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题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2020-11-17张文莉
张文莉
摘要:数学是一门具有较强计算性的学科。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因此在对问题进行解答和计算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教师引导学生科学建立与使用错题本,能够有效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了错题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建立与使用策略,帮助学生从多方面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进而避免相同题型的错误再次出现,有效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和能力。
关键词:错题本 小学数学教学 小组探究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错误即表明他们知识体系的建立与使用过程出现了错误。教师引导学生将不同题型进行总结与整理,建立错题本,并合理有效地运用错题资源,是帮助学生查缺补漏的过程,能够提高学生对不同题型的分析能力与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他们对自身错误查找和改正的习惯,同时能够实现对知识点的复习与巩固。在此基础上,教师有针对性地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给予有效指导,能提升数学教学的效果。
一、整理题型,建立错题本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习惯性地要求学生将每次考试试卷中的错题进行整理,形成错题本。在考试中,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出现错题往往是由于粗心大意,而成绩较差的学生本身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存在困难,导致他们对试卷中的大量习题难以解决,直接造成错误问题。这种错题本建立的方式难以使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得到能力的锻炼和提升,同时也会造成学习成绩较差学生的心理压力,错题越积越多,最终导致他们产成学习障碍。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随时将错题进行记录和整理,并根据不同题型进行分类。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简单运算”“混合运算”“分数计算”“小数计算”“图形相关问题”等几大模块,将错题进行分类整理。依据题型进行分类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身针对不同的题型和问题在解决方式上的漏洞和缺陷,从而针对不同题型产生的问题进行查漏补缺。其中,简便运算的错题类型中,需要包含100以内加减法和乘除法的简单运算以及多位数的加减乘除简单运算,如“86-54”“32×16”“123÷3”等简便算式。混合运算的错题类型中,需要包含100以内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类型的习题以及多位数的混合运算习题,如“23+56-43”“234×12+35”“89-69÷3”等。分数计算和小数计算的错题类型中,需要包含分数的和运算习题以及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习题。而图形相关的问题中,需要包含各种图形的面积、体积以及位置变化的习题,如“已知长方形各边长的长度,求出该长方形的面积”等习题类型。每个习题类型中都具有不同题型的基本特点,学生可以根据日常学习中出现错误的问题类型将其划分到具体的错题题型中,便于日常的复习和巩固,并总结不同题型的有效解题技巧。此外,除了按照题型进行错题划分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教材的单元和出现错误的原因进行错题分类,例如:针对错题原因进行划分,可以按照粗心大意、解题思路、概念混淆和理解错误等方面整理错误题型。这一方式,有利于学生养成对错误分析和总结的习惯,进而在今后的学习中减少错误问题,提升学习效率和质量。
二、针对错误问题,分类分析
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以及思维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导致他们在解答习题过程中经常出现错误。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心态对待错误,不能因为错误的出现而全盘否定自己的智力和能力,应以积极、客观的态度去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避免错误再次发生,进而有效提高学习质量。教师需要以错题作为切入点,帮助学生分析错误是由公式运用错误、没有正确掌握运算规律以及学生自己的粗心大意导致数字看错等方面造成的,进而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对知识点进行深度的理解与分析,自主进行错题的修改并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例如:学生在学习小数的计算过程中,出现错题的频率较高,如在解答“4.3×2.6”一题中,大多数学生会将结果计算为111.8,出现这一错误结果的原因是学生没有正确理解小数点的进位原则。因此,教师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在习题解答后进行反复检查,确认无误后,由教师再次对小数点的进位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之后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计算结果是错误的,指出错误的原因并进行改正。再比如:在解答“89+63÷3”一题时,由于没有正确理解和掌握混合运算的规律,学生通常将习题的结果计算为50.6。教师在发现学生出现错误时,要求学生将混合运算的规律进行复习,并根据运算规律检查计算结果,引导学生理解在加减乘除混合运算过程中,需要先运算乘法和除法,再运算加法和减法,同时将计算结果修改为110。在此过程中,教师并没有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之处,而是通过对知识点的讲解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帮助学生自主发现错误并进行改正。这种正向引导的方式,有效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解题习惯,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开展探究活动,总结分析
教师需要做好对学生错题本的管理工作,定期检查学生错题本中题目的整理以及对错题的修改情况,保证学生错题本的质量,充分发挥错题本的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培养和锻炼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在每个学生都要有错题本的基础上,教师还需要以班级为单位建立错题本。班级错题本与个人错题本的区别在于,班级错题本主要针对同一问题中学生出现错误的不同类型。教师定期将学生出现错误频率较高的习题整理进班级错题本中,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探究活动,针对同一习题出现错误的类型进行分析,并思考不同的解答方式,帮助学生总结每个题型容易出现错误问题的方面,进而在今后针对同一题型进行解答的过程中,避免错误问题的产生。例如:在学习《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一课时,学生往往对不同图形发生平移、旋转后的状态难以理解。教师在给出不同角度的两个相同图形,要求学生判断一个图形经过平移几个单位或旋转多少度得出另一个图形时,学生容易产生思维的混乱,进而产生错误。因此,教师需要总结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并将这一问题整理到班级错题本中,引导不同小组进行讨论,最终得出正确结果,同时也形成了针对此类题型良好的解题思路。此外,教师要将班级错题本挂在教室的学习角中,便于学生时常进行翻阅和反馈。
四、举一反三,因人分析
为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教师需要充分利用错误资源,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地对知识点进行巩固与复习,在对错题的解题思路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得处于每个能力阶段的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锻炼。例如:在学习《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課,解答“547+13”一题时,大多数学生会忘记进位,将结果错算为550。针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其将改正后的习题和相关知识点抄录在错题本中,在不断积累和汇总错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提高对不同题型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能力。针对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需要引导其自主发现错误问题,并进行改正,之后提出与该题题型相似的习题让学生解答,如“286+54”“89+61”等,起到“趁热打铁”的作用,帮助学生将重点知识点进行理解和分析,并找到错误发生的原因,进而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避免错误再次发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此外,教师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客观公正地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并通过表情、语言等激励学生,帮助他们形成勇于克服困难和敢于面对自己错误的勇气,进而有效提高错题解决的效率和质量,提升数学教学的效果。
错题本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总结不同题型,在练习过程中及时将错题进行记录与整理,帮助学生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和解题思路,并针对错题中的重点知识点进行反复的复习和巩固,进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和水平,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玉敏,马中强.“错题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究[J].学周刊,2020(01):41.
[2]戴慧珍.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错题本的运用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