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中选课走班育人的困境与治理路径*

2020-11-18曹羽婷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选课走班治理路径高考改革

曹羽婷

摘   要    伴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化,选课走班育人制度已成为普通高中教学的必然选择。其蕴含着发展多样化、育人公平化和班集体多元化等价值底蕴,但其在落实、评价与班集体的建设等方面仍存在着教学空间与设施资源不足、评价机制分数化,以及集体归属感与荣誉感缺失等问题。为审视、分析与突破现存困境,结合国家教育现代化的宏观背景,从现代治理的维度出发,提出以下三点对策:创新资源供给主体,保障资源充分到位;改革评价机制,落实综合选才新理念;创新班集体活动,培育集体归属感与荣誉感。

关键词   高考改革 选课走班  育人困境  治理路径

高中阶段是国内学子发展成才的关键时期,对于培养国家发展所需的创新型优质人才以及提升国民综合素养均起到重要作用。2019年,《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强调,选课走班育人是创新普通高中教学组织管理中的关键所在,应完善选课走班育人教学管理机制,形成多样化多特色的普通高中新格局。但当前选课走班育人制度中仍有诸多不足,阻碍着普通高中教育管理实现高效化。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文件中所包含的新理念,成为普通高中开展选课走班育人教育现代化发展与管理的新方向。缘此,剖析当前普通高中选课走班育人制度落实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分析普通高中选课走班育人制度障碍的原因,從治理视野出发提出相应治理对策,以期助力普通高中选课治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一、普通高中选课走班育人的价值底蕴

当前,新高考改革已进入全面推进的阶段,对高中教学的深度与内容也提出了进一步要求与挑战。走班教学相对于传统“整齐划一”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差异性具有更多的包容性,对学生发展、育人与班集体建设也有所推动。

1.拓宽选择范围,满足需求多样化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能自由选择课程内容。选课制度让学生在有限的空间内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科。那么,普通高中学生是否希望拥有这种自主选择的机会呢?2018年高招调查报告显示,超过73%的考生选择了非文非理的选课方案[1]。这一报告表明了学生的确存在这种自主选择的需求,且选课制度恰好满足了学生这种需求,并将学生从长期的依赖教育体制的状态中解救出来,回归了学生对学习内容与目的的控制权,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2]。同时,选课走班育人蕴含着个性化发展理念。传统高考采取文理分科的形式,将所有高中学子一刀切成了两部分,纷纷带上了“文科生”与“理科生”的帽子。而选课走班育人模式则完全颠覆了传统高考的局限性,有更好的包容性:让考生可以搭配出多种学科组合,任意发展。毕竟个性化发展也意味着不均等发展。只有较为宽裕的发展空间,才能让考生实现自由发展,让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认识自我、了解自我、规划自我,从而知道自己的短板是什么、潜力是什么。这也是选课走班育人制度的核心理念,致力于帮助考生认清自己,从而实现补短板,挖潜力,增后劲,促发展。

2.缩小城乡差距,推动育人公平化

传统高考“唯分数论”与“一考定终身”为多数社会人士所诟病,而选课走班育人使学生选择的科目差异显著,在理论层面更进一步削弱了传统分数评价机制的合理性,为综合素质的出现创造了平台。选课走班育人所蕴含的育人理念为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即为综合素质的评价机制。综合素质在内涵与外延上略大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3],其具体指学生发展过程中众多素养的综合,强调整体性。因此,它对人才的评价并不是片面的,与之前的评价机制也有所不同。此外,综合评价能更好地弱化“资源差异”所带来的影响,促进相对落后地区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利于高效选才。例如,城市考生有条件接受电子百拼竞赛培训,获得优秀的成绩与证书。而乡村考生虽然没有相应的经济条件与机会参与这类竞赛,但也在生活中学会了废物利用。虽然两者均体现了考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但前者常常凭借优质资源接受训练、比赛与证书更易被优质大学所录取。而后者,则很难在有限条件下拥有此类优势并将其作为高考的助力加分项。而综合评价正是能看到两者的共通之处,试图以新理念去变革评价机制,避免优秀农村考生被埋没,从而弱化高考城市化现象。

