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川方言关联标记“不怕”的情理值梯级

2020-11-18赵青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0期
关键词:词汇化连词

摘  要:文章考察南川方言中的关联标记“不怕”。基本结论是:南川方言的“不怕”已经从否定结构词汇化为具有“让步-转折”语义框架的关联标记。“不怕”引导否定性高情理值事件和肯定性低情理值事件,并以前者为主。

关键词:西南官话;词汇化;连词;“不怕”

作者简介:赵青(1995-),汉族,女,重庆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词汇。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0--04

一、引言

南川区隶属重庆市,位于重庆市南部,地处渝、黔两省交汇点。东南与贵州省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正安县、桐梓县接壤,东北与武隆区为邻,北接涪陵区,西连巴南区、綦江区。下辖3个街道、29个镇、2个乡,总人口68.65万。南川方言属于西南官话川黔片成渝小片。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南川方言中否定结构“不怕”的词汇化状态及其梯级否定功能,所据语料来源于日常口语和笔者内省。

汉语中“怕”是一个多义词。一般辞书对“怕”的解释是:1.害怕。(如:老鼠怕猫。);2.禁受不住。(如:这种蓝布怕晒。);3.表示疑虑;担心。(如:他怕迟到,六点就动身了。);4.表示估计(如:这么大的雨,我怕他来不了了。)(吕叔湘1980/1999《现代汉语八百词》:423)。由于“怕”本身没有反义词,所以它的反义为“不”字否定结构“不怕”。一般而言,“不怕”常常表示“不害怕”、“禁得住”、“不担心”,为“怕”的辞典释义所对应的否定义。但“不怕”在言语交际中逐渐构式化。“不怕你+V”超越了“不怕”的基本义,作为话语标记出现在口语交际中,起缓和面子威胁的作用(苏小妹2014)。南川方言的“怕”与普通话中的“怕”基本释义相同,构式“不怕你+V”也可以作为话语标记。并且“不怕”还走向了词汇化的道路,似乎成为了关联标记。例如:

(1)不怕他是我屋(家)亲戚,都不帮这个忙,更不要说其他哪个外人了。

(2)不怕他是个局长,在领导面前照样低三下四。

例(1)-(2)“不怕”已不再表示“不害怕”、“禁得住”、“不担心”。同时也不能将其视为话语标记,因为话语标记不参与命题的表达,可删除。例(2)中的“不怕”显然不能删除,并且具有逻辑语义,具有篇章连接作用。所以,我们认为南川方言中的“不怕”已经词汇化为关联标记。

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是,词汇化后的“不怕”在语义上有何特点。

二、“不怕”的共时词汇化状态

在南川方言中“不怕”的用法至少有三种:短语状态、话语标记状态、词汇状态。三种状态有不同的句法环境。

(一)“不怕”作为短语

当不怕作谓语成分时为短语状态,“不”否定心理动词“怕”。例如:

(3)虽然我爸爸看起来很凶,但我一点都不怕他。

(4)这个娃娃胆子大,啥子都不怕。

(5)不怕他成绩不好,就怕他品行不好。

例(3)和例(4)中“不怕”為短语状态,可以插入其他成分,如“不是很怕他”。“不”具有否定义,“怕”的语义为害怕。例(5)中的“不怕”也为短语,“怕”为“担忧”的意思。“不怕”作为短语时,往往伴有显性的动作发出者。例(3)的动作发出者为“我”,例(4)的动作发出者为“这个娃娃”、例(5)的动作发出者为言者。当动作发出者被省略,“不怕”置于句首时,“不怕”开始向词汇发展。例如:

(6)不怕他凶,在我面前他敢乱来试试。

(7)不怕他手上拿起(着)东西,打不过我的。

当“不怕”的动作发出者为说话人时,主语往往被省略,“不怕”置于句首。这时“不怕”可以表示“不害怕”,也有“即使”的让步义,处于词汇化的过渡状态。但是这种过渡状态仅限于言者对指称对象在某种能力方面的比较语境。根据过渡状态我们可以推断,作为词汇的“不怕”应该是由“不害怕”语义发展而来,而不是由“担忧”语义发展而来。

(二)“不怕你+V”作为话语标记

“不怕”在“不怕你+V”话语标记中出现,该构式常常置于句首,“V”主要以心理动词为主。“V”常常为“笑话”、“生气”、“见怪”、“多想”、“不舒服”……以往研究认为“不怕你+V”为面子威胁缓和语(苏小妹2014)。例如:

(8)不怕你笑话,我们结婚时,家里穷得叮当响。

(9)“老板,不怕你多心,男人怎么能理解我们女人对孩子的那片苦心呢?”

