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唐宋文学作品中的松柏题材与意象
2020-11-19李源清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李源清/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一、前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作为文化载体的古代文学,一直备受现代文人的喜爱,在研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会发现,古代的文人墨客都喜欢用植物来抒发胸臆,突出的代表是有着四大君子之称的“梅”“兰”“竹”“菊”,他们描绘梅花迎寒而开,象征坚韧不拔;叙述兰花色淡香清,生于幽僻,象征谦谦君子;泼墨拔节的竹子以象征刚直、谦逊,不亢不卑;赞叹秋风中的菊花,拟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松柏作为一种特殊的树木,也备受文人的喜爱,因此在作品中经常见到,在唐宋文学作品中出现概率更为频繁。它们四季常青,坚韧挺拔,更是不惧严寒,在冷风中毅然是一抹亮丽的绿色,引人注目[2]。
二、古代文学作品中松柏题材与意象昌盛的原因
因为松柏随处可见,这也为古代文学相关的题材以及意向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就像在黄山玉屏楼左侧,文殊洞之上的迎客松,倚青狮石破石而生,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因为其形状如同一只手臂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因此被称为“迎客松”。另外松柏也因为木质优良,在古代被视为特产进贡,也被作为丧葬的用品、栋梁之材,在我国古代的医书上就有记载,松柏是一种可以入药的植物,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在我国园林的建设当中,也有很多松柏,这个凸显了松柏的特殊性,松柏四季常青,苍劲挺拔,更是彰显了松柏的品性,所以在古代文人所居住的地方,经常可以看见松柏,这更体现出了松柏的特殊性。[3]
三、唐宋时期文学中松柏题材与意象的分析
(一)连理松柏题材的意向分析
连理松柏指的是两棵松树枝干相连,根部不相连的松柏。这样的松柏都是自然形成的,是属于自然界中的自然现象,并非人为所形成的,在自然界中并不属于常见的松柏,但是在古代文人的笔下,连理柏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成为了文学历史上独特的文化内涵。在古代人的思想里,连理柏因为罕见,被人们意寓为祥兆的特征,所以很多古代文人墨客都将连理柏写在诗中比喻成为恩爱的夫妻恩爱的意象,用来表达内心对爱人的爱意,比如,白居易写的《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诗中歌颂了对于忠贞的爱情,在人间想像连理的松柏一样相互依偎,不离不弃,在天上也要做一对比翼鸟永不分离。在宋代也有相同寓意的诗词,如宋代秦观在《题双松寄陈季常》中写道:“遥闻连理松,托跟黄麻城。枝枝相钩带,叶叶同死生。”这首诗就将连理枝比作了爱情,借物抒情,象征了人们对于爱情的忠贞,同时也表达了“岁寒同心”的意愿[4-5]。
(二)墓地松柏题材与意象的分析
在上周时期,人们就喜欢将松柏种在墓地的旁边,主要是用来识别墓地,因为经过风雨的冲刷,很多墓地都会变为平地,后人就很难找到先人的坟墓,因此可以将松柏作为标志以便后人来祭祀,同时也表达了对于逝去的亲人的尊重,这在方式一直延续了下来。但是,到唐宋时期,在墓地旁边种植松柏,除了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识别目的之外,还有佑护亡灵的作用。在古诗词中就有“媪食死人脑,但松柏却能杀其首”(汉·应劭辑录《白虎通义》)可以看出来在古代古人认为松柏是正义的象征,可以驱邪,佑护亡灵。宋朝文学家汪藻直接将这一内涵在表达于诗中:“樛枝偃盖蔚相扶,决胜分封五大夫。天谴岁寒双干合,人言江左百城无。”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汪藻希望松柏可以保护自己家人的先灵,并且可以从诗中看出来感谢祖先对自己的护佑,因而松柏具有保护亡灵的责任与松柏四季常青这一特点也不可分离。
(三)涧底松阪题材与意象分析
涧底松一般都生长在小溪旁与山脚下,所以它的苍翠葱茏与伟岸挺拔的身姿都不会显露出来,但是在万千树木中,涧底松也是树中的佼佼者。涧底松最早出现在晋朝诗人左思的诗中,之后也出现在众多朝代文人墨客的诗中出现了涧底松这一意像。比如,在初唐时期,王勃作为“初唐四杰”之一就因怀才不遇而心中郁闷运用涧底松为意像抒发了内心怀才不遇的烦闷心情;在中唐时期,著名诗人白居易也创作了很多作品与涧底松有关,这些创作出来的是《续古诗十首》运用“白仗涧底死,寸茎山上春”以此来表达悲愤之意,这又是一首何等令人读来沉痛的一句诗,但是在诗人白居易的眼里,觉得这还不够,紧接着又创作出来一首《涧底松》“有松百尺大十围,坐在涧底寒且卑。涧深山险人路绝,老死不逢工度之。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两不知。谁喻苍苍造物意,但与乏材不与地。金张世禄原宪贤,牛衣寒贱貂蝉贵。貂蝉与牛衣,高下虽有殊。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君不见沉沉海底生珊瑚,历历天上种白榆。”,在这首诗里包括了很多意蕴,诗中主要表现的含义是未出生比较频繁。但是比较有才能的人名抱不平,同时也讽刺了当时的科举,具有十分深厚的现实意义。