3.打破传统班级形式,实现班集体多元化

选课走班育人实施后,普通高中班集体更加多元化,班级一分为二,即行政班与教学班。首先,多元班集体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选课走班育人制实施以前,学生活动范围主要在自己班级内部,鲜少有机会与其他班学生交流沟通。但走班制实施后,学生们在教学班上课,在行政班自习。这也就意味着学生的社交面相对于之前至少扩大了两倍。在不同的班级,学生需要结交与沟通不同的朋友、老师。随之,学生的社交能力自然而然得到了提升,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死读书的现象。其次,多元班集体有利于提升学生角色转换能力。在为班级争取荣誉的过程中,学生个体内部、个体之间与集体之间必然会产生矛盾。毕竟,学生不再只是一个班级的学生,他所属行政班与教学班两个班级。行政班集体活动中,学生难免遇到朋友,是自己教学班中的好友,但又是行政班活动中的劲敌。此时,对自己须明确自身所处在什么班级中,现阶段扮演的角色是什么,并学会转换角色,意识到他们既是行政班的劲敌,亦是教学班的挚友。而这个角色转换的过程需要学生自我不断磨练与成长,让学生逐渐学会将事与人分开对待与评价,学会自由转换角色。

二、普通高中选课走班育人的困境

选课走班育人秉承着高包容性、高公平化与多发展性的理念,致力于为国内普通高中创建一个优质的教学氛围,并为国家培养新型人才提供坚实后盾。但该改革涉及多个省份与多所高中,难免会遇到多重问题。

1.教学空间与设施资源不足,选课走班育人制落实难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该矛盾在高考改革中,则呈现为普通高中发展的高质量教学需求与普通高中教学资源供给不足间的矛盾。其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教室空间不足,这主要与选课走班育人所导致课程类型增加有关。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不再只提供政治、历史、地理等基础学科课程[4],增设了天文学、职业规划等课程。但这也导致教室需求量的增加,使本能恰好容纳所有课程的教室显得捉襟见肘。二是学校实验教学用具资源不足。传统“一班一课表”允许各班轮流使用器材,学校只须配备少量用具即可。而选课走班育人形成的“一人一课表”的新格局,为在有限的资源内排好课,导致学生上课情况差异显著,有的为十几个,有的则为六七十人。故选课走班育人制度对学校实验器材与教学用具的配备要求较高。然而,每所普通高中学校的财政经费有限,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资源整合与再配备。

这种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抑制了选课走班育人的开放程度与成效,与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个性化发展理念的初衷相违背。当前,高中走班主要为三种类型:全走班,没有行政班,只有教学班,对资源增量需求最大;半走班,部分课程在行政班内安排,部分课程在教学班内安排;不走班,教学管理班级一体化,对资源增量需求最小。而走班模式常与学校内部的资源问题直接相关。在选课走班育人的成效方面,部分课程由于缺乏器材无法开展,尤其是天文课、乒乓球课、网球课等课程,它限制了学生选课走班育人的自由度。以套餐化选课走班育人模式为例,学校缩小了学生选课的范围,控制了学生走班的区域,抑制了学生发展多元性。

2.评价机制分数化,选课走班育人制选才难

随着选课走班育人的落实,其综合评价机制也使高中的评价机制发生变革。但实则高考评价机制仍深陷“分数化”的牢笼。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教师评价机制与学生成绩仍“硬挂钩”。选课走班育人制度使高中教师所担任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育者与课程建设者角色更加明确,学生管理层面更加全面[5]。但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奖励机制主要停留在学生的学科分数或总分层面,尚未发生变革。具体而言,开展选课之后,学生选择的科目大不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学校内部利用学生学科分数对学生进行排名的可能性。但仍然存在一些高中对学生的单科分数进行排名,并以此作为教师“优劣”的评判标准。二是学生终极评价与其综合素质“软挂钩”。目前,国内报考大学的志愿检索系统的检索顺序分别为总分、单科分数、综合素质。具体阐述则为,系统先比较考生总分是否相同,相同的情况下再检索考生其他学科的考试结果。在再次相同的情况下,最后比较考生的综合素质。即,只有当总分与单科分数全部相同的情况,志愿填报系统才会考虑考试的综合素质,但这种情况出现的频率与概率均极低。这表示综合素质仅以一种形式化的方式被列入到学生终极评价体系中。

