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民生导向 聚力攻坚克难努力打造市民更加放心的食品消费环境
——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抓食品安全工作纪实
2020-11-18宁市轩祝富
□宁市轩 本刊记者 祝富
近年来,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抓好食品安全工作的一系列指示要求,按照总局、省局的统一部署,在南京市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把食品安全作为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抓手,始终把群众的生命健康摆在最高的位置、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工作的最高追求、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的最高标准,聚焦食品安全共治共享格局构建、主体责任落实、质量提档升级、经营环境净化、特殊食品治理、食品安全责任险推进等重难点问题,敢于担当、主动作为,聚力攻坚、扎实推进,打造更加放心的食品消费环境,不断增强全体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抓统筹,食品共治共享格局更加完备
坚持把群众路线作为抓好食品安全工作的根本工作路线,充分发挥食安办的职能优势,深入发动广大市民参与食品安全工作,构建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食品安全治理格局。
对接民意精准需求。针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重点和薄弱环节,委托第三方机构,以食品加工环节卫生状况、食品违规使用添加剂和非食用物质监管治理等8 个方面,以及总体满意度为主要内容,进行广泛的问卷调研。利用市局官方自媒体开展“食品安全问卷”“您点我检”等活动,不断增加市民对食品安全工作的参与度,进一步摸清市民对食品安全的需求和全市食品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差距,以此作为谋划和推进食品安全工作的起始点,增强工作的针对性。
健全体系压实责任。印发《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工作责任清单》,调整市食安委组成人员,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第一主任。牵头制定市食安委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和《工作规则》,健全9 项工作制度,完善市、区、镇(街)三级食品安全事权划分。建立专业化检查人员库,注重实效考核,组织“食安月月查”暗访行动,对重点难点工作在分值上予以倾斜,鼓励各级各单位突破难点、打造亮点。
协调推进整体落实。制定年度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明确7 方面、34 项重点任务。协调召开市食安委全体(扩大)会议和全市系统食品安全工作会议,始终保持高位推动。定期召开协调会、调度会,建立风险通报、例会协商、联合执法等各项机制,协力推动问题解决。以“示范创建”为抓手,督促各单位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确保食品安全工作按时按质推进。
服务群众凝聚共识。利用市局“两微一端”开设“金陵食事儿”“科普进行时”“食事药闻”等专栏,加大食品安全常识科普力度,提高市民的食品安全意识,增强市民参与食品安全工作的自觉性。今年9 月下旬起,由食安办牵头、14 个部门联办,在全市范围举办以“诚信守法,食品安全人人有责”为主题的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市级层面还安排了主场活动、党政同责专题培训、食品安全“百场社区行”等活动。通过开展走基层、进社区,接受广大市民食品安全现场咨询、投诉举报、面对面答疑,在解决群众关注的食品安全热点难点问题的同时,也提高了广大市民关心食品安全工作积极性和对创建食品安全城市支持率,营造“人人关心食品安全、人人维护食品安全”的浓厚氛围。
鼓励公众参与共治。修订《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办法》,鼓励公众举报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记者、群众代表参与食品安全工作监督,发挥行业协会积极作用,激发多元社会力量参与食品安全治理。在全市范围内聘任123 名食品安全监督员,出台《食品安全监督员管理办法》,规范监督员聘用条件、任务职责、工作制度、管理要求等,以食品生产、经营、保健食品监管等为主要内容,组织专题培训,提高一线监管能力,凝聚形成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最大合力。
