燕拗不过她,安排一名护士与她一起上夜班。

年轻护士陈单从老年科病房支援急诊科,家住汉口江汉路,为了上班准时,她在青山区租了间房一个人住。姐妹们佩服她的勇敢。

1月17日,护士张云在夜班中突发胆囊炎,疼了一夜,CT显示是2.5*2cm大小的结石。一向坚强的“女汉子”疼得哭肿了眼。在白玉山的出租屋里休息了一天,身体稍有好转,她向护士长要求继续上班。

那段时间,急诊科真累,上完一个夜班下来,大家连嘴都不想张。值班室的床都铺得整整齐齐,大家没空睡觉,坐着靠一靠就很知足了。

2月21日,外科副主任医师余永斌接到电话,是呼吸科打来的。患者已确诊新冠肺炎,咳嗽后突发左胸痛,伴有呼吸困难。CT发现患者左肺压缩80%,右肺有感染。患者不适合进手术室,只能在床旁简陋的环境中开始手术。

因为体位关系,余永斌的脸距他的鼻子只有10厘米,已经顾不得那么多了。肋间定位,局部麻醉,切开皮肤,胸腔穿刺,接水封瓶,缝合伤口。在护士帮助下,10分钟完毕。患者症状明显好转,监护仪显示氧饱和度99%。

CT机不停转,我们不停歇

CT检查成为抗疫的重要手段。每天,放射科CT室病人都过百。1月23日左右,防护物资极度缺乏,没有防护衣,胡卫东主任情急之下向介入科借了几套手术衣穿上,而之前一个星期大家都只穿着自己的白大褂和带着最普通的医用口罩顶上去。

胡卫东,一天都没有休息,大年三十仍然为病人做CT,写检查报告。放射科所有人员超负荷工作,他不带头怎么行。穿上防护服脱下就难了,他只能打破常规少喝水,拉长吃饭间隔时间,6、7个小吃一餐。病人排长队等,不能空档啊。

1月24日,付晶晶本来可以在家里和双胞胎儿子、父母亲一起过个团圆年,因为科室里一位同事的父亲去世了,她顶岗,不曾想,这成为她有史以来过得最特别的年三十。她操作CT不停,根本就没时间上厕所,一个接一个,全部是发热病人。一天一夜只能偶尔歇歇。她的父母腾出房子住到她那里。而她每天下班后就到空房子里住,尽量离5位家人远一点。

38岁才生子的桂丽医生,为了无牵无挂参加战“疫”,硬是狠下心将不到半岁的奶娃子断了奶。为了儿子的安全,她回到家从不与儿子嬉戏,一个人呆在单间里,孩子再怎么哭都不出来。

“双科”医生尹祖方入职30多年来,一直从事放射检查工作,还分担医务科部分事务。疫情期间两边的事更多,他要付出双倍精力。为提高对新冠肺炎患者检查能力,专科住院部引进了一台CT机,他在百忙之中抽时间调试好了。他的鼻梁也被护目镜磨破了皮。下班后,他不能休息,要参与医务科各种协调、解答医疗政策、贯彻疫情诊疗方案、医疗纠纷等。

120急救站,抢出救命时间

这是一支精干的战斗小分队,他们人不多,但是作风顽强,正面与病人接触,直接面对生死,他们总想跑快一点,为新冠肺炎患者添一线生的曙光,为医生抢救多留一些时间。他们是谁?他们就是武汉急救中心武钢二医院(白玉山)站的急救人员。

一部救护车加上5个人即医生、护士、驾驶员、两名担架员就是一支战斗队。电话一来,他们就快速穿戴好防护服、N95口罩、护目镜等,飞奔上车。起初,防护用品稀缺,如防护服不是很充足,他们能省则省,尽量不弄脏不刮破。司机肖波的双手因为长期戴乳胶手套,捂出大片湿疹。好在只接触方向盘,他的手套一戴就是一天。出车量大,一趟接着一趟,他也没把手套摘下来,一来是保护自己,二来想节约些给医护人员。

1月23日武汉“封城”之后。公交、地铁、机动车停运,唯有他们这些急救人员跟随救护车,24小时奔驰在武汉的大街小巷,有时在凄风冷雨中、有时在寂静的深夜里,将那些重症患者送至各大医院。

“请立即将建设乡XX村XX送往……”

不仅仅需将发热患者送往发热门诊或定点医院,还有一些其他患者需要急救,一天下来,他们最少转运10余位发热患者,接送位置遍布武汉三镇。跑一趟平均一个半小时,24小时基本停不下来。偶尔停车歇脚,调度铃声一响,大家立马从板凳上“弹起”来。常常刚端上饭碗又要出车,只能扒拉两口到嘴里登上救护车开跑。一餐饭一天要热几次才能吃完。

