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研学旅行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2020-11-18唐一帆
唐一帆
(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贵州凯里 556000)
1 研学旅行概述
所谓研学旅行,就是将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结合起来,进而达到全方位、立体式学习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从其基本内涵看,研学旅行无疑是学校教育在校外的延伸,是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体现了教学与实践的相互融合。这一教学方式在国外由来已久,并被大量实践证明其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优势和先进性。而与研学旅行类似的思想观念在我国也古已有之,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即是研学思想的重要体现。但在现代教育中,我国渗透这一教育思想则相对滞后,2013 年时才第一次在相关文件中提出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并由此开始推动研学旅行相关政策与指导性意见的陆续出台。而我国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则正式为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指南,明确了研学旅行的组织主体和具体实施方式与要求。这对于研学旅行在我国教育中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也标志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2 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研学旅行的必要性
研学旅行是针对所有学科都适用的一种学习方式,但地理学科因其本身的综合性、区域性与实践性而更契合研学旅行的特点,也更适宜于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对此,地理教学应该承担起推动研学旅行教育发展的责任。尤其对高中地理课程而言,其实践性更强,对学生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要求也更高,这就更需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深入推动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从研学旅行的内涵和特点可以大致总结出其对高中地理教学具有以下两方面积极作用:
(1)研学旅行能够促进高中地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在研学旅行的实施中,教师同样与学生一起走出课堂,走入户外,这有助于教学审美情趣的提升和身心健康的发展,同时也能够帮助教师提升思想认识水平和专业能力水准,拓展视野,进而改变其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认知,转变教育教学思维,推动教师从教学型向研究型转化。这些转变都对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的发展有积极意义。此外,在研学旅行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增进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特点与个性并构建融洽师生关系,这对于提升在校地理教学水平也具有积极作用。
(2)研学旅行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养成。新课程改革进一步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放在了教育教学的重要位置。而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的许多核心素养单纯依靠课堂教育是很难有地达到培养效果。因此通过研学旅行使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在自然环境和现实生活中让学生接触自然、感受生活、探究地理,有助于学生视野的开拓、知识的转化以及思维的发展。尤其在学生结合生活探究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协作能力、信息筛选与甄别能力、知识整合与联动能力等都能够得到有效培养,这对于学生实现全方位发展,提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研学旅行十分必要。
3 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研学旅行的现状
虽然研学旅行对高中地理教学工作有诸多促进作用,但由于研学旅行在我国实施时间尚短,其实际开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而这其中最为显著的问题就在于研学旅行活动的教育目标不明确、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相脱节以及缺少教师的必要指导。
就目前而言,许多学校在开展研学旅行的过程中都普遍存在教育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研学旅行只重视“学”而忽视“旅”,即仍然将“学”与“旅”相互孤立,未能将研学旅行作为一项教育活动来看待。一方面,高中地理教学开展研学旅行的积极性不高,仍以课堂教学为主导,忽视旅行的作用。另一方面,即使开展研学旅行,也仅将之当成一种集体性的娱乐休闲活动,并未在其中设定明确的教育目标,旅游就是旅游,学习就是学习。这一观念就造成许多学校仍然只重视“学”而忽视“旅”,从而使研学旅行的教育作用根本无法得到发挥。
此外,高中地理教学开展研学旅行的目的无疑是为地理教学服务,希望能够为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发挥作用。但实际教学开展过程中却往往出现研学旅行教育与学科教学相互脱节的问题。如许多教师在研学旅行组织过程中带领学生到一些风景区、博物馆、科技馆等场所进行活动,但由于活动组织过程中并未专门与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得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根本无法与学科学习联系起来,只是单纯的进行游览与观光,从而使学生在此过程中无法得到学科知识与能力的提升。
最后,研学旅行要真正达到学习目的,教师的指导是不可或缺的。作为研学旅行的组织者,教师应该对其与教学的结合有一个准确把握,恰如其分的引导学生思考与学习。但就目前而言,许多教师在开展研学旅行时都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了活动组织与安全保障上。这无疑能够使研学旅行更为有秩序的开展,但由于教师缺少了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从而使教育效果差强人意。
4 高中地理教学中研学旅行的开展对策
根据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研学旅行的开展现状,要确保研学旅行能够发挥出其应有教育价值,还需要学校与教师在未来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中有意识地采取措施予以应对。具体而言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4.1 结合地理教学目标设定研学旅行学习目标
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不能缺少了相应的教学目标,研学旅行亦是如此。而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研学旅行重视程度不足所造成的“学而不旅”或“旅而不学”现象,其根本原因也在于目标的不明确。对此,教师在开展研学旅行时就必须先做好学习目标的制定工作,否则研学旅行的效果根本无法达到。对于地理学科而言,研学旅行在制定目标时应该与地理教学的总体目标相结合。教师要梳理出研学旅行实施过程中着重围绕学生哪几方面素养进行培育,并对这些目标进行细化,以便学生能够在研学旅行中逐项完成学习目标。例如在组织学生到农村地区进行研学旅行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联系高中地理中“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问题为学生设计如下学习目标:(1)调查该地区的农业类型与种植的农业作物有哪些;(2)对该地区农业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其中第一个学习目标相对简单,但学生却能够通过自己的调查并联系课本所学对农业有更深刻的认知。而第二个问题则有较大难度,需要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各种资料的搜集才能得出一些答案,但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农业的理解层次,并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散发能力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由于学习目标明确,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就会有目的地进行行动,并达成良好的学习效果。
4.2 教师要做好教学引导
教学引导是各学科教育教学中都必不可少的,无论何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都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在研学旅行中,地理教师对学生的引导通常包含两方面:一是知识上的引导,即帮助学生从研学旅行中找到知识回顾与结合的方向,促成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运用;二是学习方法上的引导,即帮助学生明白在地理学习和探究过程中应该使用哪些科学的方法。而要做好这两方面的引导工作,教师自身在活动组织时就应该做好相应的教学设计,结合研学旅行的场所提前做好调研工作,然后充分挖掘出其中的教育素材。
4.3 注重学生在研学旅行组织中的参与
研学旅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也需要重视学生在研学旅行组织中的参与,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自身在研学旅行中的主人翁地位,进而积极配合完成研学旅行的整个活动过程。在这一方面,就要求教师在组织研学旅行时应尽可能地将各项组织工作交与学生来完成,教师从中做好指导工作[1]。如教师与学生可以共同讨论研学旅行场所的选择,然后民主决定最终目标。再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活动路线以及活动中的相关细节,教师对其科学合理性进行把关与指导。在学习目标的制定上,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选择,然后由学生结合自身需求进行挑选。此外,活动过程中的安全保障、探究学习也可以交由学生负责安排,教师从旁观察和指导。如此就可以使学生在研学旅行组织参与的过程中得到更多个人能力的提升。
5 结语
综上所述,研学旅行作为具有极高教育价值的学习方式,其高度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中研学旅行所存在的问题就需要学校与教师在未来组织中注重学习目标的设定、教师的引导以及学生的参与,如此方能最大化地发挥出研学旅行的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