抓源头,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更加到位
坚持把生产企业作为抓好食品安全的“源头”,推动主体责任有效落实,增强企业自我管理、自我创新、自我提高能力。
织密管理“制度网”。抓住企业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这个“牛鼻子”,指导企业依据规模和岗位要求配备安全管理人员,构建安全管理网。探索制定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基本制度目录和模板框架,出台食品生产安全自查指南,规范自查的组织与实施。建立“三查两会一跟踪”不合格企业整改制度,综合企业自查、专项检查、专项抽检,全面排查不合格原因;召开责任约谈会和企业主体责任报告会,约谈不合格企业主要负责人,组织企业代表、监管人员、食品协会、消费者及媒体代表共同参加的报告会,交流经验教训,共同找原因、找对策、找措施;组织跟踪回访,一线督导不合格企业问题整改。
练强企业“排头兵”。以食品企业安全管理人员为主要对象,线上开设学习栏目,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强化安全意识。常态化开展学习培训,今年以新《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系统性管理方法、食品安全标准解读与应用等内容为重点,组织8期食安员大讲堂,累计学习人数3758 名、观看1.8 万余人次。坚持以考促学,强化食安员抽查考核,今年已组织考试176 次,抽考企业685 家、1360 人,企业覆盖率95.67%、合格率97.72%。
严把自查“第一关”。以“两单一报一公示”为重点,指导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按照《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自查清单》“两单”要求,严格组织自查,形成《自查台账》并向监管部门报送。落实信息公示制度,100%企业悬挂公示栏,公示食品安全自查情况及企业承诺、生产许可、投诉举报电话等信息。把食品安全自查情况作为企业风险分级的重要依据,自查不符合要求的将上调企业的风险等级,倒逼企业严格抓好自查落实。今年全市911 家食品生产企业自查率和自查报告率均达到100%。
建好溯源“追踪器”。出台电子追溯系统建设规范、评估体系和奖补标准等规定,规范追溯系统建设与运行。全市已有205 家企业建成电子追溯系统,乳制品、白酒和食品添加剂3 类生产企业覆盖率达100%,食用植物油、肉制品、蜂产品覆盖率分别为75%、65%、60%。引导13 家企业在产品包装上标识追溯二维码,消费者可扫码查询追溯信息。落实上传数据批次数不得低于追溯品种全年生产批次数15%的要求,精选肉制品、乳制品、食用植物油等生产企业,参与长三角区域食品安全追溯数据一体化对接,构建联动追溯体系。
抓升级,食品安全质量保证更加放心
坚持以大带小、以先带后,深入开展“一大一小一高”提档升级行动,在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同时,也提高了食品质量。
“一大”,即大型企业示范引领提升行动。选择龙头企业进行宣传推介,树立行业管理标杆,组织中小企业参观学习,形成“以大带小”的示范效应。推动规模以上企业全面实施HACCP 等质量管理规范,大型生产企业全面实施HACCP、GMP、ISO22000等质量管理规范,乳制品和大型肉制品生产企业全面实施HACCP 体系,引导全市100 余家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取得HACCP 等先进管理体系认证。
“一小”,即食品小作坊提档升级行动。深入摸排建档。开展“拉网式”普查摸底,开发网上申请登记和审批核发的全流程网上操作电子系统,形成食品小作坊整治重点对象和风险隐患问题“两个清单”,建立食品小作坊数据档案。一坊一策治理。对符合条件的引导业主主动登记;对不符合条件但有意愿改造的进行帮扶,指导业主改善卫生条件、规范工艺布局、提高管理能力,达到登记条件后予以登记;对不符合条件且无改造意愿的开展联合执法,坚决予以取缔。在具体实施中,根据每个小作坊的实际情况,制订不同的提档升级措施,实施“一坊一策”式治理。截至目前,全市改造食品小作坊500 余家、登记领证830 家、联合取缔70 余家。争先创优提质。出台《创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示范点实施方案》,按照“三清四能”的标准,市区两级投入奖补经费770 余万元,帮扶业主改造生产条件,提高管理能力和产品质量,创建“示范点”365 个,形成“领头雁”效应,引领不同类型小作坊升级改造。集中提档升级。按照因地制宜、规模适度的原则,江宁区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在汤山七坊和大福村建设豆制品、米酒、粉丝、糕点等传统作坊生产加工集中区。栖霞区利用狮子冲闲置厂房建设食品小作坊集中区,已引进业主 10 余家。今年,针对烤鸭、盐水鸭等鸭制品这一最具地方特色且从业人员最多、市场需求量大的行业特点,在江宁禄口街道规划建设鸭制品小作坊集中区,计划年内完成。通过打造食品小作坊集中区,形成食品行业文化“新品牌”。
