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青海伊斯兰教中国化进程中面临的形势及建议

2020-11-18马来恩

时代人物 2020年21期
关键词:教派伊斯兰教穆斯林

马来恩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9-2020年度中共青海省委党校校院级科研课题《青海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实践》阶段性成果,课题立项代码XYKT201904。

当前国际环境以及国内由新疆问题衍生出伊斯兰教问题,是政界、学界及媒体聚焦的话语。就青海伊斯兰教而言,“瓦哈比主义”话语的过度使用成为当前影响青海伊斯兰教稳定的最大障碍,这一因素已经造成了区域内信众的不团结,并且有向更大空间范围扩散的趋势。加上,国内网络“穆黑”的不实报道和蓄意中伤也对当前青海省伊斯兰工作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值得警惕。

一、当前青海伊斯兰教中国化进程中面临的形势

(一)“瓦哈比主义”话语的过度使用及影响

所谓“瓦哈比主义”是指以18世纪阿拉伯宗教思想家阿卜杜勒·瓦哈卜为代表的宗教基要主义思潮,主张以《古兰经》和《圣训》为主要指导原则规范穆斯林的日常生活以及宗教活动,被认为是一种宗教复古主义。“瓦哈比主义”一词不仅包括宗教知识,更加包含了自“9·11”事件以来西方世界对伊斯兰教整体的负面刻板印象,如宗教极端、恐怖活动、非世俗的社会生活方式等,都被纳入“瓦哈比主义”的语义范围,因此,伊斯兰知识体系之外的“瓦哈比主义”不仅是一个宗教术语,更加是一个政治术语。

中国社会对“瓦哈比”的讨论始于一百年前回族伊斯兰教中伊赫瓦尼教派[ii]的产生,当时的穆斯林认为伊赫瓦尼教派受到近代沙特王國瓦哈比运动的影响,以“新兴教”称呼伊赫瓦尼教派。赛莱菲耶教派[iii]兴起后,因其更加彻底的宗教改革思想受到包括伊赫瓦尼教派在内的其他教派的一致反对,遂以“瓦哈比耶”(跟随瓦哈比思想的人)称呼跟随赛莱菲耶宗教思想的穆斯林,时至今日,大部分西北穆斯林依旧坚持这一用法。青海穆斯林群体中对“瓦哈比”的讨论基本符合上述线索,但近十几年来又产生了区别于西北其他地区的明显变化,即伊赫瓦尼教派内部“软硬派”的分裂。[iv]近年来,软硬派信众之间的分歧与矛盾越来越大,“瓦哈比”的话语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区隔身份的场合、语境中,在部分地区,这种区隔意识甚至已经使一些村庄和地区因区分“瓦哈比”而造成内部不团结的涉稳事件。如西宁东关清真大寺教长选聘,引发阿訇群体及穆斯林内部的团结问题。甚至“瓦哈比”话语影响了部分穆斯林去沙特朝觐过程中的正常宗教活动。因而,青海穆斯林内部“软硬派”的分化,“瓦哈比”话语的用法显然已经超出了过去西北穆斯林社会内对“瓦哈比”的认识,从信仰方式的差异演变成一种身份区隔的标识,不断强化穆斯林群体内的身份边界,成了不利于社会安定的深层次因素。“瓦哈比”话语在一定程度超出了伊斯兰教内部的义理之争,已经影响到周边其他省区一些穆斯林的价值判断。

(二)“穆黑”的负面影响

所谓“穆黑”是指对伊斯兰宗教持有偏见甚至敌意,故意抹黑、攻击穆斯林的人。“穆黑”主要通过网络空间制造、传播针对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群体的具有攻击性、侮辱性的言论,因此也被称为“网络穆黑”。“穆黑”是一个世界性的群体,在西方社会特指“伊斯兰教恐惧症”,这源自于中世纪欧洲神权政治的强烈排他性。中国“穆黑”群体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受西方话语影响产生仇伊情绪。针对伊斯兰教的宗教偏见是当代中国社会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当前网络“穆黑”是阻碍伊斯兰教中国化进程的重要外部障碍,如10月份网络上连续发生“尿浸古兰经”“焚烧古兰经”事件,是部分“穆黑”以具体行动抹黑伊斯兰教的行为,其背后有国外“穆黑”势力集团的策划与支持。此外,部分学者以历史研究的名义,重新将一些不利于民族团结、不利于伊斯兰教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拉回到网络大众的视野中。如本已被学界定性为回族社会反抗清朝政府压迫的农民起义,被一些学者重新解释为有分裂祖国、意图独立的“宗教战争”;一些学者刻意放大近代青海社会中的民族矛盾,试图以这些历史泛起当下非穆斯林群众的恐回症、恐伊症。此类学者比一般“穆黑”对社会稳定更具破坏性。

当下中国社会中出现的“穆黑”群体具有明显的目的性,企图将伊斯兰教与穆斯林塑造成中国和平崛起的障碍,进而激化中国的反伊斯兰意识。“穆黑”群体及声音的存在,会影响到社会主流对伊斯兰教的看法,在某些特定的社会语境下甚至会误导舆论的方向,是容易滋生出狭隘民族情绪甚至民族矛盾的一个温床。这对于伊斯兰教中国化,甚至于中国民族文化的多元共生,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威胁与挑战。

二、推进青海伊斯兰教中国化进程的几点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建立本土伊斯兰话语体系

