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响脱贫攻坚战
2020-11-18陈坚,张文良,李崴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脱贫攻坚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脱贫攻坚四梁八柱顶层设计基本完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入人心,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贫困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
创造了我国减贫史上最好成绩。全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7年底的3046万人,这5年累计减贫6853万人,减贫幅度达到70%左右。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7年底的3.1%,下降7.1个百分点。年均脱贫人数1370万人,是 1994年至 2000年“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期间年均脱贫人数639万的2.14倍,是2001年至2010年第一个十年扶贫纲要实施期间年均脱贫人数673万的2.04倍,也打破了以往新标准实施后脱贫人数逐年递减的格局。贫困县数量实现了首次减少,2016年有28个贫困县脱贫摘帽,2017年又有100个贫困县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脱贫工作迈出坚实步伐。
促进了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全国各地加强产业扶贫,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和旅游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等新业态快速发展,增强了贫困地区内生发展活力和动力。通过生态扶贫、易地搬迁扶贫、退耕还林等,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现了生态保护和扶贫脱贫一个战场、两场战役的双赢。通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贫困地区特别是农村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改变了贫困地区整体面貌。
构筑了全社会扶贫强大合力。坚持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深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军队扶贫、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党的十八大之后的5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年均增长22.7%,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年均增长26.9%。贫困县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用于脱贫攻坚,累计整合5296亿元。金融部门安排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贷款3500亿元,扶贫小额信贷累计发放4300多亿元,扶贫再贷款累计发放1600多亿元。贫困地区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累计收益460多亿元。东西部扶贫协作,342个东部经济较发达县结对帮扶570个西部贫困县,促进了西部地区脱贫攻坚和区域协调发展。定点扶贫畅通了党政机关特别是中央和国家机关了解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渠道,推进了作风转变和干部培养。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扶贫。中央企业开展贫困革命老区“百县万村”帮扶行动,民营企业开展“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这些活动既有力推动了贫困村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又弘扬了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
此外,通过组织开展贫困识别和贫困退出、扶贫项目实施,贫困地区基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锻炼了机关干部,培养了农村人才。党的十八大之后的5年,全国累计选派43.5万名干部担任第一书记,派出277.8万名干部驻村帮扶。到2017年9月,在岗第一书记达到19.5万名、驻村干部77.5万名。广大扶贫干部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用自己的辛苦换来贫困群众的幸福,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诠释了扶贫干部的担当和情怀。同时,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许多科技工作者扎根农村,推动科技扶贫,为贫困地区脱贫贡献智慧。
“太行新愚公”李保国
被群众誉为“太行新愚公”的李保国,出生于1958年,河北武邑人。1975年8月参加工作,1981年2月毕业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2005年1月获得中南林学院森林培育学博士学位。
在人才纷纷涌向繁华大都市时,李保国毕业后却哪里穷往哪里钻,哪里苦往哪里去。他扎根山区35年,“种”出了富岗苹果、绿岭核桃等享誉全国的品牌农产品,“建”起了前南峪、葫芦峪等山区综合开发治理的样板,累计带动贫困山区增收58.5亿元、10万群众摆脱贫困,为河北山区生态治理、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突出贡献。2016年4月10日,李保国因心脏病突发去世,年仅58岁。
2016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对李保国教授的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李保国同志35年如一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事迹感人至深。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要学习李保国同志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努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脱贫攻坚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面临一些严峻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脱贫攻坚任务看,截至2017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3046万人,贫困发生率仍在3%以上。2017年到2020年这三年,要实现脱贫3000多万人,平均每年1000多万人,压力不小,难度不小。这个压力和挑战主要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而且脱贫攻坚越往后,遇到的越是难啃的硬骨头。同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因病、因残致贫比例居高不下,分别超过40%和14%,缺劳力、缺技术的比例分别占到32.7%和31.1%,65岁以上老人占比超过16%,这些人群的比例越往后将会越高,是贫中之贫、艰中之艰。化解特殊贫困群体难题是打好脱贫攻坚战面临的最为突出的挑战。