傅文虎站长说:“很多患者以为上救护车就有床位,实际上我们无法给患者安排床位。”面对高强度的工作及病人的不理解,队员们只能安慰,或者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怀念亲人最好的方式:正常工作和生活

55岁的田晓刚是康复科医生,疫情发生,他的科室暂时关门,他去心内科支援。他的春节团圆计划,被疫情粉碎,儿子在山东隔离;父亲慢阻肺严重,原想年前把他接回家好好过个年。后来忙得啥也顾不上。父亲后来病重,就住在与他一楼之隔的6楼ICU病房,他也不能进去看看。春节期间他父亲去世,听到噩耗那一刻,田晓刚正在接诊疑似肺炎患者,他的脑袋一片空白。他一直后悔没见到父亲最后一面,时常在心里祈求父亲在九泉之下理解他。简单处理好父亲的后事,他继续工作。

2月11日,心内科的全体医护人员去支援省委党校方舱医院。田晓刚又转战感染科病房。12日,曾在感染科任职的田晓刚,临危受命,被医院疫情防控指挥部任命为医院呼吸内科代理副主任职务,防疫的担子更重了。次日,下夜班的他拖着疲惫的脚步回到酒店。洗手、换衣服、喷消毒液。而后,他坐在椅子上,深吸一口气,不禁悲痛地哭了一场,也许是压力太大,也许是那些躺在病床上的新冠肺炎患者让他想起了父亲。同事们没有劝阻,让他尽情地哭。他们说:“我们都很渺小,但是在疫情面前不退缩,干好本职就是伟大。”

疫情期间,外二科护士陈菲辛苦奔波。上班,她与大家一起战斗,下班后,把菜等送到自己家楼下,婆婆不能出门。再赶到父母那里照顾患肺肿瘤的母亲,肺积水需要她处理。

她的丈夫在上海工作。她成了两个家庭的女汉子。春节前她将妈妈接回家中休养。她不会开车,由于“封城”,出租车少,只能站在马路中间用身体拦车,母亲就坐在一旁的轮椅上,心疼地看着她。有好心人将车停下来,把母女俩送回家。

她主动请缨去一线时,她妈妈才出院。领导让她等母亲的病情稳一点再说;后来,支援方舱医院,她提出申请,还是没有批;支援呼吸内科时,她又按捺不住了,要求去。她说:“看到群里那么多人支援一线,我这个党员不能再等了。妈妈说不想成为我的负担,让我随着自己的心走,想做就去做。”这一次,领导终于答应了。

2月21日,她换好防护服准备进病区,接到了爸爸的电话,妈妈走了。她含着泪水赶回了家。只用了一天,她处理完母亲后事就返回一线岗位。她说,能帮助更多患者,她心里会好受一点,忙起来,就不会想母亲。陈菲有1个多月没见儿子,就连送菜,都是她联系志愿者送的。

等疫情结束,咱们再举行婚礼

心内科徐晓琴医生原定在1月30日在襄阳老家结婚,婚礼请帖都发出去了。

1月22日,她决定将婚礼延期,因为科里发热病人一个接一个来,医院楼上的ICU住满了人,已经收不下病人了。

“明天我要上班,科里缺人手,实在是转不开,初六的婚礼,咱们延期吧!”心内科徐晓琴在电话中对丈夫说。

沉默……

“那你在科室做好防护措施,注意身体,我在家等你!安心上班,别有思想压力,我爸妈那边我去说。”丈夫在电话那头说。

丈夫挺支持,一点也没反对。他是搞设计的,放假早,原准备先回去筹备婚礼,但看徐晓琴工作忙,收了好几位发热病人,很担心,就决定晚些回去,当好后勤保障。

为什么延期婚礼,徐晓琴对爸妈说:“病人太多了,医生很紧缺,同事们身体已经到了极限。多我一个,他们就能喘口气。”父母亲支持她,婚礼延期的具体事儿他们去办。公公婆婆也很理解她,婆婆主动和徐晓琴父母一起商量延期的事儿。徐晓琴冲在一线,丈夫和两家父母都是坚强的后盾。

1月23日,武汉“封城”,之后,徐晓琴有些怕了,毕竟她才到院里半年。她以前没见过这样的病毒,也不知道啥时候能控制住疫情。但是她还是有信心的,学医的总是要面对新疾病。当天为了避免感染的风险,根据治疗情况,她将科里8位老患者送出院,晚上收治了2名高热患者,挑战总是等着她。

