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国际学生教育管理的挑战与发展启示
2020-11-18黄斌晏程程
黄斌 晏程程
(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21 世纪以来席卷全球的又一次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防控难度大,对我国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党和国家政府不得不采取封城、停工、停产、停课、停业等措施来阻止病毒的进一步传播。新冠疫情目前造成全球大量儿童和新少年无法上学,我们正在经历全球教育面临的最大危机之一。经济全球化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全球化发展,国际学生占比已成为衡量我国高校国际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2019 年,共有来自202 个国家和地区的397635 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全国31 个省(区、市)的811 所高等院校学习。国际学生对我国高校的双一流建设、中国文化的传播、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1],国内高校越来越重视来华国际学生的招生和培养工作。这次疫情是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对来华国际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日常教学工作、课外实践活动、招生入学等方面带来了巨大挑战。但同时,这次疫情也将极大地推动我国高校国际学生教育和管理水平的进步和革新,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趋势。
1 日常管理
近年来,为了配合高校的国际化建设、完善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和日常管理,教育部和各省市高校纷纷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管理细则,保障了国际学生教育和管理的顺利实施[2]。此次新冠疫情,给高校来华国际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针对国际学生,大部分高校配备了专职的国际学生辅导员,负责国际学生的管理工作。辅导员是学院最熟悉和了解国际学生群体动态的人,通常负责每周与学生进行约谈、沟通,以掌握学生假期去向。疫情期间虽然可以通过网络询问学生动态,但也造成了信息反馈滞后、信息真实性无法保障等问题,无法对学生的联系方式和行程进行准确掌握。部分境外学生由于网络及时差原因,无法及时回复辅导员发的信息或邮件,为疫情期间的日常通报工作带来困难。部分在华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不了解中国国家政策,甚至漠视法律规定,在疫情期间出门聚集违反管理规定,给学校管理工作带来困难。部分在华学生因语言能力等问题,无法熟练使用微信、QQ、钉钉等工具,甚至存在申报通行码困难,造成出行不便等问题。部分在校住宿学生因为高校封闭式管理,限制进出时长和频率而产生易怒易躁等情绪,不积极配合校园管理。疫情期间,高校需要加强在校和离校的国际学生安排工作,要把重点关注对象和普通关注对象进行分类管理。要充分发挥国际学生班主任的作用,召集开展线上班会,准确掌握学生动态,并向学生介绍中国当前的形势政策。
2 课程教学
为有效应对新冠疫情,我国高校采取了临时关闭措施,学生学习方式将采用从线下学习为主转向全面的线上学习。这种转变将对我国的教育生态产生深远的影响,必然会在教学模式、资源、方法、手段乃至教学内容、观念、管理等方面发生重大的转变。目前,我校来华国际学生主要来自亚洲、非洲、欧洲等国家,学习工商管理、临床医学、机械工程等专业。在国内疫情爆发伊始,随着境内外媒体对新冠病毒的大量报道,我校超过半数国际学生选择离开中国回到自己国家或者前往第三国,目前因各国关闭或减少国际航线而无法返回中国。
至此,这些在中国境外的国际学生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在线教学的时差与网络问题,任课教师无法按照既定课表开展在线课程教学,无法在线实时地跟学生交流课程内容,造成课程教学沟通困难,无法获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一些非洲国家的学生由于疫情原因,无法外出获取公共网络,只能支付高额费用购买网络流量。这些困难给任课教师的备课环节带来新的难度和挑战,他们不得不去思考如何在没有肢体语言和表情的情况下调动学生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虽然目前有众多的在线教育平台分享各种专业课程,包括各种国家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等,为在线教育的实施提供便利。但是,这些课程主要以中文授课为主,为满足中国学生的在线学习需求而设立。来华的国际学生因入学门槛低,无需中文考试成绩,致使大部分国际学生的中文水平低下,无法适应中文教学。而我国高等教育英语示范课程的建设才刚刚起步,无法满足当前国际学生大规模在线教育的需求。这就造成部分任课教师不得不自己录制课程内容分享给学生,而学生只能通过看视频的方式自学,缺乏互动和交流,难以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和领导力。同时,实习、实践课程是临床医学、机械等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习实践可以提高学习兴趣、提升理论水平。而疫情将造成长期的线下教学停顿,必然对实习实践带来巨大影响,也会进一步影响这些专业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3 课外活动与中国传统文化体验
