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强首府战略,南宁市民族文化建设 如何发力的几点思考

2020-11-18唐娟梁肇佐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南宁市民族文化发力

唐娟 梁肇佐

[摘要]实施强首府战略,对南宁来说是千载难逢的重要发展机遇。南宁市民族文化建设如何发力,为实施强首府战略提供文化支撑和发挥引领作用成为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文章对近年来南宁市民族文化建设的现状及成效进行了梳理,对比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结合现有的资源和优势,因地制宜,从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历史文化街区、传统工艺园区、骆越文化风情园区建设、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构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中心等方面提出对策,助推强首府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南宁市 强首府 民族文化 发力 思考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245(2020)03-0044-05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0.03.009

实施强首府战略,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2019年11月13日,自治区政府发布了《关于实施强首府战略的若干意见》文件,文件中提到,强首府战略“是服务中国与东盟开放合作、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加快建设壮美广西的重要举措,是打造引领全区高质量发展核心增长极的关键举措。”对南宁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重要发展机遇,将全面提升南宁综合竞争力和首位度。在强首府战略中,明确提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发展目标,探讨南宁市民族文化建设如何发力助推强首府战略的全面实施,如何发挥文化支撑和引领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南宁市不断加大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下足功夫,不断激发文化发展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了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软实力。

一、南宁市民族文化建设的现状及成效

南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基础良好,在非遗保护、节庆品牌活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文化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非遗保护走在前列,工作成效显著

南宁市认真贯彻《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建立和完善了国家、自治区、市、县四级非遗保护体系和机制,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目前,全市有7个国家级,139个自治区级,211个市级,431个县(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基本同步建立传承基地或传承示范户。全市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5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77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81人,县(区)级代表性传承人245人。非遗代表性项目、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数量均在全区名列前茅。

(二)以节庆活动为依托,树立城市文化品牌

自2014年自治区党委、政府确定“壮族三月三”为广西法定节日起,南宁市已连续举办了七届“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活动。活动注重深入挖掘节庆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通过风情三月三、风味三月三、风物三月三、传统三月三、创意三月三等活动,意在增强观众和游客的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全方位、立体式、形象化地展现首府南宁新风貌,营造首府各民族团结和睦,守望相助的良好社会氛围,彰显地域文化魅力和民族风情特色。此外,还精心打造了21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让“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这一地方文化标识深入人心,特别是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贸易投资峰会的举办,南宁民歌节的民族性、国际性、现代性和艺术性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成为享誉世界的节庆文化品牌,是南宁最靓丽的一张城市宣传名片。以“壮族三月三”、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宾阳炮龙节等为代表的节庆活动树立起了南宁市城市文化品牌,培育“节庆文化+”融合发展新业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较为突出。

(三)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乡村旅游新亮点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南宁市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加大对民间传统村落的保护和修缮力度,大力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田园观光、乡村民宿等文旅新业态,打造出了乡村旅游新亮点。目前,南宁市共有江南区西江镇扬美村等10个中国传统村落,宾阳古辣镇古辣社区李寨村等28個广西传统村落,其中像江南区西江镇扬美村、上林县巷贤镇长联村等古村落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民居建筑、文化遗产、特色美食等资源,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邕宁区百济镇红星村坛里坡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精品乡村旅游、特色民宿酒店、生态观光采摘休闲农业。宾阳县古辣镇大陆村以观光农业为突破口,举办稻田文化艺术节,走上了农旅结合的致富路。马山县小都百屯凭借优美的生态环境,利用马山会鼓、打扁担、打砻(榔)舞等非遗文化资源,发挥地处马山县环弄拉旅游核心区这一地缘优势,依托种植基地实现农旅结合,打造一站式的生态休闲、文化娱乐、农业观光新型农村。西乡塘区依托自然优势,将“美丽南方”忠良村打造成南宁市生态乡村旅游示范点,将“美丽南方”建成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成为广西唯一一个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经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发展,南宁市在农文旅深度融合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旅游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旅游吸引力不断增强,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