徐晓琴期待:等战疫情胜利,择吉日举行婚礼,那才开开心心呢。

为患者骑行10公里,为母亲只能遥控指挥

“妈妈突然晕倒大小便失禁,情况不太好,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你是医生你快点回来!”2月3日,肿瘤科医生孟建华突然接到哥哥的急救电话。

“哥,别急别慌,先把妈妈就近送到医院,处理完手头的事,我尽快赶过来。”匆匆回了话,孟建华又转头叮嘱面前的患者:按足量整粒吃药。接着又来了病人。尽管心里挂念母亲,约好的病人不能推呀。

孟建华老家在武汉西南角的郊区汉南农村,原本回去与母亲团聚过春节。今年,因新冠肺炎,他留在医院坚守,为避免交叉感染,他住在洪山区的欢乐谷玛雅酒店。

1月27日,大年初三。孟建华去医院上夜班,没有专车接送,他只能骑摩拜单车,10公里路程骑了42分钟,寒风吹在脸上生疼,身上早已被汗湿。他到了医院,拿干毛巾擦擦,换好隔离服就开始工作……

疫情期间,肿瘤科许多医护人员去“外援”,他也不例外。

大年初一,孟建华白天在肿瘤科上白班。晚上,他又到ICU值夜班,收治一例新冠肺炎患者。初二,他下夜班留在肿瘤科和王国华主任一起上白班,多分担一些事务。初五又“外援”呼内重症科上连班。接下来又是一轮循环。

正忙时,孟建华的手机又响了起来:“妈妈检查完了,情况很不好,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亚心不能做脑科手术,我们在沌口的亚心总医院,快来啊!”哥哥在电话那头叫。

“哥,不慌,我先联系哪里能收治,马上请假找车出发,路上保持联系。”孟建华一路电话询医,一路遥控指挥家人。

近战,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展开

医护人员:春节期间停止休假,听候调配。1月23日,直属门诊支部书记、白玉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黄英发出通知。

没有一人反对,大家心里清楚,疫情严峻。

就医需求猛增,“中心”24小时都有人在岗。青山区防控指挥部通知,“中心”对白玉山周边发热市民进行分级、分类就医服务。“中心”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刘炜等6人组成公卫团队,配合街道居委会网格员上门测体温排查,将体温37.3℃以上的居民接到指定发热门诊就诊。

为了配合社区入户向上级医院转送患者,或者把外出就诊的患者接回到社区,黄英紧急在微信群里通知全体职工,单班24小时值守改为双班,同时提醒大家做好对接,及时填写电子信息,落实防护措施。

护士罗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小宝刚满一周岁,因为社区缺人手,她放弃休息。此次入户不同于往日,罗玲向资深护士丁冬姣请教转运经验。她很快熟悉了业务。因为事情太多,她不能按时回去喂奶。同事们心疼她,跟她打配合帮她挤出哺乳时间。

1月 27日 08:00,本部需要医护人员护送专科住院部青杉园老人转移。当班人员不能动,7位在家休息的同事第一时间赶到,一直忙到13:30才吃上午饭,直至18:30,老人转移完毕。伙伴们的衣服湿了干,干了湿。

2月2日01:40左右,黄英被电话铃声惊醒:“我是公安局的警察,五街有一位疑似新冠肺炎的老人,已经去世,需要你们过来处理遗体,地址是……”一位公安局警察打来电话。

疑似患者死亡,必须经过白玉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深度消杀,才能送往殡仪馆。黄主任赶紧拨通中心值班室的电话。

“主任,我马上去,但我一个人搬不动老人啊。”值班护士王琳说出自己的难处。

03:00左右,她和王琳一起赶到老人家中,对老人遗体进行深度消杀。随后,又安抚家属,指导隔离及疫情防护。

05:00,她们回到白玉山街社区服务中心。

2月8日,接到上级领导通知,社区输液室护士需承接新冠肺炎疑似患者核酸检测采样的工作。

核酸检测采样必须直接面对发热、疑似的患者,其中的危险性不言而喻。一开始,大家有些顾虑——会不会被传染?但是,身为医务人员,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她门在全城打响抗疫攻坚战,排查所有疑似病例,隔离疑似患者的关键时刻勇敢站出来。

没有任何犹豫,大家不畏风险,奔赴一线,为那些等待核酸检测的患者采样。

他们每天不敢喝水,就担心工作中想要上厕所。上一次厕所,就意味着又得重新穿一套新的防护服,在医疗物资这么匮乏之际,能节约就节约,为接下来的战斗留一点备品!天气虽然寒冷,但被防护服、护目镜、N95口罩层层包裹,采样的过程中,动一会儿衣服就湿透,耳朵也被口罩和护目镜压得生疼。他们坚守岗位,严格执行采样标准,为病人做好服务。

