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的这一边和那一头

2020-11-18

金沙江文艺 2020年6期

金沙江从唐古拉山一路高歌,挣脱崇山峻岭的怀抱,带着雪峰的凛冽和冷峻,奔腾至元谋县龙街渡,它仿佛累了,像一头困乏的雄狮,静卧于元谋热坝,其冲积而成的绿洲,物产丰盛,滋养一方生民。

位于江边乡龙街村的龙街渡口,两岸河床稳定,水量充沛,使它成为古代南丝绸之路“灵关道”上的七大渡口之一。千百年来,这里是沿江百里川滇两省商贾往来的重要渡口和主要通道。渡口始于宋元时期,清朝民国驿渡趋盛。据史料记载,驿道是我国古代为往来递送公文、传车、驿马通行而开辟的大道,而龙街渡就是连接自四川建昌(今西昌)行都指挥使司属之会川卫(今会理)至云南武定府的重要渡口。望江逝水,历史走远,喧嚣褪去,江面平铺在金沙之上,交相辉映,只需深情一瞥,“惊若翩鸿,婉若游龙”的惬意之态一展无遗。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里,更是红色精神传承的摇篮。1935年5月3日至9日,中央红军一军团和红三军团一个加强营及团侦察排长征经过元谋,历时七天,途经6个乡镇115个村寨,行程300余里。留下了攻占元谋城、抢占龙街渡、阻击白酒坡、石花滩架浮桥、抢渡金沙江、镇压敌团总,盐水井堵截敌人等可歌可泣的英雄战斗故事。红一军团遵照朱德总司令的指示,引敌向西,有效地牵制了大量尾追而来的国民党军队,掩护了中央红军主力在皎平渡顺利渡过金沙江,摆脱了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取得了自长征以来战略转移中决定性巧渡金沙江的胜利。2004年底,元谋县金沙江龙街渡口被国家发改委、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等13部委确定为全国100个红色经典景区景点之一。

“三军过后尽开颜。”80多年峥嵘岁月,80多年沧桑巨变。再读龙街渡,再品龙街情,红色号角声声在耳催奋进,历史又翻新篇章。

时间定格在2015年12月24日。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在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举行建设动员会,主体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乌东德水电站处于金沙江下游河段四个水电梯级的第一个梯级,是我国目前第四、世界第七大水电站,装机容量1020万千瓦。电站建设涉及云南、四川两省4市(州)10个县(区),工程动态总投资达1000亿元。电站大坝截断滚滚金沙江,高峡出平湖,库区淹没江岸村庄田地,需搬迁31000人,而元谋县的搬迁人口独占三分之一。“天下第一难事”——移民搬迁的序幕由此开启……

一江金沙水,代代金沙情。江边、姜驿、物茂、黄瓜园4个乡镇沿江43个村民小组世居江岸,位于乌东德水电站建设淹没区,列为此次移民搬迁范围,全县62个县级部门按照“十包”责任制包保到户。一场领导挂帅、部门包保的移民搬迁攻坚战隆重打响。县委统战部就是全县挂包工作的一个缩影。从2018年11月起,7名干部职工全部投入包保,人人挑担,人人担责,挂包江边乡大树村委会白泥湾村22户66人。村里群众会刚散,副部长杨发光带队第一次敲响挂包户文某云的家门,吃了闭门羹。愁肠千结,故土难离,感同身受,群众的顾虑并非一朝一夕能打消,住惯的山坡不嫌陡,家在这里!产业在这里!根在这里!环顾四周,这是一户建了砖房、养着猪、牛羊、毛驴,生活富足、六畜兴旺、井然有序的农家小院。杨副部长深知群众工作等不来急不得,带着工作队默默离开,让群众再静一静,想一想。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入户,群众都带着坏情绪言语激烈,扯旧事翻旧账,对多年前征占补偿、吃低保、迁户口、打村巷道集资的种种不满,嘴上很过瘾地质问漫骂工作人员。提出来的10多个问题,能答复、能解释的,工作队逐一回复,时间久远且无法甄别的问题,工作人员耐心安抚。看着工作人员风雨无阻汗流浃背为移民奔忙,细致记录着和搬迁有关或无关的问题并诚恳地答复,干群关系也一天天发生微妙变化,提着酒肉带着笑容再入户时,大家围坐在瓷砖桌前吃了家常饭,你一言我一语地聊着天。时间推移,感情升温,一次,交流了三个多小时,直至深夜十二点多,文某郑重地签了《搬迁安置协议》,随着搬迁人口鉴定、房屋补偿等问题达成共识迎刃而解,资金补偿协议、建房协议拆除旧房协议等文书随之签订。披星戴月开着私家车,自掏腰包买着肉菜、水果、茶叶等小礼品入户,都是常事,协议签订一波三折更是常态。大家笑着调侃:“一帆风顺就不是移民搬迁,至少不是大规模的移民搬迁”!

