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校园文化建设育人功能,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
2020-11-18赵国华
文_赵国华
在开展小学教学工作时,为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需充分发挥出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在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背景下,可通过校园文化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引导、价值观构建、思维意识启蒙、文化底蕴培养,实现小学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校园文化建设内涵
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每一位校园个体,教师、学生、管理者等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所有个体的协同努力,才能在校园内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给予每一个个体以精神滋养。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校园文化主要通过教师进行建设,而校园文化的受体则是所有学生。分析这些教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解可以发现,他们将自己抽离出校园文化,显著地突出教师的特殊位置,认为校园建设是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与校园建设的管理。在这种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明显地发现,学生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教师之间的关系也很友好,但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公共关系却不理想,违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初衷。
校园文化的建设内涵,体现在人人平等与立德树人。在民主平等的校园环境中,学生与教师之间才可以形成亲密的师生情。同时,在立德树人的建设原则下,教师通过言传身教,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在模范榜样的引领下,形成正确的意识与思辨逻辑。每一个学段都需要建设校园文化,但是尽管学段不同,校园文化的建设内容也大同小异,因为校园文化的建设都是为充分发挥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促进校园教育管理工作的安全有序开展。而不同学段构建校园文化的差异,就在于学生年龄与知识的差异。在建设校园文化时,必须围绕学生的实际年龄与知识结构,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与方式,进而有效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与育人教育的关系
第一,校园氛围熏陶方面。校园文化本身就具备很好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建设与育人工作相辅相成。在建设校园文化时,每一位教师与学生都主动参与其中,突出了师生的校园主体性,每一位教师与学生都具有发言权与建设权。而开展育人教育工作时,需要很好的氛围,即师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氛围建设当中,为育人教育工作构建良好基础。对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与育人教育工作的必需要素进行分析可知,两者具有教育的共通点,即校园环境。因此,校园文化与育人教育之间存在着交集。小学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能为小学校园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与学生成长环境。在校园氛围的熏陶下,小学生的主观辨别能力、学习效率、文化修养都可以得到有效提高。由此可见,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非常重要。为保障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开展的持久性,校方需定期组织全体教师开展研讨会,针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解决,如校园公共安全、校园公共卫生、校园基础设施、校园绿化建设、校园活动组织等方面的问题。教师需针对具体问题各抒己见,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并对校园文化建设计划进行合理调整,依循教育部的最新小学教育工作指导方针,开展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
第二,学生心智启蒙方面。小学教育阶段对小学生心智启蒙非常重要,通过艺术、情感、智力等领域的心智启蒙,能为小学生打开智慧大门,促进小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很多教师认为,小学生心智启蒙教育工作,主要通过文化课教学完成,而校园文化的建设,主要是为校园学生管理进行铺垫,保障校园各项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笔者认为,这部分教师的教学认识和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没有正确解读校园文化的全部教育价值。校园文化的建设,不仅有利于校园各项教育管理工作的稳定有序开展,能为教学工作铺垫良好基础,而且校园文化的建设对小学生心智具有很好的启蒙效果,可激发小学生思维,提高小学生文化课学习的综合效果。例如,在开展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时,教师组织小学生一起进行黑板报绘画制作。众多的黑板报文字与图画内容,成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因素。而小学生学习与生活在校园内,经常会受到黑板报内容耳濡目染的影响,黑板报中的诚信故事、感恩事例、团结活动、神话故事、寓言故事、彩绘图画、连环画等,都对小学生的心智思维起到了很好的启蒙效果。很多小学生的性格、品德、爱好,都可能在黑板报内容的影响下形成。由此可见,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对小学生心智启蒙具有深远影响。为将校园文化建设与文化课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心智启蒙作用进行结合、放大,教师在文化课教学工作过程中,应当主动渗透德育思想,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更多的抓手,促进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推动小学教育水平的持续提高。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
第一,德育引导功能。通过对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内涵进行分析研究可知,校园文化建设对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德育引导作用。德育工作的开展,对小学教育工作具有深远价值。为充分发挥出校园文化的德育引导功能,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时,应当主动贯彻渗透德育思想,将德育文化内涵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确保每一位小学生都可以受到校园文化的德育引导,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例如,小学校园在开展德育思想渗透建设时,全体教职工都应遵循立德树人理念,贯彻德育教学理念,在校园内树立“礼仪”模范,为小学生树立良好的模仿对象,引导小学生遵守交际礼仪与师生礼仪,杜绝出现语言辱骂与肢体伤害等行为,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一些校园内的师生礼仪已经逐渐淡出学生的思维意识,部分小学生认为在校园生活中,不需要主动问候教师,在和同学玩耍时,可以对其进行肢体伤害或者是语言辱骂。这主要是因为教师不会严肃地追究学生的问题,对学生一再放纵,使得学生的思想出现滑坡,直接影响了小学生今后的学习与成长。为此,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出校园文化德育引导功能,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实现该育人目标,教职工在校园文化建设时,必须言传身教,为小学生树立良好的礼仪榜样,对小学生思维意识进行德育引导,逐渐杜绝校园辱骂与欺凌行为。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营造良好扎实的校园德育文化氛围,促进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第二,价值观构建功能。价值观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引导标杆,一旦引导学生的标杆出现倾斜,将会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影响。为此,在开展小学教育工作时,应当辅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心智思维发展。为保障每一位学生的价值观都得到正确构建,教师需充分发挥出校园文化价值观构建功能,即通过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上文讲到,校园内的每一位个体,教师、学生、管理者都是校园文化建设一份子。因此,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时,每一位学生都会参与其中。这样形成的校园文化价值观,将对小学生的价值观起到很大的作用。在发挥校园文化价值观功能时,教师需起到引导作用。为此,教师可以选择经典的故事,为小学生构建价值观体系,并调动小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主动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例如,教师可以挖掘文章《钱学森》的价值观信息,通过对文章的剖析拓展,引导学生形成爱国主义思想,认识到国家对个体的重要性。同时,为实现校园文化价值观构建功能,教师可结合一些具体的生活事例,如模范学生的一些生活事例,教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小学生的生活事例与学生自身息息相关,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通过事例构建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成长环境构建功能。良好的成长环境与学习氛围,有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给小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教师可充分发挥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成长环境构建功能。在挖掘发挥该育人功能时,需全面入手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如校园安全、饮食健康、体育活动等。良好的成长环境离不开各个方面的支持,学校要制定科学可行的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可由学生家长对其实践效果进行监督。因为校园成长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与安全,校方必须充分承担起职责与义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并请学生家长指出不足,再提出相关的安全建议。在家校通力合作下,稳定有序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第四,文化底蕴培养功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可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与成长环境,在德育引导、价值观构建、思维智力启蒙的作用下,小学生的文化底蕴从小开始培养,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
总之,小学阶段,为达到预期教育管理效果,要充分发挥出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基于小学教育的实际需求,有效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充分挖掘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启发小学生思维智力,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质量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