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环四步法”深挖教材例题
——以“菱形的性质”例题教学为例

2020-11-18弥勒市西山民族中学史计春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对角线菱形例题

弥勒市西山民族中学 史计春

在整个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例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但是资深的教育专家精挑细选、仔细推敲的产物,也是对课本知识概念的强化与延伸,更是体现数学思想与方法的重要载体.然而,在现实的例题教学中,却存在一些问题:少数教师对课本上的某些例题置之不理;一部分教师对例题只是就题讲题,没有进行深度挖掘、拓展;一部分教师虽然讲了例题,也对例题进行了一些拓展,但是学生遇到类似的题目还是不会做.由于对例题学习得不够深入,一部分学生只会做教师讲过的例题的原题,对于由例题衍生出来的新题却一窍不通;一部分学生遇到与例题类似的题目,教师一讲就会,但是自己一做就错,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甚者,把课本上原模原样的例题单独拿出来测试,仍然不会做.在例题教学中,面对这些问题,笔者尝试采用“三环四步法”(三环节四步骤方法)来解决.这个方法能充分发挥例题的导向性和示范性,使例题的功能和价值最大化,让学生通过对一道例题的深度剖析,会解与例题相关的一类问题.

第一环节:作好例题教学前的知识铺垫与储备

在“讲菱形的性质”一课的例题之前,学生已经通过自己的“探索─猜想─验证”,学到了菱形的边与对角线的特殊性质:①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②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两个性质,为后面例题的学习作好铺垫,我用3 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做了以下4 个问题的知识抢答,以便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理解情况.

1.(菱形特殊性质的理解)仅菱形具有而平行四边形不具有的性质是()

A.对边相等 B.四条边相等

C.对边平行 D.对角线互相平分

2.(菱形的性质中,角的应用)在菱形ABCD 中,两条对角线的交点为O.若∠BAD=80°,则∠BAO=__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3.(菱形性质中,边、对角线的应用),在菱形ABCD中,两条对角线的交点为O.AC=8,BD=6,则AO=_____,BO=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菱形的周长为___________.

4.(菱形的性质中,边、角、对角线的综合运用)在菱形ABCD 中,两条对角线的交点为O.若∠BAD=60°,BO=2,则BD=________,AB=________,周长为_________,AO=__________,AC=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有些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缺乏学以致用的能力,他们面对的问题是学知识点容易,用知识点难,特别是不会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教师可以把这些综合性较强的数学题,逐级分解成学生容易解决的简单问题,为学生解决难题铺好台阶,方便学生更好地摘到数学树上的果子.所以,在讲解例题之前,要加强基础知识的简单应用训练.我设计的题目侧重于应用基础知识,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学生容易得出答案,既让所有学生都巩固了“菱形的性质”这部分知识,又为后面例题的学习作了知识应用上的铺垫.这样做,不但让所有的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得到了加强与巩固,也让学生在知识抢答中不断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

第二环节:重视并深度开发课本上的例题,充分发挥例题的导向性和示范性

所谓重视课本上的例题,就是多角度去挖掘例题的解法或拓展例题,把例题讲活、讲透.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得好:“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去发现和创造出来;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存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待教材中的例题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找出解题的思路、方法和技巧;另一方面,由于初中数学教材中的例题往往是比较经典、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因此一定要充分尊重教材中的例题,避免随意更换,甚至不讲例题.在深入了解教材例题的设计意图后,立足于教材,挖掘例题背后蕴含的知识、方法、思想,并从课本例题的命题背景、题设与结论、解题方法与思路、拓展与衍生等方面去深度开发,从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处理教材.这个环节是数学教学的中心环节,是一堂课的灵魂,做好了这一环节,就可以让整个数学例题教学血肉丰满.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步骤入手.

第1步:清楚而透彻地分析例题

在例题教学中,教师要重点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通过一道题,学会用演绎和归纳的方法去解决一类题.在例题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而全面地找到题目的已知条件和结论,通过师生、生生积极互动,把题目分析得清楚、透彻,将例题积极应用在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运用上,尽量拓展学生思维,尝试着一题多解,让学生明白怎样分析题目、运用知识,并明白为何这样解,最后规范答题过程.下面以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菱形的性质”一课的例2 为例,谈一下我深挖课本例题的方法.