找挂包户文某兴,最令人头疼。今天找到,达成一致,明天又联系不上了,再找!再做工作,再失联!继续找……没完没了地找……!从江边到县城,记不清多少回了。30多岁的文某兴独人独户,行踪诡秘,多年没有回家,除了当年分家时父辈分给的两间羊圈,别无他物。眼下补偿只有3万多元,盖不了房。他选择逃避,不签协议,不接电话,不见工作人员。找到他时,凶神恶煞地甩出几句:“我不签! 反正我没钱!”协议签不了,工作无法推进,听说他近期在公租房出现,尽管仅有百分之一的希望,都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杨发光去公租房蹲守,到黄瓜园镇基地寻找,连找了四天,终于找到他,讲清楚政策,算清楚补偿,加上在规定时限内签订协议的奖励叠加,5万多元建房款如期兑付。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文某兴终于理解移民搬迁工作,配合签订协议和建房,他由衷感慨:“我自己的事,你们都比我更操心!”一天中午,他竟主动打电话给杨副部长,喜笑颜开地发出诚挚邀请:“我今天来安置点入住了,请你们一定到家里吃饭。”值得欣慰的是,这位多年居无定所的单身汉,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有多少农户就有多少“状况”,入户做工作、把政策编辑成短信发送、打电话沟通,都是每天的日常,起初,避而不见,拒接电话,短信石沉大海,工作人员却从未气馁和放弃。李某某就是远在昆明却每天被统战部温馨电话“关心”的对象,7个人分两户,李某某户已整户外出,其父母长期生病服药,丧失劳动能力,没有稳定收入,家庭举步维艰,这就是现实和现状!“补偿太低了,我们没能力建房,不搬!”李某某兄弟俩铁了心,固执地答复。随后,李某某到斗南花卉市场做花生意,完全失联。县委统战部常去看望他父母,唠唠家常、说说政策,最大限度帮助解决能解决的困难,挂包工作实质上就是“结亲”,“他不回来,我们去昆明找他。”杨副部长带队,踏上了大海捞针式的“寻亲”,在斗南,千辛万苦找到李某某,几个小时的讲解沟通,他终于答应回家说服妻子第二天签订搬迁协议,大家如释重负。第二天,工作人员却等来了“不同意签”的消息。回到元谋,工作人员着手协调他家加工坊的补偿,由于碾米机、电杆、电线线路之前没有明确补偿,在所有提出的问题得以妥善处理之后,协议终于尘埃落定。“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也永远左右不了他的思想,除非他自己醒了!每一个醒了的人必将成为你的朋友!”这就是工作小感悟,采访中,大家自豪地说:“最大的成就感就是一路走来,从陌路到朋友,天天有人留吃饭”!将心比心,以心交心,缔结如亲。

