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经济:融媒体时代催生的传统文化栏目新红利
2020-11-18李壬歆
李壬歆
“耳朵经济”一词在百度搜索首页的热门搜索结果都于2019年12月至今发布,这意味著“耳朵经济”在近段时间有热门的趋势,以及之前并未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但是,“耳朵经济”这一名词在2004年移动手机等语音增值服务刚刚兴起时便出现,如字面意思提供消费者耳朵、听觉产生的经济产业。而后,慢慢的也被业内人士代指互联网普及后网络音频产业的较大市场。而“融媒体”是媒体行业的新兴名词,核心在于“融”,而融是动词,是方法和手段,目标是全媒体。行业目前所作的一切的方向,是用媒体融合的方法,将传统的电视、广播、报刊、通信等有机结合,建设全媒体。
因此,本文所关注的“耳朵经济”是指,在融媒体的大环境下用融合传统媒体、借助新媒体手段的方式为传统文化栏目带来新的流量红利,从而形成耳朵经济的市场。
融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栏目面临着困境与冲击
在融媒体时代,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今日头条、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成为大众获取媒体资讯的重要途径,而能够在这些途径中得到大力宣传的节目大多具有话题度高、获取信息快、流量多的特点。传统文化栏目中很难带入当下受众喜闻乐见的奇异话题,很多文化内涵也需要受众慢慢品味,甚至很难将流量明星与传统文化栏目联系在一起。因此,这些节目的社会影响力日益衰落,尤其是在移动智能终端广泛应用背景下,仅仅依靠过去传播路径进行推广的传统文化栏目,只会因为大数据演算埋没在受众的信息海里。
融媒体环境下“耳朵经济”的特点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云技术的发展,移动音频平台作为“耳朵经济”最新也是最有潜力的支柱可以在网络上建立巨大的数据资源基础库,为受众迅速准确地提供丰富、多样、专业的音频资源,比如喜马拉雅APP中十几个不同的音频节目类别。
融媒体时代也是“微时代”“快时代”,互联网高度发展,社会高度信息化带来了精准、快速的信息传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不仅是广播行业,就连电视媒体行业也受到波及,受众不再抱着收音机、电视机守候固定时点播出的节目,电视台也不得不推出可以在网络上反复观看、错峰观看的节目回放。因此,“耳朵经济”正是抓住这个机会,与用户观看传统电视节目需要完整的时间、固定的时间点不同,“耳朵经济”中传播载体的日常使用场景更为随意,很少有连续几日放送互相有联系的内容,受众随听随开,碎片化特征较强。用户可以在上下班和吃饭之间收听音频节目。
融媒体环境下“耳朵经济”为文化栏目提供转型路径
融媒体“耳朵经济”大热下的冷思考
参考文献
[1]保罗·莱文森.何道宽译.手机:挡不住的呼唤[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罗翊.“耳朵经济”的内容生产及发展策略[J]传媒观察,2020,02:69-73.
[3]让·波德里亚.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