课本例题:如图1,菱形花坛ABCD的边长为20 m,∠ABC=60°,沿着菱形的对角线修建了两条小路AC和BD.求两条小路的长(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和花坛的面积(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师生互动分析:教师先引导学生找到题目的已知条件与结论(是什么),再找出已知条件与结论的关系(什么关系),最后分析通过哪些办法可以由已知条件得出结论(怎么做).解题方法:可以采用由条件得出结论的正向思路分析法,也可以用综合分析法或由结论推出条件成立的逆向思路分析法(反证法).具体分析过程如下:

正向思路分析法:菱形花坛ABCD 的边长为20 m,根据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得出AB=BC=CD=AD=20 m,由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得出BD⊥AC,又由BD⊥AC 可知△ABO是Rt△.

图1

方法一:由∠ABC=60°,根据菱形的对角线平分每一组对角可知∠ABO=30°,又因为△ABO 是Rt△,由直角三角形中,30°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可知AO=10 m,进而得出菱形的一条对角线AC=20 m.

方法二:由∠ABC=60°,AB=BC,根据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可知△ABC 是等边三角形,再由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同样可以得到菱形的一条对角线AC=20 m.

问题是求两条小路的长,可以把实际问题转化为菱形这个数学模型,进而转化为求菱形的对角线的长.分析题目后,不难发现,已经求出一条对角线AC=20 m,而求另一条对角线BD 的长,可以用逆向思路分析法:先求BO,由△ABO 是Rt△,根据勾股定理求出BO;要求菱形面积,可将其转化为求四个小直角三角形面积的和.

第2步:规范学生的表述过程

师生互动分析题目后,教师要查漏补缺,规范解答过程,因为初中数学的答题过程,要按一定的格式进行.解题过程表达要清晰,论证依据要充分,结论要明确.为避免学生写出的解题过程思路不清、逻辑混乱、漏洞百出、没有突出重点等情况发生,教师规范解答过程就非常重要.规范解答过程,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把握考试时的得分点,保证思路能清晰地表达;另一方面,不但能培养学生熟练驾驭数学符号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表达能力,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当然,还要规范学生的解答过程.在规范解答过程时,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直接通过板书示范来规范;如果课堂时间紧迫,也可以播放课件展示解答过程来规范.然而,最好的方法是先让学生自己试着书写过程,教师再指出其中的问题.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缺点是浪费时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用规范学生解题过程的方法.

规范的解题过程:

解法1:

设计意图:解法1 是课本上的解法,在算对角线的长度之前,还需要让学生复习一下保留小数点位数的知识.解法2 是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的另一种解法.在例题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采用讲授、讨论、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不断地去发现新思路、寻找新解法,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数学素养的有效提高.适当进行一题多解训练,可以激发学生发现与创造的强烈欲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锻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第3步:清晰而全面地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上一阶段,只停留在对解决例题的模仿阶段,而有效的例题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因此在解题后,要引导学生主动地梳理解题思路、方法,或通过例题得到的结论,让学生面对类似问题的时候有独立解决的能力.比如,解这道题关键用到菱形的边、角、对角线的性质,通过求面积可以得到结论:菱形的面积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由于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也可以用底乘以高求得.在这里学生的易错点是用对角线算面积的时候,会忘记乘以二分之一.教师不但要讲清楚为什么要乘以二分之一,而且还要强调乘以二分之一的重要性,防止学生在计算的时候出错.一方面,由于同一个菱形的面积有两种算法,所以可以用等面积法求菱形的高、一条对角线或边;另一方面,还能把这种求面积的方法推广到所有的对角线相互垂直的四边形中,即所有对角线相互垂直的四边形都可以用对角线乘积的一半算面积,故后面即将学到的正方形面积也可以那么算.这里的两种解法又存在内在的联系:由于菱形的对角线把菱形分成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所以一个等边三角形实质上是由两个含30°角的全等直角三角形拼凑而成的;第二种解法的思路是把两个含30°角的Rt△拼凑在一起得到等边三角形.这样就找到了两种解法中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能够洞察问题的深层结构.通过上述梳理、总结,不但让学生掌握了这道题的解法,还学会了所有此题涉及的知识点.而教师也深度分析了教材,把这道例题中要传达的思想、方法、深层知识点等全部挖掘出来.

第4步:“借题发挥”,对例题进行深度与广度上的拓展

从历年的中考试题来看,有的试题源于课本例题的模型,因此要在例题归纳反思之后,有目的地对例题进行深度与广度上的拓展.在深度上,可以通过变化例题的条件、结论、背景等方式拓展;在广度上,可让例题考查的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综合,拓宽知识的覆盖面,让学生学会化归思想,把若干个数学问题,转化为用一个或几个数学知识点来解决.