树立正确的宗教观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持,更是提醒我们,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责任是全社会而非宗教单一主体。在对伊斯兰教有正确的认识下,首先,需要摆脱西方政治霸权和文明冲突论中对伊斯兰宗教的负面评论,正确评价伊斯兰教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中的地位,肯定我国伊斯兰教对中华文明做出的正面影响;其次,政府和学界要积极引导社会舆论的正确方向。正确使用伊斯兰教相关术语,不套用西方意识形态化的“瓦哈比主义”话语,坚持从中国伊斯兰教既有传统中提炼宗教词汇,以“文化”定位中国伊斯兰教,不将其意识形态化,从而实现宗教话语的本土转换。第三,在社会宣传领域,不避讳宗教知识,向社会大众传递正确的宗教常识性知识,避免文化误解造成的文化偏见,避免文化偏见造成的文化歧视和文化冲突。

青海伊斯兰教的发展有悠久的历史轨迹,与区域内本土文化的融合程度也很深,周围藏传佛教、民间信仰等不同文化都与伊斯兰教有着不同程度的文化涵化。要充分肯定青海伊斯兰教的发展在“宗教中国化”命题中已经取得的历史成绩,鼓励信教群众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是以“防范心态”疏离信教群众,打击他们社会参与的积极性。

(二)维持现有伊斯兰教派格局,妥善处理教派分歧

当前中国伊斯兰教的教派格局趋于稳定,这对抵御外来宗教思潮影响有极大的正面作用,特别是门宦组织具有的宗法社会的结构特点,让信教群众不会轻易追溯新的宗教学说。中国伊斯兰教的传播和发展基本是通过“父传子受”的方式完成信仰的传递,这从客观上也确保了各个教派发展的稳定性。如果教派格局发生大的变动势必影响家庭单位中的信仰传递过程,产生混乱。以史为鉴,贯穿整个清朝历史的西北回民起义,导火索都是教派冲突。所以,维系当前既有教派格局,妥善处理教派分歧,化解教派矛盾是对我国伊斯兰教稳定的有力保障。

青海伊斯兰教以伊赫瓦尼教派为主,因而维系该教派的稳定有利于整体教派格局的稳定。以“团结开寺”为抓手维护穆斯林社区的团结安定。对那些造成恶劣影响的、不利于团结的公开言论、卧尔兹要加以制止。进一步完善清真寺民管会的职能,从制度结构上推进清真寺的职能分工,让符合现代社会价值观念的民主精神也落实到宗教领域,杜绝“一言堂”式的宗教权威。

(三)推进伊斯兰解经工作,倡导“教法随国”

对伊斯兰教的教义、教规做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新的闡释,是弘扬伊斯兰教积极向上的精神、避免与现代社会脱节、实现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关健。具体可体现为:重视对我国伊斯兰教汉学派经典的学习和理解;弘扬宗教教义、宗教道德和宗教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和健康文明的内容,对经典做出符合社会发展进步要求的解释;对一些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不适时宜的传统习惯及时做出调整。

在解经过程中,还需注意:一是把握“解经” 的度,充分考虑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广大穆斯林群众的接受能力,避免在群众中引起分歧;二是把“解经”工作的成果体现在穆斯林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三是“解经”工作必须以经典为依据,要准确体现经典本意、切忌凭个人想象,主观臆断;四是把握方法,把教义、教规中一些抽象的理念具体化,深奥的哲理形象化,以此打动人心,达到共鸣;五是维护伊斯兰教的整体利益,不可掺杂个人恩怨和带有教派分歧而互相攻击。

总之,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文化交融过程,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这是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发展的选择,也是中华民族各族儿女共同努力的结果。“伊斯兰教中国化”是基于新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发展节奏而谈的“中国化”,并不是西方“文明冲突”逻辑下的“绿色”变“红色”。当前的青海伊斯兰教工作,要根据历史发展的特点总结经验,根据社会发展方向和节奏的变化引导伊斯兰宗教和广大穆斯林群众走入新时代,融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才是“宗教中国化”命题的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爱弥尔·涂尔干著,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查尔斯·林霍尔姆著,张士东,杨军译.伊斯兰中东——传统与变迁[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2

[3]金宜久主编.伊斯兰教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

[4]喇秉德,马小琴.青海回族简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4

[5]罗惠翾.伊斯兰教社会功能研究——以几个穆斯林社区的对比调查为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6.]马坚译.古兰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7]勉维霖.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7

[8]王永亮.西北回族社会发展机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

[9]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

[ii] 中国伊斯兰教三大教派之一,形成于19世纪末,由甘肃东乡族阿訇马万福首倡,主张遵经革俗。

[iii] 中国伊斯兰教派之一,由甘肃人马得宝首倡于20世纪30年代,坚决认可《古兰经》与《圣训》的教法权威,反对任何形式的对人的崇拜,也不承认任何的宗教权威。

[iv] 所谓“硬派”,是指以青海马有德阿訇为代表的部分穆斯林,这部分人认为中国的伊斯兰教发展应当完全断绝与沙特王国的任何宗教联系,包括朝觐,认为只要不是跟随自己(硬派)的穆斯林都不是合格的穆斯林,他们指责其他不秉持这一宗教主张的伊赫瓦尼信众为“瓦哈比”。相对地,不属于“硬派”的伊赫瓦尼信众就是所谓的“软派”。在分布范围上,“硬派”多分布在青海东部地区的农村和城乡结合部,“软派”信众比较集中在城市人口中。

猜你喜欢

教派伊斯兰教穆斯林
印尼·雅加达
浅析藏巴汗政权覆灭的原因
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过程中的多重线索
教派与国家利益双重视角下卡塔尔断交事件分析
略谈藏传佛教后弘期各大教派的形成和发展
英国穆斯林更重国家认同
穆斯林在欧洲与居民互认度迥异
中国西北伊斯兰教门宦制度的形成原因及影响研究
伊斯兰教苏菲派人神和谐关系探究
伊斯兰教纯属躺着中枪(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