远在江岸的姜驿乡黑者村,海拔仅999米,是全县最低点,被誉为金沙江转身的地方,这里年平均气温22.6℃,年降水量347毫米,山高水急,干旱少雨,土地贫瘠,生态脆弱,出产单一,物质匮乏,“种一坡、收一锅”。年轻人外出打工后,村里仅居住留守老人和孩子。小村庄交通极为不便,仅靠人背马驮,到乡镇不通公路,距离最近的车站和最近的集贸市场都有40多公里。全村无汽车、拖拉机、摩托车,可谓百十年风貌不改,仍保留着最完整、最具傈僳特色的土掌房民居,清一色的土掌房密密匝匝一小撮地挤在江畔,风雨侵蚀,破败斑斑。“交通靠走、通讯靠吼、安保靠狗”“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土地靠天吃饭、垃圾靠风吹散、看病长途跋涉、上学异常艰险”“蝇蚊结伴、人畜共居”,这就是深山小村的真实写照。

这样的村庄不在少数。

2019年,黑者村和以里古、万德勒等村小组一起搬迁,迁后的新住所是位于距县城5公里的甘塘。甘塘是全县三个搬迁安置点之一,称为元谋县傈僳族第一村?乌东德水电站建设.易地扶贫搬迁最大的安置点,东西面连着G5京昆高速、108国道和牟元公路,南北紧邻老城乡集镇和县城,这里规划投资15.4亿元,涉及搬迁总人口6105人,建设蓝图是无中生有,打造文旅互融、城旅互融、旅游惠民的新高地。

走进甘塘,养眼、颜值高等一连串新词蹦出大脑,心里充满着“小激动”。金沙江畔“无数”个黑者村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甘塘片区9个组团,占地1.13万亩,工作人员豪情满怀地如数家珍。放眼望去,各区域按照规划整齐有序,规模盛大的民房从一层至三层不等均为小洋房,淡黄的外墙青灰的瓦面,窗明几净,人畜分离,家家户户楼上的鲜艳国旗正迎风飘扬,水利、交通、广场、公厕、活动室等设施一应俱全,学校、医院、集市全部配备到位,道路两侧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按城市建设标准实施……眼下,冒芽的行道树正在补充给养,他的根须深深扎进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

一抹乡愁两扇门,一声父老满腔情。甘塘的今天也绝非易事,说起甘塘,不能不说指挥长高发银、常务副指挥长杨发华等一大批为甘塘建设奔波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拓荒者”。

时间追溯到2016年4月1日,在县人大机关工作的杨发华接到指挥部报到通知,来到效果图中“传说”的甘塘,眼前沟壑纵横的原野荒山景象和高大上的效果图、鸟瞰图大相径庭。工作再难也要走出第一步,挂图作战拉开了序幕。远近高低的山坳里,风吹草枯,有水土流失裸露的荒坡、有杂草丛生的山丘、有稀稀疏疏的庄稼、也有茂密繁盛的林地,大手一挥,豪迈地指着规划图上的民房区、安置地、公建部分……明明是宏伟蓝图,内心却在打鼓“找不着北”,冷静下来,杨发华带着指挥部单薄的七个人,开始了艰辛的实物指标调查、征地、迁坟、兑款、建设之路,从七个人一条心起家,指挥部开启了“燎原”之势。此后的几年,杨发华没穿过一次皮鞋,胶鞋伴着他,宣传政策、放线打桩、协调工作、解决矛盾,风里来雨里去,直到第四双胶鞋朽烂退役,工作仍在继续。没有进场路、没有办公场所、没有一块像样的平坦的土地,撸起袖子,却要再造一个新时代的“南泥湾”!一草一木,一泥一坯,一砖一瓦,皆有悲戚皆有情,开工在即,责任在肩,艰难压在心坎,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出路!有了脚就有了路,人在精神在!连夜施工,连轴奋战,用发电机发电、用车灯照明施工,夜幕沉沉睡去,现场忙如白昼。此情此景,任是无言也动人,监理忍不住流下感动的泪水!直至开工前夜的通宵赶工,2017年7月30日,甘塘如期开工建设。完成前期的工作调研铺垫,2018年8月8日,正式开始征地,迈出了“万里长征”第一步,实物指标调查原则上是按现状补偿,现实却并非如此,地上附着物的品类差异,猴面包树、紫茎泽兰、芦荟等有些品种是特例,文件没有补偿标准难以既定,而土地部分是经过整理开发的,补偿的65%归属集体,35%归属承包商,承包商投入了土地整理资金,集体占大头分一杯羹,承包商不接受不签字。棘手的事情远不止于此,同一片地,同属于国家征用,乌东德水电移民安置用地和异地移民搬迁用地的同类地补偿标准不同,有些地块每亩地少了两万元,征地工作一度陷入僵局难以推动。杨发华不厌其烦一次次找当事人,买菜入户做饭,讲政策拉家常。当事人还是那句话:“签协议,免谈!”不说协议,和菜农聊市场、谈行情,分析怎样完善缺项漏项保障当事人利益,政策不能改,但要保障到位,当事人见工作人员态度诚恳,处于公心,慢慢不再排斥交流。一次,彭某因不认可实物调查,失联拖延时间,不接电话,不在住所,行踪神秘,多次寻找无果,偶然在县城发现他驾着车,工作人员没有惊扰,第二天,凌晨四点多钟从县城赶往他家,夜凉如水,星宿满天,杨发华坐在基地院子的小石桌上,静待当事人起床,当早起的彭某推门看到他,吃惊地邀请进屋,他千算万算,头天声称不在元谋,还是被出其不意“堵”了个正着,尴尬地笑道:“起得早的遇到没睡觉的了!”