对于这道例题,我进行了如下拓展:

1.(菱形面积算法的直接应用)如图2,在菱形ABCD中,BD=6,AC=8,求菱形的面积________,周长_________.(出自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P57练习第2题)

2.(等面积法求菱形的高)如图3,四边形ABCD 是菱形,AC=8,BD=6,DH⊥AB 于点H,求DH_____.(出自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P61练习第11题)

3.(等面积法求菱形的一条对角线)如图4,菱形ABCD的边长是2 cm,E 是AB 的中点,且DE⊥AB,则对角线AC的长为_______cm.

图2

图3

图4

4.(菱形性质与最短路径问题相结合) 如图5,在边长为6 cm 的菱形中∠DAB=60°,E 为AC上一动点,当E 运动到某个位置时,BE+DE 有最小值,这个最小值是____________.

5.(用菱形的性质证明边或角相等)如图6,在菱形ABCD 中,过点D 做DE⊥AB 于点E,做DF⊥BC 于点F,连接EF.

求证:

(1)△ADE≌△CDF;

(2)∠BEF=∠BFE。

6.(菱形的性质与直角坐标系结合,求点的坐标)如图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四边形ABCD 为菱形,且A(0,3),B(-4,0).求C、D 两点的坐标.

图5

图6

图7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的层层变式,不但让学生对菱形性质的认识又深了一步,也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样做,不但让学生真正会一题、通一片,而且深入理解了所学知识的内涵与外延,还让学生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上来看数学,从而提升他们的数学解题能力.

第三环节:课后反思

反思是开启数学智慧的钥匙,不但让学生有“量”的积累,更可以达到“质”的飞跃.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西方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也指出:反思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解答例题之后,从解题思路、易错或易混淆的地方、类似题目、情感体验四个方面做好反思.

首先,对解题思路、方法、解答等方面进行反思,以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能力.对例题的解题思路进行反思:题目问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与哪些条件相关?要解决问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对解答方法进行反思:解决问题用了哪种方法?遇到哪些情况时可以用此方法?能否创新解题方法?对解答的过程是否严密进行反思:解答过程在表述上是否清楚简洁?长此以往,既避免学生出现只会做教师讲过的题,对新题缺乏变通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独立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其次,对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反思,增强学生识别“陷阱”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更不可能人人都做对所有的数学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要善于引导他们反思出错的原因,避免下次再出现同样的错误.学生在对错题进行分析和纠正时,对知识又有了新的认识,巩固了知识点和概念,充分认识到自己知识体系中存在的漏洞和误区,从而促进其对知识体系的修正和完善.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易错之处进行反思,所取得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不但能为学生未来解决问题提供思路,还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再次,对类似题目进行反思,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数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学生需要通过适量的练习才能加强对知识点的巩固.无论是教科资料还是市场上的习题册,对同一个知识点的考查,都会出现类似的题目.教师要从中挑出类似的经典题目让学生解答,通过做题,发现它们的异同点和内在联系,总结出同类题目的解题思路和所运用的知识点.

最后,在情感体验处反思.大多数教师注重上述三方面的反思,却忽视了学生对情感体验的反思,而正是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体验,影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热情、毅力、品质,这些因素又决定了学生在学习数学的道路上能否走得更好、更远.整个解决例题的过程,不仅是一个知识运用、技能训练的过程,还是一个伴随着交往、创造、追求,以及情绪的喜、怒、哀、乐变化的综合过程.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时,可能是独立思考所得,也可能是通过合作协同解决.无论是顺利解决简单数学题的那种“思路畅通解题快,一时做尽所有题”的轻松惬意,还是解决了较难的压轴题的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自豪,或者是对百思不得其解的题的那种“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忧愁苦涩,又或者对最后思而得解的题的那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都是数学解题中独特的情感体验.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加强了学生学习数学“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点燃了学习热情,磨炼了毅力,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

“三环四步法”让我们在例题教学中,既把握了全局,把例题的导向性和示范性充分地发挥出来,把例题的功能和价值最大化,又把例题教学的细节落到了实处,真正实现了通过例题教学达到“做一题,懂一类,通一片”的目的,最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成绩.

猜你喜欢

对角线菱形例题
改进的菱形解相位法在相位展开中的应用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边、角、对角线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看四边形对角线的“气质”
数学题
母鸡下蛋
例说复习课中例题的选编
菱形数独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