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教学三法

2020-11-18蒋玲玲

关键词:音韵意象古诗词

蒋玲玲

摘要:诗无达诂,这是诗词轻灵朦胧之美所在,也是古诗词难教难学之处。古诗词教学,不妨带领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音韵协调得其声;体味诗歌的意象,观象察意得其形;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状态,知人论世得其情。

关键词:古诗词 音韵 意象 情感

明代诗论家谢榛在《四溟诗话》中写道:“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镜花水月,勿泥其迹可也。”诗无达诂,这是诗词轻灵朦胧之美所在,也是古诗词难教难学之处。古诗词教学,不妨带领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音韵协调得其声;体味诗歌的意象,观象察意得其形;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状态,知人论世得其情。

一、音韵协调得其声

音韵美,主要指诗词语言的音乐性,这源于早期诗歌与音乐的关联。后来,诗歌虽然脱离曲调以文字形式独立存在,但是其语句的内在节奏、音韵、平仄、粘对、拗救等格律还是保留了下来。这些音乐性的特征,决定了古诗词朗读独特的美感。温儒敏先生认为,古诗词教学要注重让学生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汉语之美。学生也许一时说不清美在哪里,总归是积淀下来,有所感觉了。

朗读是一个努力唤醒学生内心情感并引发其共鸣的过程。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读准字音和节奏,更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关注诗句的平仄押韵,在诵读中用语速的急缓、语音的高低、语调的抑扬、语气的轻重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做到音韵协调得其声。

古诗词中的叠词就像音乐中不断重复的旋律,回环往复,读来朗朗上口,极具音韵美和节奏美。李清照善音律,《声声慢》首句连下14个叠字,被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开头的七组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字字含悲,声声是愁。平平仄仄,两字一顿,仄声韵“觅”“戚”短促、强烈,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急促。词人不惜笔墨,14个叠字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制造了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让读者在重重叠叠中,感受到词人绵延不尽、循环往复的凄惨愁苦。从动作到环境再到心境,由外而内,把词人国破夫亡、愁苦忧伤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指导诵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韵脚,感受声音的强弱、快慢、轻重、抑扬;还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在读中调动自己的感官,细细体会内在的感情旋律,在吟诵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二、观象察意得其形

古诗词中的某些语词会让我们产生对其象征意义的习惯性联想,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文化积淀和体验感受,就不能理解“意象”這一寄寓诗人或词人特定情感的事物和景物。教师可以用比较法来替换意象,让学生求同存异、异中求同,在比较中体味意象的深刻内涵,从而获得更深刻的理解。

柳永的《雨霖铃》被誉为“天下第一离别词”,明代词评家贺裳更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称为“千古俊句”。想象酒醒之后,明朝不知身处何处,当见晨风萧萧,残月柳桥,三个意象叠加使得寻常景致离情缱绻,含蓄深婉。教学中,可以将“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无形之秋”与“杨柳岸,晓风残月”之“有形之秋”进行对比。两句同抒离愁之苦,前句直抒胸臆,以“冷”“落”“清”三字渲染“秋”,一秋三叹,着力烘托离别在秋季的伤感。后句无一字言情,然“柳”谐音“留”;春风氤氲中的“杨柳依依”,已有不舍之意,秋风萧瑟中的千枝万条“留”着远行人,何其萧索,又何其凄美;“晓风”虽未言“冷”,然清晨萧瑟的秋风,自有一股凄凉之气;月向来是离别相思的象征,着一“残”字,言明缺的何止是月?明明是词人的心啊!不言“秋”之凄冷、凋零,而通过秋之杨柳、晓风、残月三个意象,让人体会到了无以复加的寂寞与悲凉,让人不觉潸然泪下。再以“晓风”比较“急风”,虽没有“风急天高猿啸哀”这般凄厉,却也有“晓风瑟瑟添凄咽”“露清晓风冷”的凄清冷咽。以“残月”比较“冷月”,同样有“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凄冷孤寂,但“残月”挂“柳梢”,少了凄厉,多了凄美。诗歌的艺术魅力在“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给读者以想象空间,触动生活中类似的情感体验。而这,正是意象的魅力。

三、知人论世得其情

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往往和诗人或词人的人生经历、学识修养以及时代背景有着密切联系。

宋代学者罗大经评说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寥寥14字,蕴含八层深重悲意,读来却有一种雄浑、崇高之气。如何理解这满腹的悲愁与这满溢的壮怀?年轻时的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充满雄心和壮志,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是科举失利、仕途不顺,又经历时局的动荡,晚年的杜甫颠沛流离11年,漂泊无依,在流寓夔州时,面对万里的江天、孤独的飞鸟、衰败的枯树,发出“艰难苦恨”的感叹,感叹自身命运的艰难,感叹国家局势之危急,忧国伤时之情跃然纸上。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带领学生了解杜甫的人生经历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那么学生对杜甫家国天下的博大胸襟肯定会有另一番理解。

再如被视为婉约词派“双子星”的李煜与李清照,两人相似的人生经历和生存状态使得他们的作品有许多共同之处。李煜从一国之君到阶下囚,尝尽了世间的愁苦与悲凉,而更加让人不堪回首的是亡国之恨、丧国之仇;李清照从出身书香门第,嫁于当朝宰相之子,到经历金兵入侵、北宋灭亡、丈夫病死、金石被偷,直至再嫁遇人不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法国作家缪塞曾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泪。”李煜与李清照也正是各自经历了最为悲惨、最为凄惨的人生阶段,才抵达了创作的巅峰。所以,要真正理解古诗词的情感,必须走近作者,或者将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对应比较,这样,诗人的情感变化线索就会更为清晰。

参考文献:

[1] 汪常春.李煜《虞美人》与李清照《声声慢》的异同及成因[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30).

[2] 赵福楼.“见形”与“得意”——古诗词教学中发展核心素养的着力点[J].语文建设,2017(10).

猜你喜欢

音韵意象古诗词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来自林间的风
猜诗词
论汉字三美
从声调演变史看方言中调值变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