从脱贫攻坚工作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急躁和厌战情绪以及消极腐败现象仍然存在,有的还很严重,影响脱贫攻坚有效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直接面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直接同人民群众打交道,暴露出来的作风和腐败问题,群众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主要表现是会议多、填表多、检查多。
管理不精细、资金使用新老问题依然存在。一些部门调查研究不深入,指导工作脱离实际,政策不落实、不到位、不精准。有的简单发钱发物、包办代替甚至强迫命令,有的用增加的扶贫资源搞缩小版大水漫灌。在资金使用管理方面,一些地方虚报冒领、贪占挪用扶贫资金等问题时有发生,主要发生在乡村两级。一些地方扶贫项目规划不科学不合理,资金闲置浪费。一些地方资金使用不公开不透明,群众不知晓、难监督。扶贫领域的“苍蝇式”腐败,尽管是单个案件,金额不大,但危害不可小视。“蚁穴虽小溃大堤,蝗虫多了吞沃野。”这些行为不仅使脱贫成效大打折扣,而且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数字脱贫、虚假脱贫问题时有发生。有的“三保障”未实现,就宣布脱贫。有的把预期收入算成当年实际收入,把还没有变成商品的产品收入巧算为现金收入,拔高收入,搞“算账式”脱贫。有的层层分解年度脱贫指标,年终脱贫销号是“矮人堆里选高个”,一些贫困户戴上贫困帽才一年就被要求摘帽了,搞“指标式”脱贫。有的把项目、资金、技术等集中倾斜到一些贫困户,等脱贫验收达标后,政策和资源又收回转移到另外的贫困户,脱贫的农户因失去扶持资源就又开始走下坡路甚至返贫,但在脱贫账上已销号,就不管了,搞“游走式”脱贫。有的短时间集中投入,贫困人口当年进、当年出,搞“突击式”脱贫。有的简单采取低保兜底,一兜了之。有的甚至在考核评估中弄虚作假,试图蒙混过关。
针对脱贫工作中存在的种种困难与问题,2017年党的十九大对打好脱贫攻坚战作出总体部署,明确未来3年攻坚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吹响“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时代号角。
随后,根据十九大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先后对脱贫攻坚战进行了具体安排,明确提出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全面打好脱贫攻坚战。主要做法包括:
在脱贫攻坚战中,始终坚持目标和标准不动摇。脱贫攻坚的目标就是要做到“两个确保”,即确保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绝对贫困;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扶贫标准是确定扶贫对象、制定帮扶措施、考核脱贫成果的重要“度量衡”。党中央反复强调,脱贫攻坚期内,扶贫标准就是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要始终坚持,不能偏离,既不能降低标准、影响质量,也不要调高标准、吊高胃口。
在脱贫攻坚战中,注重健全完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中央统筹,就是要做好顶层设计,主要是管两头,一头是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为地方创造条件,另一头是加强脱贫效果监管。省负总责,就是要做到承上启下,把党中央大政方针转化为实施方案,加强指导和督导,促进工作落地。市县抓落实,就是要因地制宜,从当地实际出发,推动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同时,改进考核评估机制,根据脱贫攻坚进展情况不断完善,让省负总责既体现在工作要求和责任上,也体现在考核上;改进第三方评估方式,缩小范围,简化程序,主要评估“两不愁三保障”实现情况;对贫困县退出的专项评估检查,交由省里组织,中央结合督查巡查进行抽查,确保退出真实性。
在脱贫攻坚战中,把功夫下在“精准”上。建档立卡重点是加强数据共享和数据分析,为宏观决策和工作指导提供支撑。深入推进精准施策,按照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要求,扎实做好精准扶贫重点工作,尤其要做好产业扶贫和易地扶贫搬迁。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实现产业增收,防止急功近利。需要搬迁的应搬尽搬,同步搬迁的逐步实施;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实施生态搬迁和有助于稳定脱贫、逐步致富的其他搬迁,继续稳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在脱贫攻坚战中,重视完善扶贫专项资金管理机制。扶贫资金量大、面广、点多、线长,监管难度大,社会各方面关注度高。增加扶贫资金投入,确保扶贫投入同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相适应;加强资金整合,理顺涉农资金管理体系,确保整合资金围绕脱贫攻坚项目精准使用,提高使用效率和效益;建立县级脱贫攻坚项目库,加强项目论证和储备,防止资金闲置和损失浪费;健全公告公示制度,省、市、县扶贫资金分配结果一律公开,乡、村两级扶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情况一律公告公示,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加大惩治力度,对扶贫领域腐败问题零容忍。
在脱贫攻坚战中,注重激发贫困群体的内生动力。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和引导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使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要改进帮扶方式,多采取以工代赈、生产奖补、劳务补助等方式,组织动员贫困群众参与帮扶项目实施,提倡多劳多得,不要包办代替和简单发钱发物。加强教育引导,通过常态化宣讲和物质奖励、精神鼓励等形式,促进群众比学赶超,提振精气神。发挥村规民约作用,推广扶贫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做法,通过多种渠道,教育和引导贫困群众改变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这也有利于减轻群众负担。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人,关键在党。打好三年脱贫攻坚战,必须从严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做到打铁必须自身硬。坚持问题导向,集中力量解决脱贫领域“四个意识”不强、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措施不精准、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工作作风不扎实、考核评估不严格等突出问题;建立长效机制,对脱贫领域的突出问题,一经举报,要追查到底。对查实的典型案件,要坚决予以曝光,严肃追究责任;对发现的问题,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制度建设,扎紧制度笼子。
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党上下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战的战略部署,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在全国范围打响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截至2019年末,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至551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6%。全国832个贫困县已摘帽780个,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贫困发生率降至2%。三年脱贫攻坚战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成就之大,前所未有,为推动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