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傅琴:村小娃也出彩

2020-11-18魏海政

清风 2020年8期
关键词:智慧作业探究

文_魏海政

“硬件条件越落后,就越是需要先进的教育。”九年来,山东省淄博市高新区第八小学校长傅琴,带领老师们在“教师成长”“课堂建设”“课程改革”上做足了功夫,也带来了这所乡村小学质的提升。

教师成长是第一要紧的事儿。

因为学校地处偏远农村,九年前,傅琴刚出任校长时,学生还不足600 人,主要来自周边三个自然村和外来务工人员家庭。论办学条件和生源现状,其都处于劣势。

“教师成长是第一要紧的事儿,舍此,教育皆是空谈。”这是傅琴一直坚持的“学校发展观”。原先,教师备课多是“单打独斗”。傅琴来到学校后,引入“三智备课”激发潜能。自我备课激发个体智慧,同科备课碰撞集体智慧,教研组再次融课生成创新智慧。这种崭新的备课模式,让每一位教师真正融入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研究常态。“堂堂做研究”“课课有研究”,智慧的生成、融合,随之带来了创新、高效的课堂。傅琴又创新了“绿色”评价体系,立足各学科特点,不唯考试,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自身的优势,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绿色评价”催生了一系列草根课堂研究。傅琴将“九级台阶法”作为教师校本培训必修课,“基于农村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策略研究”“乡村小学如何开展课外阅读”等一系列契合学生实际需要的草根课题应运而生。教师的教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锤炼。

课堂要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和能力。

教师的成长,最终要体现在课堂上。“好课堂最重要的一个特质,就是教师的目光不应只停留于知识的叠加,而应致力于给学生带得走的能力和智慧,让课堂因智慧的激荡而成为美的磁场。”傅琴说。九年来,她带领全校教师从生本教育起航,开启“四疑四探”教学模式研究实践,追求“以学为本”,形成了“六了两不一探究”的“智美课堂”。所谓“六了”,就是指课上学生该说的“说了”,该想的“想了”,该练的“练了”,教师该讲的“讲了”,该评的“评了”,下课时作业本要及时“收了”。“两不”是指“不让学生做机械重复性作业,不占用学生其他学科及课余时间”。“一探究”则指布置作业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意识和能力。“课堂结构求‘密’,讲解求‘精’,方法求‘活’,训练求‘实’,为学生打好‘基底’,减负增效,让学习成为一种乐在其中的享受。”学生学习“日日清”,不再挤占课余去“拼时间”,从“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就这样,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学校还创新了作业布置的形式,语文作业包括阅读记录卡、演讲记录卡、读书手抄报、读书思维导图等,数学作业有“数学知识树”“数学阅读”等,英语则引导学生做“英语小报”等。

“四自”课程让每个孩子找到“生长点”。

“进一步深入挖掘农村独有的教育资源,办出与城区学校不一样的气质,将会是高新八小未来发展过程中一个新的‘生长期’。”

学校充分利用周边优势教育资源,让课堂延伸到社会大课堂,不但建立了红色景点、百粮春酒厂、敬老院、钢厂、焦化厂、消防大队等20 余个校外实践基地,还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变迁”“红色文化研究”“我的家风家训”等研究性学习活动。这是傅琴“悦天性,启智慧,成大美,达天下”教育理念的生动实践。“为每个儿童设计课程”,将视野从“学科本位”向“儿童本位”回归,于是便有了“四自”课程体系,“自省式”隐性课程立足于学生的自我提升,“自悟式”校外生活体验课程为学生打开生活的窗口,“自研式”拓展课程开拓学生的视野,“自选式”社团课程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

五年级学生李昊阳在“酒文化研究”活动中,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在为期近一个月的“酒文化”主题探究中,不仅了解到“酒是怎样酿成的”,还主动写出了数千字的“中国酒文化研究报告”,成了“酒博士”。“社团活动能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兴趣变成爱好,爱好变成特长,特长发挥极致,于是就成了天才。”傅琴说,“语数英加上开设的27 个社团,这样一个班里可能就会出现30 个第一名。”“只要我们的教育给力,村小娃也可以享有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尽管是农村学校,傅琴却有着无比的自信和底气!

猜你喜欢

智慧作业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作业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