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提升顶岗实习阶段党员发展质量路径探析
2020-11-18赵泉
赵泉
摘要: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一直是高职院校党员管理的薄弱环节,这是由高职院校、企业、学生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将从做优顶层设计、做细流程管控、做强线上党建、做精评价机制四方面着手,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发展学生党员的新举措。
关键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党员发展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高职院校普遍采取的“2+1”或“2.5+0.5”的教学模式对于进一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也给学生党员培养教育考察带来了挑战。根据《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入党积极分子至发展对象、预备党员至转正的考察期均不少于1年,这就意味着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处于入党积极分子或预备党员培养教育考察阶段。高职院校如何协同顶岗实习与党员发展工作,破解校企管理分离阶段党员培养教育考察缺位的难题,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的新途径、新举措,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顶岗实习中党员发展工作的现实困境
(一)高职院校:党建生态复杂,协同机制缺位
对高职院校来说,顶岗实习阶段的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制约。
一是高职院校本身重人才培养、轻党建合作。职业教育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旨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资源支撑,这就决定了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地位,高职院校在顶岗实习阶段更加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对党员发展工作重视不够,加之受限于人力、物力、财力等现实因素,在管理顶岗实习的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方面投入的时间、精力明显不够。
二是高职院校面对的学生顶岗实习环境异常复杂,难以建立科学合理的协同培养体系。首先,不同顶岗实习单位党建基础不同。除了少部分高职学生学生在国企、事业单位实习外,大多数学生顶岗实习单位为民营企业,其中中小微企业占比尤为突出。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公布的《2018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全国有158.5万家非公有制企业法人单位建立党组织,而我国民营企业数量超过3200万家,吸纳高职学生顶岗实习人数最多的企业党建基础最为薄弱。其次,大多数顶岗实习单位没有将实习学生纳入党员发展和教育培养的范围。再次,学生顶岗实习地域分散,覆盖省内省外,加之学生流动性大,传统的党员线下教育培养考察机制已经无法对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进行持续有效的组织管理。
(二)企业:优先生产经营,党建基础薄弱
和高职院校注重人才培养不同,发展是企业的第一使命,生产经营无论何时都摆在最重要的位置,在此基础上,企业既不可能挑起发展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重担,也缺乏配合高校做好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内生动力,对高校的党员发展积极性不高。而对于没有建立党组织的企业来说,如何对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进行教育考察和组织管理,基本还处在盲区。
(三)学生:教育管理缺失,党性修养不强
从校园到企业,从学生到准毕业生,处于顶岗实习阶段的大多数学生缺乏对党员发展工作的认同感。一方面,这是环境变化带来的心态转变,身处校园,团支部推优、党校培训、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等营造了浓厚的入党氛围,但在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大多忙于寻找合适的工作岗位和提升个人能力,忽视了政治理论学习,入党积极性明显降低。另一方面,由于校企合作协同发展党员机制的缺位,入党积极分子或者预备党员对党组织的培养考察重点知之甚少,主动参加政治学习、向党组织汇报思想的频次显著减少,加之地域因素等的限制,培养联系人或入党介绍人教育管理无法延伸至企业,党员发展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顶岗实习中提升党员发展质量的路径
(一)做优顶层设计,建立协同发展体系
结合高职院校党建优势以及企业党建基础薄弱的现象,高职院校各级党组织在学生顶岗实习阶段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按照“一方隶属、双方培养、三项对接”的原则,做好党员发展工作。
“一方隶属”指的是学生党员发展教育、培养、管理的主体责任为高职院校各级党组织,学生顶岗实习所在的企业仅配合开展相关工作,这既符合企业实际,也有利于高职院校充分结合学生一贯政治表现及在校情况,对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培养情况作出科学理性的评判。
“双方培养”指的是高职院校和实习企业联合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或预备党员。对于与本校学生顶岗实习联系密切的、已经建立了党组组织的合作企业,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签订学生党员联合培养协议的方式,将党建优势融入校企合作中。对于零散吸收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无论是否建立党组织,高职院校都可以通过向企业函调的方式,对在企业连续实习超过1个月的学生进行考察,将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在企业的综合表现作为发展对象考察或预备党员转正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项对接”指的是在校企联合培养党员的过程中,高校党支部与企业党支部、高校党支部书记与企业党支部书记、高校培养联系人(入党介绍人)与企业班组长(师傅)之间要密切对接,保持双向沟通,形成学生党员培养考察的合力。通过“三项对接”,党支部承担起发展党员的重要责任,支部书记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顶岗实习期间的政治表现和日常表现进行综合把关,培养联系人能够在企業未设立党组织的情况下依然掌握学生在企业的综合表现,确保校企联合培养考察党员工作突破体制机制约束和企业党建工作现实困境,实现最优解。
(二)做细流程管控,健全组织协同保障