“一高”,即对高风险的乳制品和肉制品开展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指导乳制品生产企业完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提高产品质量自检自控和追溯能力,全市6 家乳制品生产企业实现“五个100%”的目标(100%建立电子追溯体系、100%具备自主研发能力、100%管控原辅料、100%自检自控乳制品、100%实施HACCP 体系)。督促肉制品生产企业严格履行进货查验制度,落实全面禁食野生动物、新冠肺炎防控等有关要求,严禁企业使用野生动物和“两章两证一报告”不齐全的生猪产品作为原料;严把生产过程控制,严防 “一非两超”和微生物超标等问题。
抓创新,市场经营环境净化更加有效
坚持把市场经营作为重要抓手,紧盯农贸市场、外卖食品等重点领域,用创新的思路举措不断净化市场环境。
农贸市场— 构建全覆盖快检体系。截至目前,已建成358 家农贸市场、7 家批发市场快检室,实现了网格化全覆盖,可对农兽药残留、微生物毒素、违法添加物、食品添加剂等项目进行“全方位快检”。开发“食品安全检测监管系统”,链接“农产品电子信息化溯源系统”,快速检测结果、快检室检测情况可实时监控。在市场安装电子显示屏公示检测结果,并可查看对应经营户证照及溯源信息,做到“公示透明化”。全市快检室每日可为市民检测各类食品7000 批次以上,今年截至9 月底已为全市市民检测农贸市场食品257.8 万余批次。
外卖餐品— 推广一次性食安封签。联合省餐饮行业协会、拉扎斯网络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饿了么)、市标准化研究院等多个单位,制定颁布“餐饮外卖一次性封签使用规范”南京市地方标准。封签采用特殊材料制作,一旦开启或外包装损坏后,无法恢复原状,降低配送过程中污染的可能性。封签上可加载包含食品安全追溯信息的二维码、食品经营者品牌及相关信息标识、食品安全宣传口号等,一餐一码,达到信息可查、食材可追、加工可视、配送可控的目的,进一步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和社会责任,提升群众安全感受度,让消费者“点得放心、吃得安心”,以“小标签”来撬动外卖餐品的“大安全”。
推进共治—创建食品工作站机制。食品安全工作站是搭建在政府、企业之间的一个第三方平台,承担着为政府延伸监管触角、为企业提供指导服务、为群众维护切身利益的责任。截至目前,全市共建食品安全工作站105 家,覆盖全市10000 余家餐饮单位。工作站在做好食品安全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疫情形势严峻期间,省餐饮行业协会食品安全工作站,第一时间发布《全省餐饮业关于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倡议书》和餐饮服务供餐外送企业名录;市农贸市场协会食品安全工作站,协助组织货源,加强销售监管,全力做好保供应、稳价格;美团食品安全工作站,在全国率先推出“无接触配送”服务;盒马食品安全工作站,实施“不打烊、不涨价”政策;小厨娘食品安全工作站,为全市13 家医院提供了数千份公益用餐。
抓治理,特殊食品整治行动更加彻底
坚持问题导向,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采取“监管+服务”方法,深入开展特殊食品行业专项清理整治行动,规范特殊食品市场运行。
用目标拉高线。总结过去几年全市特殊食品监管工作情况,分析当前形势,组织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座谈会20 余次,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制定 “六突出六强化”治理任务(即突出重点领域,强化专项整治;突出问题导向,强化日常监管;突出强基固本,强化对标管理;突出舆情引导,强化科普宣传;突出企业主体,强化责任落实;突出服务发展,强化引领示范)。今年上半年,出台《保健食品生产企业风险分级监督管理办法》,编制《特殊食品、食盐生产经营现场检查指导手册》和《特殊食品安全监管法规知识读本》,用标准指标引领特殊食品向更高水平发展。
用严查守底线。查生产。按照“原料来源清、添加物质清、产品品种清、宣传标识清、销售方式清”的“五清”要求,邀请专家,集中对26 家生产企业工艺配方一致性和标注规范性进行专项审核。查经营。对特殊食品经销代理商进行逐户清查,建立动态监管档案,确保来源清、去向明。强化对特殊食品零售经营户的监管,通过索票索证进行倒查,确保票货合一。今年上半年,先后开展了复工复产复市、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经营单位等专项检查及在售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排查,并委托专业机构开展“特食月月查”活动,每月对13 个区5 种保健食品经营类型进行随机抽查。查退市。对不合格或过期等产品及时采取下架、退市和无害化处理。