我们认为,上述用法是语用移情 。说话人移情的同时也诱导听话人移情,听话人识别、理解这个信号以后基于“互惠”(reciprocity)原理回赠移情。也就是说,说话人试图通过移情获得听话人的反移情。例(8)和例(9)“不怕你+V”是说话人站在听话人的角度上审视后续句,理解听话人的情感,从而听话人也会回赠移情,体会说话人的情感。

作为话语标记,具有可删除性。但是在语义上“怕”仍然是“害怕”的意思,只是在使用的过程中语法化,但并未词汇化。“不怕你+V”虽然还算不上是一个词,但中间已经不能插入其他成分。例如一般不说“我不是特别怕你笑话,我们结婚时,家里穷得叮当响”。

(三)“不怕”作为词汇

我们认为关联标记“不怕”属于句法结构的词汇化[1],是由否定结构“不怕”(语义为不害怕)演变而来。例如:

(8)不怕你是个大学生,从壹写到拾可能都不会写。

(9)不怕我没去过那边,我都晓得那地方不行。

例(8)和例(9)中的“不怕”参与命题表达,大致相当于关联词“虽然”。“不怕”在偏正复句中置于句首。“不怕”在句子一开始为全句设定一个让步的语义框架,提供相关的主题背景,使听话者对后文转折的逻辑关系有一个良好的预期,能够不依赖语境和上下文,有效地、独一无二地表达整个句子的语义和逻辑关系,通过明确地、知性地引导建立小句之间的关联,使句子有清晰的逻辑结构可循。

为什么“不怕”偏偏发展成了一个关联标记呢?词汇化的“不怕”与语法化的“不怕你+V”是否存在联系? 复句是关联标记词汇化的句法环境。短语“不怕”常常出现在单句中,当言者将“不怕”置于转折复句中时,“不怕”开始向关联标记发展,由于语境吸收的作用,“不怕”逐渐吸收了“让步”的逻辑语义。话语标记“不怕你+V”其实也隐含着“让步-转折”语义框架,意思是“就算你会V,但我还是要说。

三、关联标记“不怕”与梯级模型

梯级推理是指人们以梯级中的某一参照点的情况去推导出高级的目标点的情况,从较高级的参照点的情况推导出较低级的目标点的情况(蒋勇2004)。我们认为,这个模型同样适用于关联标记“不怕”。由于南川方言中同时存在“不怕”、“虽然”、“即使”三个语义相近的关联标记,但在使用频率上“不怕”要高于另外两个词。所以我们利用两两对比的方式对“不怕”的语义特殊性进行分析。

(一)“不怕”与“虽然”的蕴涵关系

我们发现,“不怕”可以被“虽然”替换,但并非所有的“虽然”句都能被“不怕”替代。所以,我们要解决的是哪些能替代,哪些不能替代,其原因是什么。先看能替代的句子,例如:

(10)a.虽然王老师对我们这么凶,但我们还是喜欢她。

b.不怕王老师对我们这么凶,但我们还是喜欢她。

(11)a. 虽然你考了第一名,但是我还是看不起你。

b.不怕你考了第一名,但是我还是看不起你。

例(10)和(11)“不怕”和“虽然”可以互换,这说明“不怕”具有“让步-转折”语义。并非所有让步语义环境都可以用“不怕”替换虽然。例如:

(11)a.虽然你考了全市第一名,但是不能骄傲。

b.*不怕你考了全市第一名,但是不能骄傲。

c.不怕你考了全市第一名,但还是上不了北大。

(12)a.虽然老师不在,但也要遵守纪律。

b.*不怕老师不在,但也要遵守纪律。

c.这个班的娃娃乖,不怕老师(都)不在,班上学生照样遵守纪律。

(13)a.虽然今天下雨,但下得并不大。

b.*不怕今天下雨,但下得并不大。

c.不怕今天下雨,但我还是要擦防晒霜。

上述例句a式无法替换为b式,说明“不怕”与“虽然”不完全对等。“虽然”事实实说,客观性强(邢福义1985),所以与事实言说兼容。但客观性较强并不能解释为什么例(11)-例(13)中的a式不能变为b式,却可以变为c式,因为上述例句c式中“不怕”所引导的成分都为客观事实。我们发现,“不怕p,但q”句式和“虽然p,但q”虽然都具有“让步-转折”语义,但转折义的来源不同。其差异表现为,“不怕p,但q”句式转折义的来源是对情理常态的否定,p和q存在情理联系;“虽然p,但q”转折义的来源既包括对情理常态的否定,也包括信息焦点强化,p和q不一定存在情理联系。例(13)中“今天下雨”和“雨下得并不大”之间无情理联系,也就是说“下雨”这个事件对“雨下得大”和“雨下得小”并不具有偏向性,所以不存在情理常态。因此,例(13a)不能换为例(13b)。但是“下雨”和“擦防晒霜”之间存在情理关系,即一般下雨天不擦防晒霜。由于言者对这一常态进行了否定,因此带有转折义。例(11a)和例(12a)为祈使句,q并非已然发生的客观事实,“不能骄傲”和“要遵守纪律”只是言者期望达成的目标,体现其道义立场,也不存在情理常态。因此,例(11)和(12)中的a式不能替换为b式。而c式中的“考全市第一”和是否能“上北大”之间存在情理联系,一般人们会理解为全市第一就有很大可能上北大,但事实刚好违背了这一常态,因此言者对这一情理常态进行了否定。“老师不在,纪律就不好”为情理常态,言者也对这一常态进行了否定。因此如果要让“不怕”替换“虽然”,则必须建立情理常态。

“不怕”的主观性较强是因为“不怕”在否定情理常态时,言者对p进行了梯级判断。例(10)“王老师对我们这么凶”本身是一个事实,但在“不怕p,但q”句式中却被赋予了主观量的含义。因为“王老师对我们这么凶”、“王老师對我们不凶”、“王老师对我们有点凶”形成一个程度梯级,“王老师对我们这么凶”在量级上为最高值,按照情理常态已经可以构成“我们不喜欢她”这个结果,这是隐性的主观梯级判断。但“虽然今天下雨,但下得不大”中言者对“下雨”这个事件并不存在主观梯级判断。

综上,我们发现“不怕”与“虽然”都可以置于“让步-转折”的语义框架中,但“不怕”只能表达对情理常态的否定,含有隐性的主观梯级判断。而“虽然”在拥有“不怕”语义的同时,还能表达无情理常态联系的客观事实。因此,我们认为“不怕”蕴涵于“虽然”。

(二)“不怕”与“即使”的蕴涵关系

“即使”相较与“虽然”而言,其主观情绪较强,那么“不怕”是否等同于“即使”呢?有学者认为,“不”与“怕”组配语法化为连词,相当于“即使”、“纵然”(赵雪,2016)。我们不赞同这一观点。“即使”实言句必须在特定的语境中才具有明晰性。如果脱离特定语境,孤零零地说“即使p,也q”,往往会被认为是假言的,或者是真假不定的。“即使p,也q”句式的基本作用是虚拟的,实指示这种句式有条件的用法(邢福义,1985)。例如:

(14)即使你是他兄弟,他也不会帮你,他这人就是不近人情。

(15)不怕你是他兄弟,他也不会帮你,他这人就是不近人情。

“你是他兄弟”置于“即使”后,表示假设,说明“你并不是他兄弟”;置于“不怕”后,表示“你是他兄弟”是个事实。所以,南川方言中的“不怕”并不等同于“即使”、“纵然”。

其次,在一定条件下表示事实的“即使”是否可以完全替换为“不怕”呢?答案是不能。例如:

