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对学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2020-11-19

长江丛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适应能力家庭环境

/北海职业学院

一、前言

随着对健康的重要性及其内涵的深入理解,人们已意识到健康不仅是“无病”等身体状态,还包括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在其宪章中将健康定义为:“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指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深化了健康的概念,认为健康包括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这四维概念。目前,人们对构成健康概念内涵之一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一概念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入,对家庭对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的深刻性、持久性的认识也不够透彻。

二、什么是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指个体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与承担符合他年龄的社会责任和所处社会文化条件所期望的程度[1]。在社会生活中,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着的,能否对变动的社会环境保持良好的适应,是判断个体是否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社会适应良好的人,能很好适应不同时期、不同环境和不同角色的工作。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人较社会适应能力差的人有更高水平的生活质量,更强的胜任一定社会角色的能力。健康的人具有对周围自然和精神环境的对付和适应能力,有遇到困难和压力时不畏惧、不气馁、有信心、有勇气的意志品质,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并能在社会许可的范围内,表达自己的思想,悦纳自我,满足自己的需要,表现出健康的社会行为。

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共同构成健康。我们不能孤立的、机械的来理解构成健康的这四个维度,因为身体是基础,心理健康是根本,而社会适应能力是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具体表现,道德健康则是人作为一个生活在人类社会这一群体中,实现其价值、履行其责任的万源之本。可见,这四项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缺一不可的,这就要求在理解健康概念时要动态的、联系的来看待它们。

三、家庭对学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提出了一个颇有影响的儿童发展理论模型,他强调“发展的生态学”的重要意义。“生态”指的是“有机体或个体正在经历着的,或者与个体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环境”[2]。他指出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由若干互相镶嵌在一起的系统组成,这几个系统层层嵌套,由外及内依次是宏系统,外层系统,中间系统和微系统。家庭是构成这一生态系统的微系统之一,是儿童出生后首先接触到的人类社会这一最小细胞。儿童由于年龄小、辨别是非能力差,且整个学前期内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所以,在家庭中实施的教育活动在促进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家庭教育是家庭内围绕着儿童的成长而展开的家庭成员及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影响过程,它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是最古老,最基础的教育形式。家庭教育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时代性、权威性、持续性、随机性、普遍性等特征,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质量是个体健康成长的关键,是整个民族、社会稳步发展的保证。

(一)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家庭中对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环境因素既包括物化的环境,也包括夫妻关系,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结构、家长的文化程度及人际关系。家庭中的物化的环境受家长的经济状况及其文化程度的影响。经济状况好的家庭其物化的环境较经济状况稍差的家庭丰富,但这并不能说明优良的物化环境对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这当然要受家长教育理念的影响,但优良的物化环境为儿童的社会适应性的提高提供了好的条件。例如,丰富的物化环境可提供给幼儿丰富的刺激,优美整洁的物理环境,充足的玩具等,可促使幼儿形成好的个性品质,积极参与社会交往,从而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能不断调整自己,树立自信,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最终养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家庭结构对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一方面表现在独生子女家庭与日俱增,家庭结构主要以四二一形式为主,因此,现代的儿童都是家中的太阳,家庭中的一切成员,大小事物都以太阳为中心转动。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离异家庭数量也趋于上升趋势,无论是四二一型家庭结构,还是离异家庭,对儿童的发展都有其不足的地方。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结构中的儿童,不是被包办过多,就是易被忽视。这样的环境易使儿童形成或以自我为中心、不会考虑别人的观点、感受,或易产生社会退缩,胆小怕事,形成攻击性行为,这两种情况都不能使儿童很好地认识自我,缺乏社会交往技能,难于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产生社会适应障碍。

家长的人际关系也对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家长具有优良的人际关系网,则其能对儿童产生积极的影响,根据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儿童正是通过学习比其年长的社会成员的社会活动而取得发展的,且儿童具有模仿心理,家长与其关系网中成员的和谐关系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使其学会社交技能,学会悦纳别人、悦纳自己,形成亲社会性行为。

(二)家长的教育理念对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父母的教育观念是指家长在怎样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价值标准和认识,它包括家长的儿童观、教育观、人才观[3]。家庭是个体成

长的生态系统中的微系统,这一系统并不是在孤立地影响着儿童,它在对儿童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在与其他系统产生着动态的相互作用。因此,家长作为一个社会人,他也持续地与其周围的物和人发生着互动,在影响其环境的同时,也被其周围的环境影响着。

家长对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儿童的适应能力。家长对儿童社会交往的积极鼓励及客观正确评价,注重对儿童自我概念的培养,对其自尊心、自信心、及对人、对事的良好态度和行为的养成,促使儿童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等教育行为都能促使儿童形成健康的心理及健康的社会适应能力。如果家长不注重对儿童进行上述的心理和行为的正确的培养和客观的评价,不给儿童提供机会进行社会活动,这样极易使儿童产生自我概念混乱,交往技能贫乏,从而不能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技能。人是通过与其周围的人的交往来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通过参与社会活动而学习交往技能,通过与不断变换的物理和社会环境的持续互动来学会适应能力的。

(三)教育方式对学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4]。国外有些研究者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专制型、权威型、放任自流型和漠不关心型四个方式。这四种类型中以权威型的教育方式最为理想。有研究显示,在权威性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儿童发展的特别好,这些儿童心情愉悦、快乐,面对新的挑战时显得信心十足,女孩子独立自主性强,男孩子也非常友善,合作性高,都表现出对环境良好的适应性。在其他三种教育方式下生活的儿童在与同伴交往中,或是表现为在遇到挫折时,出现敌对的反应;面对挑战时,表现出回避的态度,不能很好的适应变幻的环境;或是过分的依赖成人,遇到困难时易冲动,表现出反叛行为;或是表现出对与人交往时兴趣不高,情绪控制能力低,社交技能缺乏等情况。这三种类型的教养方式都不利于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儿童建立对变幻不定环境适应的信心,产生社会性退缩行为,最终导致儿童低水平的社会适应能力。可见,父母有必要有责任改变自己不当的教养方式。

猜你喜欢

适应能力家庭环境
轻型合成营高原山地进攻作战环境适应能力评估
雷鸟
家庭“煮”夫
环境清洁工
恋练有词
漫观环境
沙漠里的精灵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你容易适应新环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