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习惯 重在养成
2020-11-17解淑娟
解淑娟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也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但是形成良好班风校风的基础,也是决定他个人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在平时的工作中重视养成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学生以后甚至将来的学习、工作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抓住时间、空间、细节等基本要素,强化养成教育的长度、广度和深度,切切实实地把养成教育落实到实处。从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以时间为纵轴,拉伸养成教育的长度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存在美的东西其本性都是在娇弱的时候容易屈服,容易形成,但是长硬以后就不容易改变了。”小学尤其是低年级阶段是人生的起始阶段,是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少年儿童个体处在一种最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状态,正是人的潜能开发和社会性行为发展的最好阶段。少年儿童自我意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可接受性强。如果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先入为主地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文明礼仪及行为规范教育,势必会在孩子的心目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因此,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突出一个“早”字,要从入学的第一天就开始铺展实施,充分利用新生入学典礼、国旗下讲话、班队会课、晨读、午读等机会,以时间为纵轴,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将养成教育纵向贯穿在整个小学阶段。通过系统规范的文明礼仪及良好行为习惯教育,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样的行為应该发扬光大,什么样的行为应该坚决杜绝。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逐步养成尊敬师长、礼貌待人的优秀品质,提高分清是非、美丑、善恶、真假的能力。养成讲秩序、讲公德、有理智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为学生进一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和人格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以空间为横轴,拓展养成教育的广度
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学生成长及习惯的养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营造良好的文明礼仪氛围,创设文明礼仪的硬件环境,是促进礼仪规范养成的一个重要外部条件。生动形象的空间标识及健康浓郁的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强大吸引力、影响力和感染力,对养成教育起着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因此,要将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与养成教育紧密结合,同时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主题活动,在广大教师中间形成人人“抓养成、促养成”的浓厚氛围,让师生在参与中接受教育,在践行中提高素质。譬如,为了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力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在教学楼内可以设立悬挂名人名言及各种提示标牌,建立宣传橱窗、学习园地、黑板报栏等多种宣传载体,在流动大屏幕上播放文明礼仪教育格言及视频,在校园内醒目标示 “文明用语,文明你我”;“扔掉的是垃圾,捡起的是品质”;楼梯口标示“上下楼梯不拥挤,安全他人和自己”;草坪旁标示“小草是生命,踩踏也会疼”; 水管旁标有“滴滴水珠,颗颗宝贵。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等各类活泼有趣的提示语,创设一种让墙壁说话,让草木育人的生动情景,形成一种健康特色的人文生态景观,让学生时时受到提醒,处处受到教育,使学生在良好文化氛围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美好的熏陶。
三、 从细微处入手,挖掘养成教育的深度
行为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了这样一句话:“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类似的中外名言还有很多,总结其义皆是要告诫人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应该从小抓,抓小事。小学生由于其自控能力差,兴趣、情绪变化大,因此行为具有随意性和情境性,一些思想道德意识不能一下子化为持久的责任行为,必须依靠外在的教育、引导。我们应该按照“小、细、实”的要求,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常规养成教育。要求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持之以恒,永不松懈。长此以往,必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比如教育学生尊敬父母、尊敬长辈、与同学团结友爱,坐公交车上下车自觉排队,主动为老弱病残等人让座,不管在校内还是校外见到垃圾随手捡起,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借人东西及时送还,在校园内轻声慢步,不喧哗不追打,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等等。本着先从强制养成习惯入手,最后内化为素质的总体意识,去督促学生的思想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规范,促进学生自觉性、独立性、自制力等良好个性品质形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
四、 制订细则规范,完善养成教育的依据
要想把养成教育落到实处,就得结合自己学校及班级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针对学生纪律、路队、两操、卫生、家长接送等重要环节,制订规范和细则。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学生文明礼仪及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方法等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只有给学生定出方圆,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规矩。当然,在制定规范和对细则进行量化分解,尽可能的使细则更加具体化、人格化和形象化,使学生做有标准,学有样子,有章可循。同时,要本着可操作性强,好落实的原则,否则就成为空架子。
五、 多面配合,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模式
家校联系,不可或缺。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教育的一个得力支点,家庭环境的优化对培养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与家庭教育密切结合,双管齐下、齐抓共管。其次,要重视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整个社会大环境风气良好,行为习惯文明,品格高尚,那么小学生的养成教育情况就会好很多。因此,作为学校我们要对学生提出一个目标要求,比如“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 然后通过创办家长学校、举办专题讲座、召开家长会、家委会、写家长寄语等形式,密切家校联系。提高家长对养成教育的认识程度和主动参与的热情,强化家长对养成教育的兴趣和责任感,鼓励家长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另外灵活采用电话、微信、班级博客、QQ群、手机短信、约谈见面、“心桥”家教共赏本、家校联系卡等多种方式,及时掌握家庭教育情况,反馈学生在校表现,使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学校和在家里一个样,实现养成教育家校社会一体化,使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形成合力,提高成效。
“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纵观历史,大凡获得成功的人,都是能将良好行为长期坚持,养成习惯的人。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及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当代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面对未来挑战作出的必然选择。文明礼仪与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需要不断强化的过程,要抓住小学阶段这一关键时期,从点滴做起,实现家校社会的教育联合,加强对学生礼仪常识及行为习惯的指导和训练,通过长期、反复、不断地强化,加深烙印,使其习惯成自然,使每一位学生都拥有一把开启人生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好习惯,最终达到我们推行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