每天,她们接触的患者不是CT检查有问题,就是有接触史、发热等情况,传染性都极高。采集标本需在咽喉深部用咽拭子取样,很多被检测者都会忍不住咳嗽,唾沫弥散,甚至直接喷到护目镜和口罩上,当时没有面屏、护目镜不是密封的。面对病毒的威胁,没有一人退后,没有一人抱怨,完成核酸采样360人。

让爱传递

武汉疫情牵动着汶川百姓的心。看到武汉物资匮乏,汶川县三江镇9个村的村民自发捐款捐物,短时间内就筹集到近20万元善款。其中10万元用于采购新鲜蔬菜,余下的以现金方式捐助给武汉。他们还记得2008年5月,武钢二医院组建了一支8人医疗队抵达汶川县,在当地送医送药,治病救人22天。

2月4日上午,在三江镇龙竹村,村民们将刚筹集和采购的萝卜、大白菜、包菜、和莴笋等100吨蔬菜,装上6辆大货车,带着汶川同胞对武汉亲人的深情,12位村民随车星夜兼程1300公里将菜送到武钢二医院等武汉6家医院。

罗寿萍是神经内科一名护士,2月6日加入“抗疫先锋队”。

她父亲1月15日回老家重庆过年,没想到感染上了新冠肺炎,住进重钢医院。更糟糕的是他的亲戚也受到感染,父亲相当于孤身一人。后来,他病情加重,又转入重庆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

远隔千里的罗寿萍心急如焚,每天与父亲视频,鼓励他战胜疾病,一定要活下来,父女相聚武汉。

重庆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的医护人员了解到罗寿萍也奋战在抗疫一线,对她父亲的治疗和调理格外精心。2月24日是老人的生日,管床医生廖渝蓉、护士长王晓容特意买来蛋糕,为老人祝寿,还拍了一段视频,传给罗寿萍请她放心,可谓一份特殊的深情。

罗寿萍顿时泪目,激动写下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

重庆医护的爱心,队友的关心安慰,使得罗寿萍调整好心态。她把感恩化作对患者的关爱,坚定他们痊愈的信心。

方舱医院里的“带头大哥”

2月11日,按湖北省卫生健康委部署,武钢二医院选派25名医护人员支援刚刚改造完成的省委党校方舱医院。

心内科主任张毅是队长。因为他专业上的才能,对成员无微不至地关心,大家都称他为贴心的“带头大哥”。张毅特意提前一天考察此方舱,并告知团队成员注意事项。

他作为大内科资深主任及心内科主任,通过前期在本院治疗过的疑似和确诊患者的经验及对“指南”的深入解读,对其所负责的5A2病区患者治疗起来比较信心。

深厚的底蕴和专业素养,让张毅拥有职业自信。入舱后,他对每位患者的发病、主诉、流行病学、基础疾病及治疗等如数家珍,患者病情、什么时候复查CT、何时该复查核酸了如指掌。

每日,张毅总会在舱外进行CT阅片,比对患者CT前后结果。随后,对患者治疗进行建议,若患者有什么情况,他立即进舱排险。

他不仅关心患者病情,还关心患者生活,对患者短缺的日用品,积极联系予以补充,患者的精神状态欠佳,他帮助树立战胜病毒的信心。

病友们说:“有张主任在,我们放心。”

他还是电脑高手,初期的方舱病例,都是Word、Excel等原始模式,基本资料和汇总材料需要反复抄写。张毅加班加点,设计了一整套完整的病例医嘱系统,病例文字字斟句酌,排版模式简约便捷,基本资料自动链接,不用重复输入,经试运营,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舱外人力和工作量。

因防护要求,舱外守班无法了解舱内的情况,为此,张毅避开白天工作高峰,凌晨两点多测试各个网线。目前,他已成功解决内外舱电脑同步的难题,舱外随时可以共享舱内病例资料并实时监控、编辑。

开舱后,大家入舱、出舱流程规范熟练,无一例“感控”事件发生。

疫情依然严峻,战斗还在继续。武钢二医院医护人员,胸怀“仁心仁术,康泽天下”宗旨,以战士般的英勇,再接再厉、顽强拼搏,必将向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交出战“疫”的合格答卷。

猜你喜欢

肺炎新冠医院
来势汹汹的肺炎
做好防护 抵抗新冠病毒
新冠病毒的自白
一分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My Heroes
看,这个肺炎最大“祸因”
萌萌兔医院
认一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