(16)a.这个箱子轻,即使小孩也搬得动。(肯定的低情理值事件)

b.*这个箱子轻,不怕小孩也搬得动。

c.这个箱子轻,不怕小孩搬得动,他都搬不动。

d.不怕这个箱子重,但这个小孩也搬得动。

(17)a.这个箱子重,即使大力士也搬不动。(否定的高情理值事件)

b.这个箱子重,不怕大力士也搬不动。

c.*这个箱子重,不怕大力士也搬得动。(常态的高情理值事件)

d.*这个箱子重,不怕/即使小孩也搬不动。(常态的低情理值事件)

e.*这个箱子重,不怕/即使小孩也搬得动。

(18)a.比你辈分高,即使年龄比你小,你也得叫他舅舅。(肯定的低情理值事件)

b.比你辈分高,不怕年龄比你小,你也得叫他舅舅。

c.*比你辈分高,不怕/即使年龄比你大,你也得叫他舅舅。(常态的高情理值事件)

王瑞烽(2015)从情理值梯级角度对“即使”进行了分析。“情理值”是建立在理想化的认知模型基础上的。“语义理解的基础是一个涉及背景只是的复杂认知结构。这种复杂的认知结构反映着特定社会各种相关认知域里的文化環境中的说话人对某个或某些领域里的经验具有统一的、典型化的理解”(张旺熹,2005)。这种经验式的典型化理解被认为是一种理想化的认知模型(张敏1988)。符合理想化的认知模型的事件是自然世界中现实生活中常态的、符合一般情理的事件,这样的事件有较高的“情理值”(张旺熹,2005)。

“大力士搬得动”为高情理值,“小孩搬得动”为低情理值。“比你年龄大,叫他舅舅”为高情理值,“比你年龄小,叫他舅舅”为低情理值。通过替换测试我们发现,“不怕”和“即使”一样无法引导否定的低情理事件和肯定的高情理事件,即常态事件。用“即使”的情况一般为肯定的低情理值事件和否定的高情理值事件。但我们注意到,一般没有例(16b)这种说法,听起来会比较别扭,例(17b)却可以说。这说明“不怕”与“即使”不完全对等。在南川方言中,“不怕”一般引导否定的高情理值事件,却很少引导肯定的低情理值事件。我们认为,这和“不怕”词汇化前的语义有关。“不怕+X”中X的属性偏向于主观大量,因为不怕常态事件认为会怕的东西才需要用“不怕”强调。例如:不怕这只狗如此凶猛,我也敢去摸它。而不会说,不怕这只狗如此温顺,我也敢去摸他。“凶猛”和“温顺”是“我是否敢去摸它”量级中的两端,“不怕”更倾向于主观大量。一般主观大量对应否定的高情理值。也就是说“凶猛”本来应该对应“不敢去摸”,但说话人为了强调“不怕”而否定了这一高情理值事件。因此,南川方言中的“不怕”往往引导否定性高情理值事件,而很少引导肯定性低情理值事件。

综上,“不怕”在用法上蕴涵于“即使”。“即使”一般表假设,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表事实,“不怕”一般表示事实。“即使”可引导肯定性低情理值事件和否定性高情理值事件,而“不怕”更偏向于否定性高情理值事件。

四、结论

本文从共时的词汇化状态、真值语义、语用功能角度考察了南川方言中的“不怕”,得出以下结论:南川方言的“不怕”已经从否定结构词汇化为具有“让步-转折”语义的关联标记。“不怕”引导否定性高情理值事件和肯定性低情理值事件,并以前者为主。

注释

[1]“语用移情”指交际过程中,说话人站在他人的立场,以他人的立场、态度来进行语言编码。(方梅、乐耀2017).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苏小妹.面子威胁缓和语“不怕你+V”[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6).

[3]徐式婧.汉语偏正复句关联标记的功能连续统[J].汉语学习,2020(1).

[4]赵  雪.由“不X”式虚词结构初透语法化理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

[5]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6]邢福义.现代汉语的“即使”实言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4).

[7]张旺熹.连字句的序位框架及其对条件成分的映现[J].汉语学报,2005(2).

[8]张  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9]王瑞烽.从梯级的角度阐释“即使”句式及教学建议[J].汉语应用语言学研究,2015(0).

猜你喜欢

词汇化连词
The Importance of Linking Words and Their Usages 连词的重要性和连词的运用
Can You Use the Linking Words? 你会用连词吗?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表格大团圆,连词学得全
介词“依据”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西夏语中的对比连词 djij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