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作为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主体,要通过建立健全思想保障、组织保障、人员保障、技术保障四位一体的机制,建立覆盖顶岗实习前-中-后三个阶段的完整的管理流程,确保管理不脱节、学生不掉队,真正提高学生党员发展质量。
一要夯实思想保障。顶岗实习前,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要分批次组织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专题会议,确保每一位同学了解党员发展工作程序,熟悉本人当前所处发展环节,了解今后一段时间党组织培养考察的重点,以及本人向党支部和培养联系人(入党介绍人)汇报的内容与频次,要尤其注重讲清楚发展党员的评价标准和党组织考核的要点。顶岗实习中,党支部书记、培养联系人、入党介绍人要定期联系学生,了解学生顶岗实习单位党建工作情况,形成跟踪管理档案,为联合培养考察奠定思想基础。
二要完善组织保障。顶岗实习前,高校院校基层党组织要向全体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发放两项材料:党组织出具的联合培养推荐信、发展党员培养考察基本情况介绍,为联合培养学生党员奠定扎实基础。顶岗实习中,高职院校各级党组织要注重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党支部书记、培养联系人、入党介绍人要及时与企业党支部书记、班组长(师傅)等建立联系;二是要做好督促提醒工作,指导学生积极向企业党支部汇报思想,参加企业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活动,在顶岗实习期满或调整实习单位前取得企业出具的培养考察意见;三是要指导学生积极向高校党支部汇报工作动态和思想动态,鼓励有条件的学生返校参加政治学习、主题党日和党员志愿服务活动。
三要加强人员保障。统筹做好基数庞大的顶岗实习学生校企联合培养工作,既要提高基层党务工作者能力和素养,又要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党务工作者配备不足的问题。对此,高职院校各院系級党组织要注重专职组织员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专兼职并重的党务队伍,安排专人负责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此外,党支部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团小组作用,通过党员定点联系团支部的方式,指导顶岗实习的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向党组织靠拢。
(三)做强线上党建,打破时空地域限制
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党员管理的一大难题就是地域限制,对此,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要注重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建立“互联网+学生党建”学习、管理平台,依托互联网平台确保党员在顶岗实习期间学习有平台、有痕迹,联合培养有根据、有指引。条件不足的支部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做好管理工作,如通过QQ、微信搭建线上管理平台,借助学习强国、红星云等组织线上政治学习会议、党支部工作会议,实现对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的远程管理;要通过量化考核的方式,将平台学习积分转化为政治考察积分,指导顶岗实习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要建立定期反馈机制,将学生参加组织生活次数、线上学习积分、提交学习心得次数、参加校内外志愿服务活动等及时予以公示,确保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政治思想不退步、党性修养有提升。
做精评价机制,形成量化考核机制
对于顶岗实习阶段的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高职院校要通过出台《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党员发展量化管理考核细则》等制度,规范党员发展工作,考核方案中要明确考核周期、考核项目、量化标准等。
一要明确考核周期。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周期普遍为1年或0.5年,而接收预备党员及党员转正工作开展时间通常为6月、12月,据此,顶岗实习阶段学生的管理宜以学期为一个考核周期,党支部要对每个周期的积极分子、预备党员考核情况及时予以公示。
二要明确考核项目。为考察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综合表现,形成能否发展为预备党员或转正的意见,党支部可以从日常考察和支部评议两方面确定考核项,并按7:3或6:4的比例进行加权。具体来说,日常考察的内容为基本表现、党性修养、先锋作用等。基本表现包括按要求参加顶岗实习、遵守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实习阶段专业成绩考核情况等;党性修养包括联系支部情况、思想汇报次数、参加组织生活情况、线上学习积分、企业培养考察意见等;先锋作用包括参加志愿服务情况、获表彰情况、其他先进表现等。支部评议主要是依托学生的一贯政治表现和在校期间的综合表现,对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进行整体考察。
三要明确量化标准。考核项目确定后,要通过设置分值的方式,形成考核体系,这种积分制的评价管理不仅公正透明,而且能够切实提高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鼓励他们在工作中充分彰显先锋模范作用。
综上所述,对顶岗实习学生党员实行校企联合培养既符合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做优做强党员发展工作的题中之义,高职院校要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出发,全面提升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和高校党建工作水平,为全社会输送更多政治过硬、品性兼优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霍仙丽.高职学生党员校企联动培养模式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04):46-48.
[2]刘振香,王璐,虞正烨.“党建+校企合作”全链式思政育人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36):68-69.
[3]赵爱琴.校-企-行联动的党员培养教育实践育人机制探索[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9(01),53-56.
[4]吕灿灿,刘长山,陈国钧.高职学生预备党员校企联动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36):108-109.
[5]赵刚,尹秋红.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党员追踪培养管理的探究[J]长沙丛刊,2020(05),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