(四)文化对外交流频繁,“南宁渠道”影响力提升

南宁作为广西的首府城市,是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城市,是国家“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近年来,南宁市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精心开展“春天的旋律”跨国春晚、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文化走亲”东盟行等活动,在文化交流互鉴中促进民心相通。经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春天的旋律”跨国春晚、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和“文化走亲”东盟行活动是南宁市“请进来”和“走出去”促进文化交流合作的创新举措,依托中国—东盟戏剧合作交流机制、中国—东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交流机制,积极开展双边、多边的文艺演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艺术论坛等系列文化交流活动,讲述好南宁故事,传播好南宁声音,其社会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已成为近年来南宁市重大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和对外宣传平台,展现了“南宁渠道”在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先行先试的典范作用,进一步扩大了“南宁渠道”的影响力。

二、南宁市民族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南宁市虽然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全国其他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首府文化首位度弱化,尚未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座城市的金字招牌,目前,全国已有135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未被列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首府城市已为数不多,而南宁是极少数未被列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首府城市之一。我区的桂林、柳州、北海等地已相继成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而历史悠久、文物丰富、文化特色鲜明的南宁却仍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大门之外,这与南宁作为首府城市在文化上的首位度不相匹配。

(二)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缺乏代表性和综合性的非遗场馆

目前,南宁缺乏像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安徽芜湖中国非遗博览园、中国(韶山)非遗博览园、济南非遗博览园、开封上河非遗博览园等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非遗博览园项目,同时尚未建立起综合性的非遗博物馆,全国仅有极少数的省会城市尚未建设非遗博物馆,南宁便是其中之一,这使得南宁市缺乏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文化阵地。

(三)文化建设载体有限,缺乏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历史文化街区

由于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起步较晚,保护的方式和手段经验不足,近两年建成开放的“三街两巷”仍给人以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内涵不足的感觉。南宁缺乏像成都宽窄巷、杭州清河坊、西安永兴坊、南京高淳老街、哈尔滨市中央大街、拉萨八廓街、北京南锣鼓巷等这样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历史文化街区。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知名度上,都与其他城市存在较大的差距,甚至与区内的桂林东西巷、北海老街等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缺乏历史文化街区这一重要的文化建设载体会对塑造城市品格、树立城市品牌产生了阻碍作用。

(四)文化保护示范性不强,缺乏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项目

目前,全国共有闽南文化、徽州文化、热贡文化等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广西已有河池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目前百色壮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正在加紧申报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而南宁作为首府城市,作为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城市,目前只有壮族歌圩(南宁)文化生态保护区这一个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项目,示范带动性不强,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面临的任务十分紧迫。

三、民族文化建设助推强首府战略实施的几点思考

在全面实施强首府战略中,应深刻认识到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着力补齐短板,充分发挥文化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一)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筑牢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根基

进一步加大对全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政府部门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大力扶持,加快建设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邕剧)传承基地等文化项目,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目前,非遗展示中心项目工作财政投入力度不够,推进速度缓慢。为此,要进一步加大各方扶持力度,不断完善文化阵地建设的基础投入,丰富文化供给,提升服务效能,筑牢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根基。

(二)以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为着力点,推动文旅融合协同发展

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建议提升“三街两巷”、中山路片区、蒲庙老街等历史街区的文化品质,统筹安排街区总体空间布局,科学合理地规划和使用,在提升街区文化品质中加强对民族文化元素、地方文化元素的注入,整合非遗文化资源,加大对非遗产品市场的培育力度,规划建设一条集生产、销售、展示、体验、演出为一体的非遗街,对入驻非遗项目在场地、税收等方面给予减免优惠,实现非遗生产性保护和活态传承,使其成为游客了解南宁非遗文化的窗口。“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既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推动人文资源深度融入旅游发展,既提升了旅游业的内涵品质,也促进了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1]因此,积极培育文化+旅游新业态,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旅游吸引力,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也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以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为契机,促进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新时代下我国为应对生态环境恶化和民间文化流失问题而探索出的新的发展路徑”[2],其意义“在于对非遗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还非遗以生存的土壤和空间”[3]。壮族歌圩(南宁)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南宁市目前唯一的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具有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潜力和条件。建议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的要求做好顶层设计,完善组织机构,整合文化资源,巩固示范点建设成果,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理论支撑,参照《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的要求,加快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步伐。如申报成功,将获得国家财政每三年一个周期多达数百万至数千万元的经费扶持,这对全市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工作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和示范作用,南宁的文化生态也将因此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四)以传统工艺园区建设为平台,振兴民间传统工艺激发创造活力

