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文献统计规律及研究现状思考

2020-11-18鲁海峰盛鹏飞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发文论文思政

鲁海峰,盛鹏飞

(安徽理工大学 地球与环境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课程思政是指高校教师在教授课程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内在德行,转化为自己精神系统的有机结构,转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或才干,成为个体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基础能力和措施[1]4-10。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思想教育,课程思政的意义在于:课程和思政相辅相成,互相交织,从本质来说是接受课程理论的教育,但强调的却是某种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且把思政与课程紧密联系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4年,上海市于率先学习,从思想政治课程到课程思政的飞跃,其经验在全国推广后,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改革也如雨后春笋般在高校迅速发展起来[2-3]。针对当代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局限性, “课程思政”教育的建设可以帮助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自己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使其更好地担负自己的社会角色,承担国家交付的重任。

目前,众多学者对课程思政从不同角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很多有益的成果与认识[4-6],对推动课程思政的实施及内容的完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整体上缺少对其进行系统及综合性的评价分析,难以从宏观上对目前课程思政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准确的把握。为此,本文将根据以“课程思政”为题的论文发表数量,从学科、年份、地区及单位的本专科层次等四个方面,对当前“课程思政”教育研究予以评析,为课程思政的下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文中所用数据均来自CNKI论文篇数统计结果,截止日期为2019年11月15日,范围为中国大陆地区。

一、“课程思政”相关论文发表情况统计与分析

“课程思政”学术论文的发文量作为衡量思政研究水平高低、思政教育受重视程度及思政开展情况等的重要指标之一,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可。在统计以“课程思政”为题的论文数后,本文按照高等教育层次、学科、年份以及地区的差异分别进行分析,以下将分别对其进行详细讨论。

(一)不同高等教育层次发文量统计分析

高等教育是对人才进行培养的极其重要的阶段,和初等以及中等教育一样,仍然是教书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但高等教育更加专业,教育模式也更贴近现代科学。针对课程思政教育环节,高等教育层次的差异,对教学课程的重视程度和研究能力也有差别。表1给出了2016年到2019年高等教育本科和专科关于课程思政的发表论文数量统计。自2016年开始全国各地高校开始对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进行实践与探究后,在此期间发表相关论文篇数总共达1512篇,其中本科的发表论文篇数数为991篇,专科的发文数量为521篇,从中可以看出本科与专科单从发表论文数量上存在着较大差距。

表1 全国2016-2019年高校本专科课程思政论文数量对比

表2 各学科课程思政论文数量

(二)各学科发文量统计分析

作为课程教育的中心环节的思想政治教育,各个学科的研究工作者每年都承担很多课程建设的相关工作,但不同学科对课程思政建设投入的力度又千差万别。将原始数据筛选后划分为12大学科,表2给出了我国各学科关于“课程思政”教育的论文发表量,图1绘制了不同学科的课程思政发文量的柱状图,从具体的学科类别来看,课程思政在教育学领域最多,在文学和艺术学、政治学与经济学、医学科学和工材科学方面发表论文篇数较多,数理科学次之,地球科学、化学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和法学较少。生命科学最少。其中,教育学、文学与艺术学和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差距较大。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各学科在课程思政虽均有研究,但重视程度参差不齐。图2绘制了各学科有关“课程思政”教育的发文量的饼图,从比例上可以清晰地看出教育学发文量占总学科论文发表篇数的68%,居所有学科发文量首位,次之为文学和艺术学,占总发文量的46%,化学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法学的发文量比例均低于40%,最低发文量的生命科学仅占1%不到。由此可见,在化学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法学领域,“课程思政”教育建设投入精力不多,占劣势,而教育学和文学与艺术学占优势。

(三)不同年份发文量情况统计分析

图3绘制了2014-2019年间课程思政论文发表篇数变化趋势曲线图。截至2019年11月15日,发表的“课程思政”相关的论文共计有1512篇。课程思政论文发表量整体呈逐年指数增长的趋势,但在2014年到2017年论文数量较少,幅度较小,且2014和2015年无论文发表,2016年发表论文仅3篇。而在2017年到2019年的两年,发文数量逐渐变多,幅度较陡,如2017年发表论文45篇,占已发表论文总数的2.98%,2018年发表论文361篇,占已发论文总数的23.88%,从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1月15日,发表论文数量高达1103篇,占调查的文献总数的72.95%。从课程思政发表年份变化规律上可以看出,2014年后,“课程思政”教育逐渐被大家所关注,众多的专家学者开始投入到此研究中。

(四)不同地区发文量统计分析

我国各地经济社会等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教育的投入程度也出现高低不齐,中国不同地区的课程思政的发文量存在显著区域差异,根据文献检索结果,绘制了我国大陆各行政区的发文量的折线统计图,如图4所示。

从图4不难发现六个行政区中,中国华东地区关于课程思政的发表论文篇数远远大于其他地区,华东地区论文篇数为725篇,次多的为中南地区,总数为266篇,发文量最少的为西南地区,论文篇数仅为75篇。细化到各省市区,可以看出上海市居首位,发文数量为212篇,其次是浙江省和江苏省,分别为198篇和137篇,最少的则为西藏和青海地区,均为2篇。

