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宫与寺院的关系看古代泰国王权的变化
2020-11-18刘竞诣王新中
刘竞诣 王新中
(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山西临汾 041000)
0 引言
布野修司在《亚洲城市建筑史》[1]一书中将王权在扩大的同时对都城进行的世俗化重组这一过程称为巴洛克化,意在强调王权的不断扩大,乃至于王权超越教权,这一视角十分独特。笔者虽对布野修司用巴洛克化一词来形容王权不断扩大的过程在城市建筑上的体现这一点不敢苟同,但对于布野修司用巴洛克化一词形容的内容倒是可做一番分析。就泰国而言,素可泰王朝和阿瑜陀耶王朝都城中王宫和寺院的关系对于王权的强弱就有一定程度的反映。布野修司在书中对这一点略有提及,但并不详细,整本书中仅有两页内容与此相关。本文拟从泰国的素可泰王朝和阿瑜陀耶王朝都城中王宫和寺院的关系来分析古代泰国王权的变化,但求能对布野修司的这一观点略作补充。
1 素可泰王朝时期(1238 年—1438 年)
素可泰王朝是泰国历史上首个有史料可查证的王朝,在素可泰王朝时期,王权始终没有超越教权,王权与教权并立而存。素可泰王朝时期的王权并不十分强大。素可泰立国之前,今泰国地区在11、12 世纪时仍处在“部族、部落国家割据分立的状态”,[2]尤其是东部地区处于吴哥帝国的控制下,当时的素可泰地区就属于吴哥帝国的势力范围。1238 年,邦央泰族首领坤·邦克朗刀(尊号室利·膺沙罗铁)宣布独立,建立素可泰王朝,定都素可泰城。但素可泰王朝时期,始终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王权,国王只能控制畿内各省,畿外各省和附属国皆是半独立状态。
王朝都城素可泰城位于中央平原,距离南部的曼谷城约540 公里,“素可泰”一词是“巴利文Suk(意为快乐、幸福)与udaya(意为开始、来临)两字的组合”,[2]素可泰一词意为“幸福的曙光”(Dawn of Happiness)。在兰甘亨统治时期,素可泰王朝从锡兰(今斯里兰卡)引入上座部佛教,并将其尊为国教,“从此建立了泰国佛教的锡兰教派[3]”。
1978 年,泰国政府批准了素可泰历史公园项目。素可泰历史公园占地面积约70 平方公里,位于素可泰都城遗址。都城呈长方形,内有王宫和佛寺,皆“用砖石砌成,建于1 米多高的台阶之上,防止雨季河水泛滥”。[4]都城内没有一般的居民住所,臣民皆住在城外。都城四周围有“内、中、外三层城墙,外墙长2公里,宽1.6 公里”,[5]四面各有一座城门,整个都城周围环绕着一条护城河。城墙代表宇宙的四周,护城河代表银河。素可泰都城以玛哈泰寺和王宫为中心,是“王权和宗教空间结构合二为一的都城格局”。[6]据不完全统计,城内有佛寺30 座,佛塔逾百座。其中,玛哈泰寺是素可泰王朝时期最重要的寺院,堪称素可泰王朝的精神中心。据传从素可泰开国君主室利·膺沙罗铁在位时期开始建造,至1345 年律泰王在位期间完工,属王室宗庙。寺院的规模相当大,共有18 间佛殿和上百座佛塔。玛哈泰寺右边即王宫所在地,二者紧邻,王宫就位于玛哈泰寺正门的对面,现如今只剩下200m×200m 的地基。自兰甘亨将上座部佛教引入泰国后,佛教就成为这个民族的精神引领,他的继任者律泰王更是一心向佛,疏忽朝政,寄希望于修行,律泰王甚至曾短暂离开王位,出家了一段时间,开创了泰国男子一生至少要出家(短期)一次的惯例。在泰国历史上,国家、国王和宗教是最重要的,王室和僧侣就是国家政权的核心。从寺庙和王宫的位置可知,王宫与寺院二者都位于都城中央,其中玛哈泰寺在西,王宫在东,王权与教权并立而存。
2 阿瑜陀耶王朝时期(1349 年—1767 年)
自兰甘亨逝后,新王无乃父之风,后代无治国才能,国家很快分崩离析,属国相继独立。当时乌通任素攀武里太守,他趁机不断扩张势力。据传,1347 年,由于本地发生瘟疫,乌通迁至阿瑜陀耶城,1349 年宣布独立,建立了阿瑜陀耶王朝,乌通尊号帕·拉玛铁菩提。