目前,南宁已有老木棉匠园、古岳文化艺术村、三民艺术村等以传统手工艺为重要依托进行艺术研发、创作生产、生态旅游基地,在承载民间传统工艺文化,传递城市文化品位,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吸引了不少民间手工艺大师、艺术家入驻,许多游客前来观光体验,正逐渐形成具有广西特色的艺术创意园区。现阶段应按照《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要求,加快推进建设老木棉匠园、古岳文化艺术村、三民艺术村等传统工艺集群式发展平台,打造集生产、销售、展示、租赁、观光、体验、培训为一体的民间传统工艺示范园区(基地),对具备一定传承基础和生产规模、有发展前景、有助于带动就业的传统工艺项目,引入园区(基地)进行生产性保护与传承。同时,依托相思湖大学城的人才优势,加大对“产学研销”投入,引进工艺大师,打造在“传统工艺+”领域有较强创新意识和较大品牌影响力的大师工作室,进行文创研发。重点依托刺绣、织锦、蜡染、雕塑、陶艺、金属工艺等特色传统工艺,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和流行趋势,改进设计、改良工艺,在图案设计、产品包装等方面不断创新,推动精品创作,拓展展销渠道,促进地方文化产业、地方经济发展。注重从业者技艺能力提升,加快传统工艺人才梯队建设,强化传统工艺行业建设,搭建传统工艺对外交流平台,促进民间传统工艺的振兴与发展。

(五)以骆越文化风情园区建设为突破口,打造广西文旅新名片

武鸣、马山、上林、宾阳等地是骆越古国的中心地带,有计划地开发利用以大明山为中心的骆越文化,加快骆越文化风情园区的建设。《大明山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和《广西大明山风景区旅游服务基地发展建设规划》已获得政府部门的批准并予以了重点支持,这为骆越文化风情园建设提供了规划指导和政策扶持。骆越文化历史悠久,考古成果丰硕,其中稻作文化、大石铲文化、龙母文化、青铜文化、铜鼓文化、歌圩文化、壁画文化等都是其代表性文化,这为骆越文化风情园区建设提供了文化支撑。建议按照《南宁市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南宁市全域旅游总体规划(2017年—2025年)》的要求,将古骆越文化遗址和文物与自然风光、民族节日、民族文化等资源有机结合,形成骆越文化旅游文化生态圈,打造专属广西的骆越文化品牌。

(六)以“南宁渠道”提质增速为发展机遇,构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中心

目前,广西正加快构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战略。首府南宁作为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城市,在全区扩大开放上更应走在前列作为表率,更应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南宁应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商务与投资峰会、中国—东盟信息港、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平台,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新一轮发展良机,充分发挥南宁作为中国—东盟合作中心枢纽城市的作用,发挥与东盟国家文化相近、资源互补的优势,在提质增速上下功夫,打造“南宁渠道”升级版,强化“春天的旋律”跨国春晚、中国—東盟(南宁)戏剧周、“文化走亲”东盟行、中国—东盟(南宁)孔子文化周、中国—东盟音乐周等活动品牌效应,进一步“拓展‘南宁渠道的领域和空间,丰富其内容和内涵,壮大其功能与作用,抓好主要着力点”[4]。积极构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中心,促进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增强开放合作软实力,促进民心相通,提升南宁文化在东盟国家间的影响力。

四、结语

南宁市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保护传承、开发利用基础较好,在实施强首府战略中应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以问题为导向,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和对策,实现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一步丰富南宁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兴盛,提高南宁文化在东盟国家间的影响力,增强开放合作软实力。

[参考文献]

[1]潘铎印.把文旅融合文章做深做实做精彩[N].中国旅游报,2020-01-08(003).

[2]朱文浩,张春胜.浅析中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发展问题和解决思路[J].人文天下,2019(13):41-46.

[3]马垚.关于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思考——以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J].戏剧之家,2019(19):207+216.

[4]李湘萍,廖丽燕.畅通“南宁渠道” 抢占开放制高点——访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黄志勇研究员[N].广西日报,2019-8-15.

责任编辑:覃玉滨

猜你喜欢

南宁市民族文化发力
聚焦短板弱项 精准发力施策
政策发力,为经济复苏保驾护航
秋姑娘来了
多方发力 形成教育合力系统——建瓯市东峰中学的课改启示
相敬如宾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