现阶段的评价机制仍停留于分数阶段,虽注重经济型选才,但难以有效甄别各类人才。高考实施初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严重落后,在高考效率方面不得不兼顾有效性与经济性。然而,现阶段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家有实力也有需求向有效型高考蜕变。分数评价机制加剧了高考城市化现象。有学者对2006~2010年某省城乡高考考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无论文理科,城市考生(指户口为城市)平均分显著高于农村考生(指户口为农村)(P<0.01)[6]。因此,分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城乡二元结构,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国家战略相违背。

3.集体归属感与荣誉感缺失,选课走班育人制建设难

选课走班育人制度最显著的变化,在于其打破了传统行政班与教学班一体的班级管理方式。教学班为教师授课、学生上课的主要场所,而行政班为学生自主开展活动的场所。伴随着教学班的兴起,行政班随之衰落,行政班内部呈现出班集体建设困难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方面是班级内部缺乏集体归属感。高中学业繁忙,学生大部分时间不是在教学班上课,就是在赶去教学班上课的路上。三年学业结束,学生熟知教学班的同学,但对行政班同学的面孔、名字往往充满了陌生感。只有少数几位同学能够知道其他同学的名字,行政班学生之间的陌生感仍然存在[7]。另一方面是学生缺乏集体荣誉感。行政班时期,学生争相担任重要班级职务,为班级建设贡献力量。学校组织班级活动,学生们共同努力为班级争取荣誉。但后行政班时期,随着走班制度的开展,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似乎消失了[8]。对于许多学生而言,行政班是个学习的场所,而非“大家庭”,班级内部的榮辱与其自身并无联系。

行政班集体建设是普通高中生成长中的重要一环,随着走班制在各省各地的推行,行政班建设困难的问题亦逐渐显露。虽然现阶段行政班开展顺利,但缺乏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建设[9]。首先,以前的行政班集体被活动所代替。在共同活动中,学生内部逐渐认识彼此、了解彼此,从陌生人到同学。但现阶段,行政班变成了一个“收纳所”,缺乏多样化的活动,学生们只在行政班内完成作业,彼此之间缺乏交流沟通的机会。其次,学生很难在行政班内分享悲喜等情绪,无法实现集体荣誉感建设。没有沟通交流的机会,同学们也无法共同感受到活动的荣辱对班集体与个人的重要性,无法意识到班级荣辱与自身的联系,无法增强班级荣辱感。

三、普通高中选课走班育人困境的治理路径

从教育公共治理视角出发,让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高中学校的发展之中,致力于解决选课走班育人模式推广中存在的资源不足问题,推动普通高中选课走班育人的落实。

1.创新资源供给主体,保障资源充分到位

随着普通高中新模式的落实,以政府为长期单一供给主体的传统模式,已无法满足普通高中改革的现实需求。因此,创新资源供给,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解决高中选课走班育人资源短缺的问题。

对于切实存在教师空间与实验教学工具资源短缺问题,且难以凭借政府单向支持突破困境的学校,应尽快摸清并整合学校内部的需求,并结合社会力量来改善现状。关于资源问题,依据社会力量的能力范围可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社会力量难以独立解决的问题,另一类是借助社会力量可单独解决的问题。而普通高中教学空间不足的问题则属于前者。学校可联系热爱慈善事业的相关人士获取经费资助,再结合预估经费来制定相关可行性方案。例如,建设新教学楼、或二次整合教室空间,等等。方案制定完成后,学校应上报给地方教育部门,并进行有效沟通,致力于找到解决之策。至于教学用具资源不足问题,则属于第二类。普通高中可预估匮乏资源的金额,联系一些慈善组织或营利团体,获取相应赞助,从而用于购买教学用具。部分较为昂贵的教学用具可以资源共享为着力点,有效激发优质资源力量。以部分公益组织为中介,最大限度地在多所普通高中学校之间有效调配优质资源。这既减轻了国家财政压力,又保障了普通高中的资源需求。

