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戊戌变法时期陕西维新人士思想特点探究

2020-11-18曹洁

时代人物 2020年21期

摘要:在戊戌变法时期陕西涌现了一批主张改革维新的人士并形成群体。他们是近代陕西社会风气开化的代表,在维新思想方面体现了比较集中、具有鲜明的阶级特征、传承和展现关学古风的特点,对近代陕西社会的开放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戊戌变法;陕西维新人士;思想特点;关学古风

作者简介

曹洁(1988-)女,陕西洛川人,硕士研究生毕业,任职于武警工程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各界的思想已经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但是始终没有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由于陕西地处西北,思想转变更是缓慢。随着维新变法的推动,陕西维新人士的思想也开始渐生变化,这是近代以来陕西社会在思想界发生的第一次质变。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陕西维新人士的思想呈现着一些突出特点。

一、陕西维新人士的思想比较集中

陕西籍维新变法时期提出过系统思想主张的主要集中在进步思想学者、陕西籍在京官员、陕西籍革命派人士三类人士身上。

1、陕西进步思想学者——刘古愚

刘古愚明确提出“迁都备战、建立水师、立宪政治、尚贤用人、关注时务”的主张。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他的思想颇具代表性。在政治方面主张迁都备战,立宪政治,尚贤用人;在教育思想方面主张重视学习西方,提倡经世致用;在经济思想方面提倡黄宗羲的“工商为本”,反对封建社会以来的“重农抑商”。从多个角度对时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而其中最为核心的还是他的政治思想,代表着当时陕西进步学者在政治改革等方面的主流思想。

2、陕西籍在京官员——宋伯鲁和李岳瑞

身为旅京官员,在皇帝身边,他们的思想自然集中体现着对皇权的庇护,主要体现在对政府制度改革方面。比如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改良政体,改进人才选拔方式等等,其实质上还是以维护皇权为前提,同时维护了自身现有的地位。他们所学习的西方国家事实上不是欧洲国家,而是我们的邻国——日本。日本通过1868年明治维新成功实现了从封建专制主义国家向资本主义国家的转变,更是在这场改革中转变为资本主义强国,这让当时身处皇帝身边的宋伯鲁、李岳瑞等人深受触动,他们急切的希望通过变法改良使国家走向富强。

3、陕西籍革命派人士——于右任

与学者、官僚体制内的人完全不同,陕西籍革命派人士于右任等已然看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中国社会任人践踏的现状并不是改革变法所能改变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对内有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对外有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矛盾,变法根本无力让中国社会走向良性的发展道路。所以革命者毅然举起了革命大旗,誓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斗争到底,只有彻底的革命才能实现国家独立,人民平等,才能建立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三民主义”之中国。

在当时的陕西社会,参与维新变法的人士中这三类人是最具代表性的,他们的思想不仅具有时代特色,而且形成了一定体系,他们是这一时代陕西维新变法人士的精英阶层,代表了当时陕西维新变法人士的思想。

二、陕西维新人士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特征

1、新绅士阶层

维新变法之后中国的社会阶层渐生变化,旧的绅士阶层在社会变革的震荡下开始产生分化,出现了新绅士阶层。本身来源于旧绅士阶层的新绅士,在传统社会中属于精英阶层,相比较而言他们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其中大多数人的人生目标就是考取科举,金榜题名。但清末新政开始后,废除了科举制,断送了他们通过科举走上官路的前程,也使他们失去了随之而来的社会地位,因而他们中的很多人開始不知所措,找不到人生目标和方向,也开始意志消沉,不问世事,但也有人在这场动荡中选择重新审视社会,审视当时的国家现状,他们开始想办法改变时局,在实践中想方设法改变现状。

比如,刘古愚认为“以理性、考证、词章、皆不克以救危亡,思以经世之学倡天下”,在这样的理念下,他兴办了新式学堂——时务斋,该学堂的学生主要由原味经书院热心于关注时务的学生够成,在刘古愚“中国之时势岌岌矣!孰为之?中国自为之也”的谆谆教诲之下,学生们热心于关注、研究国内外大事,以经世致用去拯救民族国家,在这样的治学风气之下,让这所“时务斋”成为了当时陕西培养政治人才的巍巍学堂。除了教育之外,刘古愚还积极筹办近代工业,他主张“欲购机器织纺,为陕保此利源”,这是时代所驱,更是对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审慎思考。

2、新官僚阶层

新官僚阶层虽然与旧官僚阶层相似,以维护清政府统治,进而维护自己的社会地位为目的,但是他们和旧官僚阶层的最大区别就体现在他们并不认可祖宗之法不可变,并且希望通过改革吏治,严惩腐败,变法维新,以巩固清政府的统治,使国家重现生机。比如,在维新变法期间,陕籍官员李岳瑞、宋伯鲁等人为光绪帝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牵线搭桥,组织学会、创办报纸,宣传新思想,成为变法维新的重要助推器。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创立“关西学会”,李岳瑞、宋伯鲁联络在京的陕西籍人士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讨论时局,希望能够使西北地区“尚通而去塞”,开化西北风气。