中国传统文化体验是我们国家为来华国际学生适应中国生活、丰富课外活动的重要举措,是国际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一环[3]。来华国际学生面临着文化差异、适应新环境的问题,开展国际学生的课外活动和中国传统文化体验可以提升国际学生对中国和自己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推动校园和社会的国际化氛围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疫情爆发期间,国内各大文化场所、旅游景点、公园、运动场等大量关闭或限流,不允许多人聚集参加各类活动,高校内非必要的社交活动均已全面取消。这些措施给国际学生的课外活动和中国传统文化体验带来了不便,他们不得不选择与本国学生在宿舍、校外居住地扎堆抱团,形成小团体或小集体,不利于国际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也无法同中国学生和中国人民进行沟通交流,无法培育和增进友华、亲华、爱华的感情。同时,课外活动的停顿会造成学生间缺乏了解,无法建立友谊和信任,造成学生的负面情绪,增加学习压力,不利于国际学生群体的内部凝聚力和安全稳定,给管理工作带来困难。因此,疫情过后如何推动国际学生的课外活动与中国传统文化体验工作将对国际学生的教育管理产生重要意义。
4 招生宣传
随着新冠疫情的进一步深入,旅行限制、签证缩紧,中国学生出国留学意愿大大降低。同样可以预测,来华国际学生人数也会遭遇大滑坡。疫情爆发期间,西方政府和媒体不断抹黑中国政府,给中国的国际形象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这些政治因素也会对海外青年来华留学的意愿产生消极作用。高校的招生宣传工作需要借助国际媒体、国际社交平台,对抹黑污蔑行为进行澄清和严厉反驳,坚决维护中国的国家形象和中华民族的利益。
经济因素对国际学生招生同样面临着挑战。欧美部分高校严重依赖于国际学生的学费收入,生源减少必将对这些欧美学校的生存带来困难,而中国的大部分学校财务并不依赖于学生的学费收入,疫情对中国高校的影响并不明显。中国相对低廉的学费、且疫情也趋缓和,能否吸引优秀的海外学子来华深造,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引导[4]。而国内,也将面临着国际学生优质生源的进一步争夺。在疫情冲击整体来华人数急剧减少的大环境下,地方高校如何获得国际学生的青睐,需要地方高校制定具体的招生举措吸引学生,也需要充分发挥在读国际学生的宣传力量,通过人文、情怀、城市魅力等吸引优秀的海外学生加入。
5 未来发展
随着国内疫情的逐步缓和,各省市高校预计将逐步开放线下教学工作,而国际学生的线下教学工作暂时难以实施,线上教学预计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各高校也在疫情期间逐步完善国际学生的管理制度,探索新的线上教学模式,齐心协力共同克服疫情难关。当前疫情对国际学生的交流影响程度还需要进一步评估,但国际化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大力引进国际学生是高校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并不会因疫情而中断。此次疫情,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学生的教育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方向。针对国际学生,未来应当加强入学语言教育和语言成绩要求,掌握中文、熟悉中国文化的国际学生,更能够培养他们的对华认同感,并且有利于传播中华文化,也有利于插班教育和趋同化管理。要全局统筹整合英语教学资源,加强英语课程教学队伍建设,加强英语精品课程建设和针对国际学生的网络在线教学平台、开放课程建设。要加强在英文社交平台、媒体的正能量宣传,与西方部分政客、媒体的抹黑污蔑行径进行坚决驳斥。要借在华留学生疫情期间的经历告诉世界,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举国抗疫的奉献牺牲精神,吸引各国学生来华学习。疫情无情,人有情。我们也要对这些漂洋过海来华的国际学生给予我们特殊的关怀和照顾,保障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疫情过后,相信只有在互相尊重、互相包容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中外文化的相互平等交流,真正实现高等教育领域的互利互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