正是“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韧劲,推动移民安置工作逐渐深入,指挥部办公楼落成后,工作人员从7人增加到32人,人人都有故事,有感动,更有感慨。顶着烈日灼伤,迎着漫天飞沙,在灰窝窝里急走,被称为“黑炭”“非洲人”的工作人员,却从未有过的自信;在40℃以上的地表温度中黄烤辣热抬发电机、焊接机,挥汗如雨,却从未有过的欣慰,因为,时间有记忆,新伤旧痕也是有记忆的。几个人的付出,换来千百人的饮水用电和安居,真是“赚”到了!进入建设期后,各种“意外”接踵而至,图纸自5月份层层征求意见直到8月份尘埃落定,分歧意见可见一斑。开工头一天,拿到敲定的施工图纸,条形基础、桩基基础、6次地勘、各种户型分4批次拿到图纸,今天还风平浪静,明天水管爆裂停水、电压不够无法施工、工人向企业讨要工资、群众反映施工质量等等,比比皆是,令人焦头烂额。偌大一个工地,“有事就找指挥部”!杨发华和同事一起,毫不懈怠,不分节假日上下班,不分白昼黑夜,不讲条件,不计劳酬,事无巨细,件件桩桩,得以落实。唯愿早日竣工搬迁入住,让群众在新家园安心生活。指挥部李飞抽调负责C组团时,225户搬迁群众,足足有115个问题,到2019年底,房屋竣工率、入住率达100%。

月亮升起来,弦子弹起来,傈僳人端起酒杯唱起来跳起来!火把广场沸腾了!“旧居迁新居年年增收、平房变楼房步步登高”的对联映红了老乡的脸庞,走进一户喜气弥漫的普通小院,虽初来乍到,却满院都是悠闲的“散步鸡”,一对大白鹅引人注目,男主人介绍说:“老鹅老了,养了十五年,很多人想买都不舍得卖,更舍不得杀吃,留着为新房‘压地基’哩”。顿了顿,接着说:“一直在一起,从老家一起来,有感情了”!看着“伉俪情深”的一对老鹅,本想刨根问底什么叫“压地基”,再劝慰几句,瞥见老乡眼里泛起的泪光,一句“好呢,好呢”脱口而出。

一座新城巍然屹立,一股暖流在街头、在小院、在心中奔走相告。新学期如期而至,这片热气腾腾的土地,迎来了第一批小主人。在林立的楼房中,校园格外醒目,绿树新芽,花香扑鼻,建筑风格融入了彝族民居元素,古朴素雅,青瓦流年,多媒体教室里,桌椅全新,笑靥盈盈,彝汉双语教育回荡在校园,琅琅书声点燃了初心,传递着彝家人的希望。

五星红旗,最美的旗帜,在安置点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