二、课程思政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文章总体较低,学科类别不平衡

根据各学科统计分析情况来看,教育学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发表论文最多,占总数的一半以上,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和化学科学的相关论文发表极少,仅在1%左右。这表明学科之间对课程思政重视度不一,学科类别不同,论文篇数差异较大,在科学领域,课程思政与学科建设的联系不够紧密,且与教育学良好的思政发展有很大差距。

中央文件和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都强调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施高等教育的教学机构,公选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融合课程思政教育,应该在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以有效的方式与思政课形成思想政治的重要力量[7-8]。课程思政与学科之间的融通,各种学科之间观念上的互启、方法上的互用、学科上的互构、精神上互融,正日益成为普遍的学科建设活动[9-10]。因此针对上述问题,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和化学科学等学科应该加强学科与课程思政的交融,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科建设者应该积极保持良好的态势,主动创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主动将学科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紧密联系。

(二)加大课程思政建设力度,完善思政发展

近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各大高校已经开始注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在不断探索将专业课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结合的方法,这体现了我国各大高校在教书育人方面的理论升华和实践创新。但高等教育层次不同,本科学校的思政建设优于专科学校,本科学校的发文量约是专科学校的两倍,这些情况说明专科学校没有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由于专业课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大学阶段极其重要的影响阶段,但多数教师擅于教授专业知识专注专业课程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

针对上述问题,教育部应加大课程思政的建设力度,秉承“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完善教学体制,高校教研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大纲修订的质量。但现实中往往出现系(教研室)负责人本身就没弄懂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导致教学大纲修订把关不严、无所适从等一系列问题的发生[11]。“课程思政”作为思想建设的中心环节,教研工作者应把其与教学课程互相融合,将传统的一些思想教育融入现代科学之中,使传统有价值的思想在课程中展现新的活力。同时,教育乃国家大计,教育工作者也应提高自身“以德育人”的意识,各高校、一线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作用,将思政与课程教育相融合,引导大学生们建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尽可能地深入发掘各类课程与思政之间的联系,尽好教书育人的职责。使得新时代的学生接受优良的传统思政和专业课的熏陶,并展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智慧。

(三)发文量逐年增加,但整体速度较缓慢

从2004年3月和10月开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2],要求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海市也由此开启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之路。在此背景之下,2014年上海市委、市政府率先提出“课程思政”这一概念[8]。由此可见,“课程思政”一词2014年刚提出不久,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得到研究者过多的关注,故2014和2015年没有相关论文发表;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13]。于2016年发表相关论文较少,仅有3篇;2017年5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于2017年相关论文发表量达到45篇,与2016年相比,论文发表量增加了十几倍。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党组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这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教育部第一次召开的专门研究部署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的全国会议[1]4-10。由此表明:从开始探索阶段到逐渐受到广大研究者的关注,并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可以看出教育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

由于“课程思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各大高校也纷纷开始重视高等教育课程建设,研究如何完成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14],成果颇丰,相关文献发表量也由2017年的45篇增加到了2018年的361篇,数量有着显著增长;2019年,“课程思政”方面的研究成果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从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1月15日,发表文献量更是达到了1103篇,这进一步说明各大高校已经有了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正在努力尝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育相结合。各教学组织应主动顺应形势,积极布局,出台相应教研政策,抓住此次机遇。

(四)地区发展极不平衡,提升西部教育

自国家提出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后,上海市率先开始推动改革,首批课程思政改革开始试点,且上海市高校经过13年,从开始探索到专注建设课程[15],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建立了比较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其中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更是整体作为“课程思政”改革试点单位,与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等推出各自特色的思政课[16]。在2017年和2018年教育部先后两次在沪召开的现场推进会上,要求所有省份向上海市学习,各自推动本地改革。而紧随其后的浙江地区也推动课程思政改革,如浙江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等也相继将专业课程改革作为试点课程项目。接着江苏省各省属高校也推动起“课程思政”方案的改革,其中有南京医科大学、南通大学、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等。这三个地区把国家关于课程思政的改革方案落实得具体到位,足以说明华东地区对课程思政的重视。而西南和西北地区作为发文量最少的两个行政区,课程思政改革力度不够,除了四川、重庆、陕西这三个区域,西南和西北的其他地区改革力度更为欠缺,究其原因可能是地区经济不够发达或者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西藏和青海地区,高校较少,教育不够发达。除此之外在排名第三的中南地区中,海南和深圳的发文量也为个位数,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这两个地方除了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以外,也应当重视教育改革的推动,进一步加强对课程思政的深化改革。同样作为西南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四川省则仅有28篇,和西北地区的陕西省一样,重视力度远远不够,两地政府需加大课程思政的改革力度,推动各高校的课程思政改革,建立更多的改革试点,带动该地区教育相对落后的省份进行课程思政改革。

从以上看出,西部地区课程思政改革相对落后。一方面西部地区的经济相对落后,政府财力有限,投入教育经费不及东部发达地区;另一方面,西部教育相对封闭,要想把思政融入专业课程中还有一定的难度,其落后的思想和观念影响着西部的课程思政改革。由于地区文化差异,使得西部地区的课程思政尤为重要,国家在给予西部教育大力扶持的情况下,当地政府应当积极做好高校的思想工作,出台相应的激励制度,推动课程思政进一步改革,扎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猜你喜欢

发文论文思政
七部门联合发文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