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地奈德与孟鲁司特钠联合用药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的疗效观察
2020-11-17熊慧群
熊慧群
摘要:目的:探究布地奈德与孟鲁司特钠联合用药方案应用于小儿慢性咳嗽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黄冈市妇幼保健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62例慢性咳嗽患儿,将本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包括对照组(单用布地奈德)与观察组(布地奈德联合孟鲁司特钠),分别为31例。研究两组治疗后的有效率情况、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更高;两组不良反应对比不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小儿慢性咳嗽病因治疗而言,布地奈德单用与联合孟鲁司特钠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性,联合用药具有更高的有效率,且不会提高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布地奈德;孟鲁司特钠;小儿慢性咳嗽;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0)07-094-01
作为临床呼吸科极为常见的病症,小儿慢性咳嗽症状的发病主要是因为多元化因素所引发,疾病本身较为复杂,临床极为容易出现误诊的情况。慢性咳嗽患儿主要表现为长期咳嗽症状,再加上疾病本身反复发作,对患儿各个方面造成的负面影响极大。现阶段,临床治疗慢性咳嗽转而主要包含病因治疗、对症治疗这两个方面,对症治疗主要涉及抗感染方案、止咳方案、吸氧方案等等,病因治疗临床主要是选择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方案,但单纯应用布地奈德的整体效果不够理想,联合用药逐渐成为临床研究的焦点内容[1]。根据上述研究,本研究在传统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辅以孟鲁司特钠进行治疗,有效改善了患儿临床症状,现针对具体治疗方案、疗效进行如下阐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黄冈市妇幼保健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62例慢性咳嗽患儿,将本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包括对照组(单用布地奈德)与观察组(布地奈德联合孟鲁司特钠),分别为31例。对照组当中,男性患儿18例,女性患儿13例;年龄4~11岁(7.3±2.1)歲。观察组当中,男性患儿17例,女性患儿14例;年龄4~12岁(7.5±2.2)岁。
1.2治疗方法
对于观察组患者,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即抗感染方案、止咳方案、吸氧方案等,同时给予病因治疗方案,根据患者年龄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对于2~7岁年龄段的患儿,给予布地奈德0.1mg/次的剂量进行雾化吸入,3次/日;7岁以上的患儿,则将布地奈德剂量提升为0.2mg/次,3次/日。2~5岁的患儿,给予孟鲁司特钠4mg/次的剂量口服治疗,1次/日;6岁以上的患儿,则将孟鲁司特钠剂量提升为5mg/日,1次/日。对于对照组,单纯使用布地奈德进行治疗,用药方式、剂量与观察组完全相同。针对两组患儿,疗程为4周。
1.3疗效评价标准
此次研究数据涉及总有效率、不良反应。总有效率根据文献[2]中标准,具体指标包含以下几点内容:①显效:各项慢性咳嗽临床症状均完全消失,4个月内没有出现复发现象;②有效:各项慢性咳嗽临床症状显著缓解,1个月内没有出现复发现象;③未能达到上述标准要求。
1.4统计学方法
软件选择SPSS22.0,临床疗效、不良反应选择%表示,x?检验。
2结果
2.1总有效率对比
相较于对照组来说,观察组治疗总有效更高,(P<0.05),见表1。
2.2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13%(5/31),头痛1例,腹泻2例,恶心呕吐2例;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35%(6/31),恶心呕吐2例,腹泻1例,喘鸣3例。差异对比不具有显著性差异(x?=0.111,P>0.05)。
3讨论
作为临床治疗慢性咳嗽的常用药品,布地奈德能够充分发挥局部抗炎的作用,且副作用相对较小,在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方面的应用较为广泛,其能够在气道炎症患者的支气管位置进行全面的沉积,以此来保持长时间的血药浓度,从而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而通过雾化吸入,能够进一步巩固临床治疗效果。拮抗能力突出是孟鲁司特钠的主要优势,其不仅能够促使半酰胺酸白三烯受体失去活性,同时可以有效抑制炎症因子、细胞因子进行炎症介质的释放,最终实现舒张平滑肌的作用,患儿气道高反应性得以全面改善[3]。通过布地奈德与孟鲁司特钠的联合用药,能够将两种药物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进一步巩固临床治疗效果。
本组研究数据中,联合用药方案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用布地奈德,同时两种治疗方案在不良反应对比方面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充分肯定了联合用药方案能够有效提高小儿慢性咳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洪鑫.布地奈德与乙酰半胱氨酸雾化吸入疗法在小儿慢性咳嗽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36):118-119.
[2]葛玥铭,李为,赵毅,宋高飞.健脾宣肺法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世界中医药,2017,12(08):1786-1788+1792.
[3]邵慧颖,程波,赵俊杰.孟鲁司特钠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对小儿慢性咳嗽患者IgE、ECP、EOS水平的影响[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6,28(03):320-32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