2.改革评价机制,落实综合选才新理念

鉴于高考评价机制所具备的特殊政治属性,其评价机制的变革必然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缘此,评价机制变革可由政府为主导,社会监督为辅,从而助力实现权利多中心化。

社会力量作为第三方平台,无法在普通高中教育评价体系中成为核心体系。但其可作为监督者,充分发挥非政府与“第三方”的特殊性。一是为教师评价体系建设提供多元思路,促进“单一”评价向“多维”评价转型。高中教师的教学评价体系中,无论是学科教师还是班主任,都不仅仅须要在课堂上与学生展开流畅的对话,还须要在课后进行心灵的交流。但现有的评价体系往往只侧重于“学生变得怎么样了”。因此,对于一些不合理的教师评价,社会力量可介入其中进行二次调查,包括从教师的个人口述以及家长、学生、同事等视角进行综合考量,更加全面地考察教师。二是监督育人评价体系。选课走班育人模式渗透着综合素质评价观念,但在选才的过程中易被工具主义教育价值观所蒙蔽,再次迈上应试教育的老路。毕竟高中评价体系在落实的过程中层层下放,难以保证公开透明。而社会力量作为一个外在媒介,能更加清晰且客观地对评价体系进行评价。譬如,政府可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软件中建设公共交流平台,及时接受各区域的家长、学生与老师对于育人评价体系在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进行调整。

3.创新班集体活动,培育集体归属感与荣誉感

现今,普通高中行政班仅成为了一个学习的场所。从治理视野出发,政府在治理方面存在不足,而社会组织恰好可发挥力量去弥补该不足,突破普通高中行政班集体建设的阻碍。

行政班集体内的学生往往缺乏集体归属感与荣誉感,且更倾向于在学业中付出较多的时间与精力,不愿主动参加活动。社会力量可通过以下途径辅助推动行政班建设:一是再塑分班体系,精准分班,创造机遇,深化教学班学生内部情谊。学生班集体的归属感难建设,与行政班同学间接触机会与时間少有关。原有分班体系以学生选课结果为分班关键因素,故学校可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对原有的分班系统进行二次调整。在原有的分班基础上,先将相同行政班的学生分配到同一教学班级内,从而为行政班同学创造更多相处的机会。毕竟旧有排课体系较为复杂,而学校又缺乏相关专业人员,故借助社会力量进行探索与开发不失为一条良策。二是创新集体活动,深化学科知识,培育班级荣誉感。当前,普通高中的班集体活动大多为校级运动会、跑步比赛、篮球比赛等等,缺乏新意与吸引力。可借助一些社会团体中的优质资源,邀请他们以高中学科知识为内容体系,以集体荣誉感建设为活动精神,并结合当下流行元素来设计班集体活动,从而提升活动的趣味性与吸引力。当学生以班级形式主动参与到班集体活动之中,班集体荣誉感便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在线.2018年高招调查报告[EB/OL].(2018-06-05)[2019-04-03].https://www.eol.cn/html/g/report/2018/content.shtml?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2] 杜芳芳,金哲.走班制视野下高中生学业生活的转变及学校行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02).

[3] 石中英.推进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要处理好三个关系[J].中国教育学刊,2019(09).

[4] 王明娣.普通高中如何有序推进新型的选课走班育人教学组织方式[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9(04).

[5] 王润,章全武.选课走班育人背景下高中教师教学转变及其应对[J].中国教育学刊,2018(06).

[6] 叶宏.高考的城乡差异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04).

[7] 李军靠,丁一鑫,赵丹.新高考下普通高中选课走班育人教学的困境与跨越[J].中国教育学刊,2018(01).

[8] 李希贵.后行政班时代的教育追求[N].中国教育报,2013-09-11(005).

[9] 龚浩然,黄秀兰.班集体建设与学生个性发展[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关燕云】

猜你喜欢

选课走班治理路径高考改革
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选课走班教学思考
选课走班形势下的分层化学课程建设实践研究
怎样提升乡镇政府治理能力
美国化学课堂多样化学习评价方式带来的新思路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高考双轨制改革的意义及难点探究
矿业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实践路径
高校校园网络安全问题与治理研究
“分层-分类”选课走班复习策略设计
大学治理文化:阐释与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