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专业特色与学生培养目标探讨
2020-11-18晋洋洋
晋洋洋
(喀什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新疆喀什 844000)
0 引言
据统计,我国现在有250 多所高等院校有环境科学本科专业,直属于教育部的比较少,而很大一部分都属于地方高等院校,设置的时间都不长,自然专业建设不完善,面临的问题比较严峻。最切实的问题莫过于环境科学专业怎样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建设自身,以便更好地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这就决定了找出专业特色定位和准确定位成为环境科学专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此,我们便需要先了解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科特点,方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1]。
1 环境科学专业学科特点
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对象是“人类—环境”,以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反作用为核心的学科。实际涵盖范围非常广泛,且研究的方向比较繁杂,这就导致了环境科学专业学科特色不明显,影响着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进而影响着为国家环境保护事业输送合适的人才。综合以上问题,笔者认为环境科学专业在教学改革时一定要在环境科学专业的基础内涵上,结合环境科学专业历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寻找自己的特色,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中不能只是大锅烩,不能一味求面面俱到,反而没有精益之处[2]。
2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让人与环境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经济越发展,人们对于自然的作用力就越大,更何况很多经济效益都不得不建立在影响自然的基础之上。虽然随着经济发展,国家逐渐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迫在眉睫,把又快又好的发展改为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经济发展在保障环境保护质量的基础上,再要求发展速度,但是我国甚至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都是艰巨的,如此社会背景下,国家对于环境保护方面人才的要求自然也越来越高。而我国各大高等院校的环境科学专业设置又存在着各种问题,也就出现了环境科学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现象,因此各大高等院校应该着力于更新教学设施、完善课程设置、实践安排以及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心理的疏导,为国家培养出适应新形势下环境保护要求的专业人才[3]。
高校的类型决定着其环境科学专业定位与对学生的培养方式,而不同类型的高校在专业的定位与学生培养方式上都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学术型院校应该侧重于培养理论型和研究型人才,而科研型院校则应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校也需要熟知每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对环境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修缮,对相关课程设置进行调整,比如和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紧密相关的《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尤其是与之相关的教学实践环节,因为高等院校培养的应该是实际环境保护需要的人才,理论型和实践型的都要具备,我们的大学课程往往是轻实践重理论,这会导致人才的分配不均匀,更不用说向国家输送所需要的人才了。因此,高等院校除了及时更新课程理论设置外,实践训练也要跟上节奏,增强课程实习或课程设计,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这样其实是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4]。
从当前的就业形势看来,环境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市场集中于相关企业。环保局、环境监测站、环科所等单位则相对处于饱和状态,也就意味着这些单位不应被当作招生宣传时的就业标准。由于大部分学生想要报考环境科学专业就是因为觉得毕业之后可以进入以上单位,然而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如果拿以上单位当作就业标杆来宣传招生,会导致毕业生就业实际现状与当初的期望值悬殊国大,进而影响到环境科学专业的实际就业率,然后就出现了环境科学专业在社会上口碑不好的情况。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学生觉得企业并非就业愿景,更不用说基层服务。我们觉得解决以上问题首先要在招生宣传时强调企业服务的重要性与价值,不给学生觉得一定可以进入相关事业单位的幻想;其次要加强学校的环保实践性教学,与此同时,让实践与企业形成密切关联,为日后就业打下基础;再者是注重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提高对学生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过关率的重视,可以让部分学生逐渐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为一部分考虑继续深造的学生提供条件[5]。
综上所述,环境科学专业主要是致力于解决人类与环境的各种问题,而环境问题又不一而足,所以,高等院校在定位专业目标,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要综合考虑学科基础内涵知识,也要有所侧重,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知识过硬、实践能力强、愿意吃苦,愿意到相关环保企业甚至是基层贡献力量的人才。
3 专业特色为专业之生命
据了解,很多高等院校的环境科学专业都是以传统学科为基础的,也就是在原来专业设置的基础上稍微有所增减,并没有大刀阔斧地进行课程改革,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基本都存在着基础与培养途径狭窄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1987 年以后,国家教育部调整了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目录,但是调整之后,各院校的环境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却还是基本一样,毫无自身特色[6]。
而因为地域辽阔的特色,我国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是很不平衡的,这就意味着不同地区的高效环境科学专业不能没有自己的特色,否则,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没有一点竞争力和特色适应性,更不用说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服务。
环境科学专业的特色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基础,通过具体的实践提炼而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在实际需求的基础上,面向基层培养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并且引导鼓励毕业生去基层服务,有扎根基层的意识;(2)在环境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上不一味求多求全,要做到少而精,重视《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的设计与实习,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3)大二开始可以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让学生有机会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让导师可以近距离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树立积极的合乎实际的择业观[7]。
相信如此环环相扣的设置,会给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完善提供参考,分层次的培养计划会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与专业选择性,自然也就分流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缓解就业压力,且能够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又可以为国家输送更多实用性的人才。
4 结语
总而言之,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专业需要以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科内涵为前提,形成自己的特色,以便培养出有专业特色的学生,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合理分配相关专业资源。这就要求高校要根据历年毕业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及时更新人才培养计划、完善相关课程设置,尤其是与之相关的教学实践环节,因为高等院校培养的应该是实际环境保护需要的人才,理论型和实践型的都要具备,实践训练要跟上节奏,增强课程实习或课程设计,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从学校开始就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另外,在课程设置上要重点突出和学生就业紧密联系的课程,做到少而精。而有意愿继续深造的学生,可以让其结合导师的科研写作毕业论文,为他们打下部分基础。剩余的学生则在实践课时就安排与企业形成密切关联,进而更好地提高环境科学专业的就业率[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