用服务通热线。对消费者,在去年开展“五进”宣传的基础上,今年专门制作8 集公益科普宣传短片,联合宣传部门开展公益宣传走进150 个大型社区放映活动,科普特殊食品基本常识和法规规范,增强群众识别能力和维权意识。对生产企业,疫情期间,上门指导企业按照疫情防控要求组织复工复产,面对面帮助解决困难,24 家保健食品生产企业第一时间复工。疫情缓解后,及时召开落实生产企业主体责任宣贯会,提高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的意识。对监管人员,将生产企业日常检查电子化,把全项目现场检查11 大项、89 小项内容纳入市食品安全监管系统,组织《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和日常监管工作要点专题辅导,以特殊食品的检查流程、检查重点、监管案例等为主要内容,落实12 场次现场实训,提高监管人员专业化水平。
抓保险,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更加严实
坚持把食品安全责任险作为发挥保险风险控制和社会管理功能、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抓手,持续用力推进。目前,全市已投保单位1182 家,总保费达350 余万元,整体推进率64.6%,7 种类型参保数759 家,综合推进率41.5%,投保单位涵盖种养殖企业、小作坊、养老院食堂等10 余种业态类型,实现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覆盖。
加强统筹设计。压实责任。建立专班办公室,将食责险以一定比重纳入单位年度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倒逼各单位抓好食责险工作落实。健全机制。连续两年印发指导性文件,出台食责险工作评价办法,建立健全考评制度,实践形成了市食安办统一协调,区食安办具体承办,行业组织、保险公司、食品企业、消费者多方参与的合力推动机制。梯次推进。2017 年,在民生重要领域、风险等级较高行业展开试点;2018 年、2019 年,将食责险推向食品生产、经营、餐饮服务全领域,并在种植养殖、电子商务等行业展开试点;2020 年,聚力解决保费高、险种单一、后续服务不周等问题。
一区一策推进。依据各区差异,结合实际推进食责险落实。江北新区针对辖区内食品添加剂企业多的实际,以食品添加剂企业投保为抓手,带动全区食责险工作发展。鼓楼区针对疫情对餐饮业影响大的实际,在全省首创“餐饮复业保障险”,对投保餐饮单位、消费者、从业员工分别提供相应保险保障,让消费者外出用餐更有保障。雨花台区针对城乡结合部食品小作访多的实际,从小作坊保险着手,通过举办小作坊保险签约,促进全区食责险工作开展。浦口区针对养老院和学校食堂安全风险大的实际,联合民政、教育等部门,推动“一老一小”食责险在该区8 家养老机构和28 所中小学全覆盖,为老年人和儿童食品安全监管再加一道“防火墙”。六合区针对农村家庭聚餐难监管的实际,在全市首推农村集体聚餐保险,辖区9 个街道均与保险公司签定协议,既实现了集体聚餐保险全覆盖,又降低了保费,维护了群众的切身利益。江宁区针对食品单位体量大、业态全的实际,积极推动食责险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覆盖。其他各区也紧贴实际,全面推进食责险工作落实。市食安办按照成熟一个推广一个的要求,总结各区经验做法,在全市进行推广,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服务配套升级。组建服务综合体。由恒泰保险经纪公司牵头,9 家保险公司和相关评估服务公司参加,组建了服务综合体,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制定产品方案,既保障了企业风险转嫁,也为企业抓好风险管控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增强产品吸引力。根据企业的年营业规模,制定不同档次、不同保额的方案,如果企业参保后,保险年度内赔付少,次年保费还可最高下调30%。在险种上,增加了食品添加剂的突发性事故污染、未明原因、特别召回等条款,餐饮服务行业第三方的恶意投毒、蓄意破坏和场所责任险等条款。提高服务便捷度。安排专人指导企业投保,协助办理投保手续,督促保险公司按时出具保险单证,开通续保企业线上投保平台。设立三级不同赔付程序,500 元以下的一个工作日,500 到2 万元的两个工作日,2 万元以上的可视情预付赔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