但是维新变化的失败让新官僚阶层深感失望,梁启超就曾痛心感叹维新变法中的种种弊病,“自厉行新政之日起,乃不啻为虎缚之翼矣。自顷以来,教育之费取之民也,警察之费取之民也,练兵之费取之民也,地方自治之费取之民也。民之所输者十,而因之所得者二三......”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官僚阶层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政府吏治腐败,改革之路异常艰难,但是他们曾经为改革付出过的心血无法磨灭,他们与旧官僚在当时有着完全不同的考量。

2、新知识分子

新知识分子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方面他们比新绅士阶层更加年轻,所处时代比当时的传统学者更晚;另一方面,他们比想要维护统治地位的新官僚阶层改变国家现状的信念更加坚定,不对改革报以太大希望。从有独立的认知开始,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基本是新式学堂教育模式,在新式学堂中学到了天文、算术,当时先进的科技、文化等等,关注的是国内外的时事政治。与此同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有过海外留学的经历,对于新鲜事物有着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清末新政时期他们正值青壮年,当官僚阶层的腐败,机构的冗杂不堪,内部矛盾无法调和时,他们誓与清政府划清界限,希望通过彻底的革命以挽救国家危亡。

于右任就是这一时期陕西新知识分子的代表。中国近代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是如此曲折,维新变法的阵痛一直延续到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前后,于右任在商州中学堂担任总教习,传播新知识,新思想;筹办《神州日报》报道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积极宣传革命思想,鼓励更多的有志青年参与到这场改变国家前途命运的运动中。

三、陕西维新人士思想展现关学古风

北宋时期理学尤为突出,各派思想家吸收了佛家、道家的理论核心,又进行了创新性诠释,形成了新的思想成果,张载就是其中之一。不论张载本人还是与其同一学派的其他学者,大都地处关中地区,从地域划分上将这一学派的学术成果称为关学。尤其是张载的那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责任担当,影响着陕西维新人士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体现关学“经世致用”的思想

晚清中国逐渐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步步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国家危机重重。关学创立者张载指出“语学而及政,论政而及礼乐兵刑之学”,鼓励知识分子崇尚实学,关注国内外时政、学习医学、礼仪、军事等等。在“经世致用”的治学理念下提升自己,切勿纸上谈兵。刘古愚曾经研究了西方的三权分立学说,对国家政治体制反思之后深入到文化方面,指出“儒学非孔学”,对其中迂腐无用、专制虚伪的部分进行了批判。 维新变法时期中国社会可能最大的敌人并非帝国主义,而是无法突破自己。刘古愚从西方政治学说的研究中反省自己,以改变社会现实为目标,展现着“经世致用”的关学古风。

2、体现关学古风“躬行礼教”的思想

“躬行礼教”是关学思想的重要特点之一,它不是简单的提倡传统道德礼仪,而是以严格的治学风气为陕西社会培养人才。清代关学代表学者之一李颙曾经指出,“治学论著如果不关注道德修养和品格提升,其思想观点就没有必要流通”,“学风”关系到国家治乱安危,号召士人“深心世道、志切拯救”,“力扶義命,力振廉耻” 。只有警醒世人,刺痛人心的道德认识才能救治国家和社会,秉承着这样的关学古风,陕西维新人士积极参与国家改制,并与政府当局合作创办学堂。比如,陕西民主革命先驱于右任,维新变法的失败让他看清现实,有了“吾人当自造前程,依赖朝廷时难矣”的警醒,如需救治国家和社会,定当自造前程,以彻底的革命推翻黑暗的封建统治。再比如,由陕西维新人士与陕西当局合办的陕西中学堂,它对学生的招录秉持孔子“有教无类”的理念,对录入后的学生严格管理,对学生严格要求,一旦学生违反校规或品行不端,随时可能被开除。

陕西维新人士思想从不同的社会阶层展现出了对时局的深入思考。虽然思想集中在学者、官员、民主革命先驱等群体身上,但是它体现着陕西地方特色,闪耀着“经世致用”的关学光芒,在这样的思想引领下,陕西社会成为西北内陆最具开放和包容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张岂之.中国思想史 (下册)[M]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

[2]任大援 ,武湛江合著.刘古愚评传[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

[3](清)李颙.二曲集[M]中华书局,1996

[4]曾立人.戊戌变法时期陕西学者刘光蕡的维新主张[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03)

[5]孔祥吉.宋伯鲁与戊戌变法[J]人文杂志,19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