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兽共患病频发原因及防控措施

2020-11-17王阳

河南农业·综合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毒株病原体患病

王阳

一、人兽共患病的频发原因

(一)人类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1.人类居住和生活领域扩大的影响。随着经济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类到山区、林区旅游,使野生动物与人类的空间距离缩小到能互相传播疾病。人类无节制地开发自然和向大自然索取资源,造成病原体、传播媒介和动物宿主群落分布和生态变化,把野生动物许多未知病原体从原始的自然疫源地带出来,从而导致人兽共患病。

2.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城市化、养殖业规模化、工业化,加剧了环境污染,对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和流行起着促进作用。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影响到人类对疾病的控制效果,气候变暖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提高了中间宿主的传播潜能。

3.人类行为和生活方式的不当。人兽共患病的发生和传播,常与人类自身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相关联。不良的饮食习惯常导致疾病的发生,如生食肉类、鱼类、淡水蟹及某些水生植物可导致多种寄生虫病的感染,再如嗜好食用野味者可增加感染野生动物源性病毒的机会,不良的食品加工和烹调也会增加人兽共患病感染的概率。

(二)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流动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贸易、旅游迅速发展,加上现代交通运输工具的方便快捷,使得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优良畜禽、经济动物、实验动物、伴侣和观赏动物以及动物产品的国际间移动和交往日益频繁,人口流动性增加,给疫病传播和流行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新的“生物入侵”打开了方便之门。

动物性食品的污染也使得部分患病或携带病原体的动物流入市场,导致疫情擴大蔓延。如我国经常发生肉、蛋、乳等动物性食品污染了大肠杆菌O157、沙门菌、李斯特菌等微生物及其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另外,患人兽共患病带菌动物的副产品及其排泄物,不仅污染环境和食物,还可造成人兽共患病的传播。

(三)病原体的变异,耐药菌株的出现

受环境和免疫力的影响,病原体在人和动物群中连续频繁的增殖、传递,促成基因的重组、突变、互补,形成遗传进化、变异及物种进化,使一些不致病的变为致病的,弱毒株变为强毒株,或演化形成新的病原微生物,导致一些毒株跨越种间屏障而感染人类,造成人兽共患病的发生与流行。

二、人兽共患病的防控措施

(一)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搞好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重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要重视生态环境在人兽共患病防控中的重要性,减少和避免野生动物疫病对人类的危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搞好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合理利用资源,以达到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留给野生动物及其他物种一个不受人类侵扰、原本属于他们栖息的领地和家园。

(二)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民防范意识

社会及公众对传染病的认识和了解,是预防和控制人兽共患病的基础,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改变或消除不良的生活和卫生习惯,不断提高人们的自我防病意识,加强个人防护。不吃生肉、半熟肉及生鱼、生血、生蛋等生的动物产品,畜舍与人居住地应隔开,且有一定距离;农村要建卫生厕所,人粪经发酵处理后再施肥;畜禽养殖人员、兽医人员、屠宰人员要注意自身防护;不捕食野生动

物,避免接触野生动物等。

(三)加强部门合作

人兽共患病的防控包括人医和兽医等多个部门,这需要成立一个以人医和兽医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决策机构,一方面,弥补目前公共卫生体系整合不足的现状;另一方面,彻底解决人医、兽医与其他相关部门的职能分工和工作衔接问题。

根据我国防控SARS、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经验,为应对新发和再发的人兽共患病,需要有多部门、多领域和多学科的合作,其中,最重要的是兽医公共卫生、公共卫生机构和人员之间的紧密合作。

(四)加强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检验检疫

饲养的动物以及引进和运输中的动物都应进行定期的检疫,建立健全检验检疫制度,及时发现患病或带菌动物,及时隔离和处理,严防患病或带菌动物流入市场。同时,做好动物饲养环境卫生,注意消毒处理,减少动物病的发生和流行;加强食品卫生检验,确保食品卫生安全。

(五)坚持“预防为主”,合理使用抗生素及疫苗

合理使用抗生素及疫苗,可减少因受环境和免疫压力而导致的病原体在人和动物群中的基因变异而造成人兽共患病的发生与流行。另外,由于抗生素和疫苗的大量长期使用,致使许多病原体出现了耐药菌株和变异毒株,因此,也可减少因病原微生物产生耐药性而导致抗生素和疫苗无效的问题。

猜你喜欢

毒株病原体患病
法国发现新冠新变异毒株IHU
奥密克戎毒株为何“需要关注”
感染两种新冠变异毒株比利时九旬老人病逝
血脂异常与高血压对糖尿病患病的交互作用分析
疫苗,原来是这么回事
脂肪有时可助免疫
玻璃艺术中的病毒
完形填空训练
高二生物测试题
当今孩子患病,可获哪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