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乡县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对策

2020-11-17杨艳丽

河南农业·综合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内乡县分生孢子赤霉病

杨艳丽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又称烂麦头、红麦头。所谓赤霉,也就是说霉层是红色的,是危害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内乡县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频率及严重程度不断升级,严重影响了小麦的品种和产量。2019年内乡县小麦种植面积2.8万hm2,小麦赤霉病发生面积0.2万hm2,群众自防、专业合作社防治、无人机飞防,防效率达90%。作为享受省财政专项补贴的36个小麦赤霉病防控重点县之一,内乡县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效果通过了河南省政府组织的专家验收,受到了一致好评。

一、癥状

小麦赤霉病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苗期主要出现苗枯和茎基腐,一般有种子带菌的,造成苗枯;土壤带菌的,形成茎基腐。种子带菌是麦粒发芽后,芽部变褐色,然后根冠随之腐烂,严重时导致麦秆脆弱,甚至全株死亡。抽穗期造成穗腐或秆腐,主要发生在小麦扬花期至乳熟期,最初是在颖片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纹,后扩大到整个小穗,小穗枯死,病斑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上面产生黑色小颗粒。主要发生在穗下1~2节,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后逐渐变为褐色或红褐色不规则斑。病情严重时,病部枯黄,有时不能正常抽穗或抽出枯黄穗,潮湿时,病部上面布满粉红色霉层。

二、发生规律

小麦赤霉病菌腐生能力强,可在各种菌秆中存活,如麦秸、玉米秆、稻茬、豆棵等作物残体上,以子囊壳、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中越冬。病残体上的子囊壳和分生孢子以及种子是小麦赤霉病的初侵染源,气温和湿度适宜子囊壳和分生孢子即可萌发,产生菌丝体,为害麦苗和穗部。子囊孢子借气门和风雨创博,孢子落在麦穗上产生菌丝体经颖片缝隙进入小穗内,并进入花药,浸入小穗内的菌丝以花药或花粉粒为营养不断生长繁殖,进而侵害颖片以及胚或胚乳,引起小穗凋萎。小穗被侵染后,环境适宜3~5 d即表现症状,菌丝逐渐穿透小穗轴,侵害穗轴输导组织,导致侵染点以上的病穗出现枯死。潮湿条件下,病部可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风传播,进行再次侵染。一般种子带菌是造成苗枯的主要原因,土壤带菌有利于茎基腐病和穗腐病的发生。一般早熟品种发生轻,晚熟品种发生重;田间病残体菌量大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黏重土壤偏重发生;施氮肥,密度大,田间郁闭田块发病重;稻麦轮作田发病重。小麦扬花期至乳熟期有连续3天阴雨,呈小流行;连续5天阴雨,呈中度流行;连续7天阴雨天,呈大流行趋势。

三、发病原因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小麦赤霉病菌只能在小麦扬花期、灌浆期侵染,在小麦抽穗期至灌浆期,遇到连续3天以上有一定降水量的阴雨天气,就可以造成小麦赤霉病的大流行。连续3天降雨,雨量达12 mm,十分有利于赤霉病子囊孢子的释放和侵染。空气中的大量病菌(子囊孢子)开始侵染部分小花,然后扩散到整穗。病菌的主要来源是上一年遗留下来的病麦穗、稻茬、玉米秸秆病上带的赤霉病子囊孢子。

四、防治对策

(一)农业防治

清洁田园,及时清理田中的各类秸秆,减少麦田中的病残体及越冬孢子和菌丝体。

(二)选用早熟抗病品种

利用早熟品种缩短收获时间,避开阴雨季节。选用一些颖壳紧、表皮坚的小麦品种,如内麦988或郑麦9023。

(三)种子处理

防治苗腐和苗枯的有效措施是用以下杀菌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200 g拌种子100 kg,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300 g拌种子100 kg。

(四)适期防治

小麦抽穗期,温度高,小麦边抽穗边扬花,齐穗时需要喷药;温度低,日照少,小麦先抽穗后扬花,小麦始花期再喷药;遇到连阴雨天气,喷药易早勿晚,应抢降雨间隙多次喷药防治。

(五)统防统治

在小麦扬花初期,选用氰烯菌酯、戊唑醇、丙硫菌唑、丙硫唑·戊唑醇、氰烯·戊唑醇等药剂,应用高效植保机械开展统防统治,做到见花打药,主动预防。一般病害发生区防治1次;严重病害发生区,坚持二次防治不动摇,控制病害大面积暴发流行。2019年,内乡县采用无人机进行飞防作业,植保无人机防治病虫害具有精准作业、高效环保、智能化、操作简单、不伤害农作物等特点,对飞防作业高度、飞行速度、用药量等要严格监督,飞行高度控制在距麦穗顶部1.5 m左右,每667 m2用药量50 mL,每667 m2药液量不低于1.2 L,试验证明防效良好。

猜你喜欢

内乡县分生孢子赤霉病
内乡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9年绍虞稻区小麦赤霉病重发原因及防控对策
论小麦赤霉病发生危害形势及防控对策
成功克隆小麦抗赤霉病关键基因
南阳市电教馆领导调研内乡县教育信息化工作
玉米小斑病抗病鉴定接种培养基的产孢技术
暗色丝孢菌中国一新记录属
白僵菌Bb38菌株小米培养基与SDAY培养基培养耐热性状差异研究
内乡县浅山丘陵区核桃密植早期丰产栽培技术
村级贫困人口多维测算及其贫困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