阿瑜陀耶城位于昭披耶河(湄南河)、巴塞河和华富里河三条河流的交汇处,距离南部的曼谷城86 公里,华人称为“大城”。从词源上来看,“阿瑜陀耶”来自“梵文ayutthayā,意为军队不得进入,转意为‘不可夺取、不可战胜之城’[7]”,此城名称来源于印度的一座古城——阿瑜陀城,“阿瑜陀本为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中的一个神国城邦[8]”。
历史上的阿瑜陀耶城曾盛极一时,城内王宫瑰丽,佛塔如林,“仅城内就有大小佛寺四百余座,”[9]商业之繁华更是在东南亚首屈一指,甚至有“东方威尼斯”之美名。与素可泰一样,阿瑜陀耶城内的建筑主要是王宫和寺院。但相较于素可泰时期,阿瑜陀耶王朝的王权要强大得多。在阿瑜陀耶王朝,统治阶级信仰婆罗门教,广大人民信仰佛教,但无论是婆罗门教还是佛教,都将国王置于最高地位。婆罗门教把国王尊为湿婆神,①佛教将国王视为佛陀化身,国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一切臣民皆无条件效忠国王。
阿瑜陀耶城中的旧王宫是阿瑜陀耶王朝立国时的王宫所在地,由拉玛铁菩提一世下令建造,1351年落成。1448 年,第八王戴莱洛伽纳在旧王宫北边修建了新王宫,旧王宫所在地于是被改为一座寺庙,名为帕西讪佩寺(意为神圣庄严的寺庙),值得注意的是,这座寺庙仅供王室使用,寺中甚至连僧人都没有。第九王拉玛铁菩提二世时期,开创了用寺中佛塔安置国王骨灰的先例。1492 年,拉玛铁菩提二世在帕西讪佩寺中修建了两座窣堵波,用来安置父亲戴莱洛伽纳和兄弟波隆摩罗阇三世的骨灰。拉玛铁菩提二世崩逝后,其子在寺中仿照前两座窣堵波的样式修建了第三座窣堵波,并在其中安放了拉玛铁菩提二世的骨灰,因而,此地又有“三佛塔”之称。这一时期,泰国国王将骨灰安置在窣堵波,窣堵波被用作国王的陵墓,宗教场所服务于王权,王权之强大可见一斑。阿瑜陀耶城中的玛哈泰寺②于波隆摩罗阇一世在位时期开始修建,纳黎萱时期修建完成,玛哈泰寺是阿瑜陀耶城最大、最著名的寺院之一,它有23 层,高达46m。玛哈泰寺以北的拉查普拉那寺则建于1424 年,是波隆摩罗阇二世为在王位争夺中死去的兄长举行火葬而建,这两座寺庙之间仅隔一条道路。从新王宫与两座寺庙的位置来看,站在王宫的位置,以国王视角向东远眺,目之所及是一条伸向远方的庄严的神圣大道,玛哈泰寺和拉查普拉那寺则分属道路两侧。在这里,即使像玛哈泰寺这样高规格的佛寺也不过是这条大道上的点缀,王权的至高无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3 结语
长期以来,泰国的王权和佛教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在都城建筑上有所体现。从素可泰王朝到阿瑜陀耶王朝,都城中王宫和寺院的关系影射出王权逐步走向强大。泰国在素可泰王朝时期还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王权,素可泰都城以王宫和玛哈泰寺为中心,王宫与寺院并立而存,王权并未超越教权。到阿瑜陀耶王朝时期,随着戴莱洛伽纳的改革,泰国逐步建立起强有力的王权,这一时期,国王将佛寺的窣堵波用作国王的陵墓,玛哈泰寺这样高规格的佛寺也沦为新王宫门前庄严大道旁的点缀,王权的至高无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注释
①湿婆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兼有毁灭与再生双重特质。
②此处的玛哈泰寺与前文所述素可泰的玛哈泰寺不是同一座寺庙,两地都有玛哈泰寺。玛哈泰寺通常是城中规格最高的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