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家国情怀培养
2020-11-18刘俊峰
文_刘俊峰
“乡土”一词源于《列子·天瑞》,本意是家乡的土地,引申为家乡或民俗。乡土地理是本乡土上的地理,也是地理学的主要科目之一,乡土地理起源于18 世纪的法国和瑞士等西欧国家。1904年中国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首次将“本乡地理”纳入初等小学堂的必学科目,这也是我国乡土地理教学的开端。
我国现行的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中,对“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做出了详尽解读:一方面强调“联系生活、观察世界、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强调“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因此,开展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多种形式的乡土地理教学,能够起到深化培养地理核心素养、创新培育学科学习方式等作用。
就我国乡土地理教学活动的现状来看,其还有待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一方面受制于资金、技术、时间等客观条件,另一方面出于人员、安全、经验等主观因素的考虑,乡土地理教学活动的开展现状仍不太乐观。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未能充分认识到乡土地理教学活动开展的作用与意义,不能准确意识到乡土地理教学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因此,亟需对乡土地理教学的作用和意义进行梳理,充分了解其具有的重要价值。
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家乡地理环境。
乡土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就是帮助学生通过实践、综合学习等诸多学习途径,对家乡的地理环境建立起庞大而系统的整体认识。纵使乡土地理教学的场所是学生家乡的自然景观与风土人情,学生在成长中可能对家乡有着丰富的认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已经对家乡的地理环境有着丰富而全面的认识。而乡土地理教学能够让学生从地理学的专业视角对家乡地理环境进行重新审视,将自我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乡土地理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家乡地理环境。如果学生对于家乡地理环境缺乏认识,必然导致对家乡的印象仍处于简略而零散的状态。因此,认识家乡地理环境是激起学生热爱家乡情感的必要渠道。乡土地理教学能够从家乡的方方面面入手,如家乡的河流、道路、景色,拓展至家乡的地形、交通、季节变迁等内容,进而引申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有关知识,还可以穿插家乡的地方特产、名人轶事等内容。乡土地理教学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由小至大的,从乡土到地域,再到国家,让学生在乡土地理教学中充分、深入地认识家乡地理环境,增进对家乡地理环境的了解。
其次,要培养学生爱家乡爱国的情感。
家乡是学生出生、成长的区域,也是学生观察并了解祖国的“窗口”。通常而言,家乡是学生自小生活的区域,也是学生最为熟知的区域。乡土地理教学能够让学生由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切身感受到家乡在自身成长中所发生的诸多变迁,也能获得对于祖国发展和繁荣最为直观而深切的感受——家乡的一草一木、山水田园,都饱含了家乡人勤劳朴实、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是对于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模式最好的补充。俗话说,“每个江南人心中都有一段‘徽州梦’”,徽派建筑是徽文化的核心构成要素,也是中国古建筑文化的瑰宝。国人提到徽州,必然会想起一系列独属于“徽州”的文化意象——白墙灰瓦、小桥流水,这也是故乡情结塑造的地域文化符号的最好例证。
乡土地理教学能够树立学生爱家乡爱国的情感。学生对于家乡的故乡情结,能够激起学生改造家乡、建设家乡的崇高理想,这也正是人们宣扬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近年来所谓“国学热”的深层主题之一。从认识家乡到认识地域,进而认识国家,其中的发展脉络是自然而然的,也是一脉相承的,因此一个对自身家乡和国家充满了解的人,往往拥有强烈的归属感和崇高的使命感,乡土地理教学有利于学生产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愫,有助于学生将对家乡、祖国的热爱加以践行。否则,没有对自身家乡和国家的认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是难以实现的。
再次,要增强学生的家国认同感。
家国认同是指对于自身所属国家的认知、情感与评价,也是自身承认并接受民族文化与政治身份后所产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家国认同的概念十分复杂,其包括政治、历史、文化、宗教、族群等诸多方面。国人的家国认同最早起源于晚清中西方文明冲突,而家国认同也经历了起源、发展、完善等一系列过程,其最重要的基础就是对自身所处区域的认识,即对“家乡”的了解。家国认同不是凭空出现的,也不是生而有之的,必须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才能形成——我国的家国认同是独立的个体在传统文化的不断熏陶下,就价值共同体所具有的高度认同感,进而促进该认同共同体向积极、正面的趋势发展的理念,也是个人对于国家、人民的款款深情,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更是对本国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乡土地理教学能够加强学生的家国认同。开展乡土地理教学能够从学校对家庭、社会中所获得的家国认同教育进行补充和完善,以故乡为落脚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将国家认同自然而然地内化于心、外化于情,促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强烈的家国认同,并在今后的人生成长道路中逐渐形成“爱国、敬业、乐群”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只有在中学阶段就形成了正确的三观,才算是扣好了人生初期的“扣子”,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才能站得直、行得正、走得远!
最后,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国人对于家国情怀的认识,源于屈原“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绝唱,源于陆游“一寸丹心空许国,满头白发却言诗”的嘱托,源于秋瑾“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的心语。家国情怀是一种认同、一种记忆,更是一种文化。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在国人的认知中,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小家”与“大国”属于一脉相承的关系,家国情怀也如同连绵不绝的山峦、源源不断的江河,早已融入国人的民族精神之中。从孝敬父母、尊长爱幼的义务,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都是个人前程和国家前景的同频共振、同向聚合。
乡土地理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唯有了解家乡和国家,才能培养深厚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一股奔流不息的精神涌流,得到它的滋养,才能描绘大写的人生、成就不凡的意义。对于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不应仅仅只在中学教材课本中出现,而应当落在实处,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在中学地理课程中的乡土地理教学,也是极好的家国情怀培养途径。
作为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地理教学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除了其在培养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方面具有突出作用,更重要的是其能够对学生有着诸多方面的作用:认识家乡地理环境、树立爱家乡爱国的情感、增强家国认同并培养家国情怀等。只有充分认识到乡土地理教学的重要作用,才能为后续的乡土地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乡土地理教学在深化培养地理核心素养、创新培育学科学习方式的同时,亦能够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学生将来的人生发展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