(四)老、枯、病、怪柏树题材与意象分析
在先秦六朝之时,与松柏相关的文学作品蕴含了比德观与审美观,核心是常青、劲直。进入唐朝以后,文人墨客开始增多,更多人开始关注对于诗词的创作,他们开始以老、枯、病、怪的柏树作为意象,更加全面的展现了真性情,在审美方面来说,更加合乎人们的审美观,老松柏一般出现是为了表现对于松柏的审美,以及更加进一步充实了对于自然的审美观念,比如唐朝庄南杰的《古松歌》“山上山下松,森沈翠盖烟。龟鳞犀甲锁支体,泉声雨脚洗春风。深碧麈尾扫冥濛,浅黄龙腹盘穹崇。拏天攫地数千尺,恐作云雨归维嵩。维嵩成大厦,莫遣邂逅逢樵者。”描绘了古松顶天扎地,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同样表现古松强大生命力的还有孟郊的《品松》“此松天格高,耸异千万重。抓拏巨灵手,擘裂少室峰。”和李白的《蜀道难》以“枯松倒挂倚绝壁”等,运用枯柏的特别描写出来也别有一番韵味,也代表了一种情趣。有意思的是,宋朝的释文珦在《古松歌》中,以松自喻,写出了松柏的另一种审美观,“山中草木知何数,独爱庵西古松树。千岁老鹤巢其巅,根有茯苓心不蠹。秋来是物皆扔落,此君劲色还如故。尝间无用乃全生,却恐身为材所误。最好无过是樗散,一生不入良工眼。”他希望自己如无用的古松,一生不为人所用,过着闲散恬淡的生活。
四、松柏题材与意象对文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无论是在我国古代的那个朝代,还是在近代文学作品的发展中,松柏题材都表现出来了一种深刻的认识价值的形态,这里面不仅仅包括了民族认同感,而且还体现出来了清高坚韧的品格以及百折不挠的人格等等。这些都是让作品能够表现的更加顽强表达出来的含义,更加的明确,同时也赋予了作品生命力,让人们仿佛看到了松柏坚韧不拔的形态以及作者内心的真实感触,而且从侧面也很好的起到了监督学习借鉴的作用。自古以来,松柏题材都表现出来了,我国人民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优秀民族精神,同时借助清白的题材以及印象,能够更深刻的来加固国人对民族思想的认同感,不断激励人们面对外亲以及遇见困难不断的自我鼓励以及共同对抗,坚韧不拔的优良民族品格,同时结合唐宋朝时期,文人墨客的生活与书法之间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诗人会接通松柏来抒发心中对未来的向往以及对现实中遇见困难的态度,这些视频对其他人也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人们可以从诗中体会到诗人心中的感受,以及面对困境的态度,从而也能够学到很多东西,在这些文学作品中也能够更好的受到激励与启发的作用。
五、松柏在文人雅趣的体现
(一)松树用来做琴
松木可以做上好的琴材。宋代《採兰杂志》中写道“雷威做勤,不必协同,遇大风雷中独往峨眉,酣饮著蓑苙人深松中。听其声连绵悠扬者法之。斫以为琴,妙过于桐。有爱重者,以松雪名之。”这就体现出来了文人对雷公琴的喜爱,宋朝也有《赠江器博》中“不爱越琴爱雷琴”之说,从侧面体现出来了对于松木之琴的喜爱。在古人来看,尤其是对文人墨客来说,无论在雪天觅松做琴,还是在清风习习的夜晚对着明月用松木琴弹奏一曲,都是对于生活的享受,这些都可以充分的体现出古代文人墨客高雅的生活情趣。
(二)文人场景
松树具有很好的观赏性,在中国著名的“迎客松”一直都吸引着诸多人们前去观看,在古代亦是如此,唐宋朝时期是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松树一年四季常青,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一直都很受古代文人墨客的喜爱。在唐代诗人王维“松下清斋折露葵”就表现出来了使人悠然自得的状态,在原本是清贫的时代,诗人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却依旧可以再这样的生活中找到乐趣,在喧闹的尘世中为自己寻得一片寂静之地,去领略大自然的韵味。在唐宋时期,也有很多文人会在庭院中种植松柏,白居易《庭松》中所描写的“疏韵秋槭槭,凉阴夏凄凄。春深微雨夕,满叶珠蓑蓑。岁暮大雪天,压枝玉凯凯。四时各有趣,万木非其侪。”这首诗展现了松柏四个季节不同的形态以及雅趣,更展现了诗人心中对于白雪的喜爱,展现出来了自身对松柏的细心观察。
在我国唐宋期间,松柏对文人墨客影响是非常大的。很多文人墨客都会将松柏展现在生活之中,将松柏作为榜样,不断的提醒激励自己,并将自己的生活情绪赋予到了松柏之上,展现出来了古代诗人高雅的生活情趣以及高尚的生活情怀。
六、结语
根据上面所描述的,唐宋朝时期,文人墨客的生活与松柏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诗人借松柏来抒发心中的胸臆,松柏不畏严寒,如同梅花一般在寒风中依旧挺拔,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十分容易养活也广泛分布在的大地上,也具有很高的价值。文人作品中常见的体裁衣偶记意象松柏是最常见的,连理柏与墓地松柏都可以很好的表达出来文人墨客的观念、思想感情以及精神上的寄托。在每个朝代中人们追求的都是考上功名,光宗耀祖,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古代文人都会很难考上功名,落榜之事时有发生,松柏具有坚强意志的精神,很多文人墨客都运用松柏来抒发胸臆,为此,在我国现代喜欢研究古代文学的专家都会对唐宋诗词进行研究,体会唐宋诗人的喜与悲[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