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摘帽是新生活的起点
2020-11-18申国华
□ 申国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既为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前进方向,又提出了明确要求。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做好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期脱贫攻坚的目标,集中到一点,就是到2020 年实现“两个确保”: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党的十八大以来,贫困人口从2012 年年底的9899 万人减到2019 年年底的551 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到今年2 月底,全国832 个贫困县中已有601 个宣布摘帽,179 个正在进行退出检查,未摘帽县还有52 个,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但脱贫摘帽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脱贫摘帽之后,要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防止反弹。当前,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很大。比如:已脱贫的地区和人口中,有的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有的产业项目同质化严重,有的就业不够稳定,有的政策性收入占比高。据统计:已脱贫人口中有近200 万人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还有近300 万存在致贫风险。而且,随着越来越多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一些地方出现了工作重点转移、投入力度下降、干部精力分散的现象,加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屡禁不止,数字脱贫、虚假脱贫仍有发生。所有这些,都存在致贫返贫的可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已经摘帽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要继续巩固,增强‘造血’功能,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坚决制止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所以,脱贫摘帽之后,还要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在过渡期内,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主要政策措施不能急刹车,驻村工作队不能撤;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不能等返贫了再补救。同时,增强“造血”功能,根据致贫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方案,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采取不同措施,不搞大水漫灌、不搞手榴弹炸跳蚤,而是因人因户因村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总之,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比如:针对不同情况,发展特色产业脱贫、组织劳务输出脱贫、资产收益脱贫;加大就业扶贫力度,利用公益岗位提供更多就近就地就业机会等。唯有如此,才能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并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发展又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在未来社会“生产将以所有人富裕为目的”。邓小平同志也曾说过,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由此不难看出,发展为了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所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还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实施精准帮扶,促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