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心理健康实现本我、自我和超我
2020-11-17董凤
董凤
由于家庭、社会的溺爱,二胎放开等,造成学生心理问题日渐增多,其中存在心理异常甚至心理疾病的学生已占了不小比例。
如果我们用心观察,会发现我们的周围有许多这样的学生,他们有的性格懦弱、孤僻,缺乏进取心,意志薄弱,没有自制力,胆小怕事,沉默寡言,做事没有信心,怀疑同学看不起他,别人在一起说笑,他怀疑在讥讽他,议论他。
有的学生专门找别人的缺点、挑别人的毛病,讥笑别人,从不思考自己的短处;还有的学生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他事漠不关心或蛮不讲理,从不考虑他人,平时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反而遇事迁怒于别人,归咎于社会,产生一种反社会性的人格,颇具攻击性,一旦受到外界的激发,便会爆发出来,简直不可理喻。
有些学生过于追求分数、名次,以至于心理失去平衡,表现考前焦虑不安、苦恼失眠,甚至在考场上因过分紧张而晕场等;还有些学生对于任何人、任何事都大大咧咧,满不在乎。又有的学生则凡事斤斤计较,生性多疑,过于敏感。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任他们这样发展下去,那么,他们的未来将会是什么样子?
从小抓起,从启蒙教育阶段抓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世界卫生组织把人的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说,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乃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志。这也表明只讲生理卫生是不够的,学生还必须注意心理“卫生”。
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学校教育更加突出重要。我认为应把握好以下几点,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及时表扬,延迟批评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不应该使孩子们的注意力长久地集中在一些过失上,对此,尽可能委婉地提醒一下就够了。最重要的是要在学生身上激发出对自身力量和自身荣誉的信念。”教过低年级的老师都知道:孩子小,事儿多,一上课就“告状”。当老师的又不能不公平处理,这样耽误的时间太多,而且学生因为受了批评,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自己的过失上,情绪受影响,低落的情绪使智力活动水平明显下降,课堂吸收效率变低。针对这一情况,我的处理办法是:
1、 要求学生下课“告状”,课上带着好的情绪听课。这样,课前的小矛盾、小问题没有谁会记到40分钟以后,“告状”的几率就低了,课堂的利用率提高了。
2、 延迟批评,既培养学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又给予其改正和反思的机会。我把批评留在每一天快要放学的时候,这时学生往往已经在负疚的情绪中反思了自己的行为,老师只要加以指导,就能很好的解决问题。
说到表扬,那就要及时、准确,把优点放大。例如,学生值日时,当我看到一个表现特别好的例子,就会当众说:“某某同学真能干。”还摸摸头、拍拍背,用肢体语言鼓励。对成绩考的好或者进步大的孩子,除了表扬外,下发表扬信,拍照,上传到家长群,学期末根据表扬信的多少兑换不同的小礼物,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二、 关心孩子
爱是无声的语言,是教师与学生沟通思想和感情最有效的手段。必须关心、了解每一位学生,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尤其是后进生。
本学期我们班接收了一个孩子,从高年级留级到我们班,为了不让孩子因留级感到自卑,第一次见面,我就对孩子说:“你的情况我都了解了,你是留级生,我会为你保密,希望你也要保密,同时答应老师认真学习,好吗?”孩子用力地点了点头。一种喜悦涌上我的心头,看来这孩子还行,可以改造。
经过短暂的适应以后,孩子就表现出了他的本来面目,上课迟到;不遵守纪律,乱说话;踢同学的凳子,影响别人听课。下课铃没响完,人已不见了踪影;乱打乱闹,经常被大队委的同学抓住,给班级减分,考试成绩差,任课老师给我反映他的问题,调了几次座位,几个学生家长反映他的问题,都不想让孩子和他同桌。
批评教育,管三分钟,下次还犯;找家长,效果也不明显。那时候我感觉我的思想快崩溃了。我是怎么接受他的呢?自讨苦吃,就算他成绩差,遵守纪律也行啊。当向领导抱怨时,武校长的一番话彻底改变了我,“既然选择了你,说明了家长和領导对你的信任,说明你有这个能力带好这个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进行引导,慢慢来吧,有困难再和我说”。
孩子的转变小,说明了我的工作还不到位,没有抓住孩子的闪光点进行引导,换一个角度来说,孩子在我和他第一次谈话时用力地点头,说明了他也有想学好、表现好的愿望;只不过自制力差。孩子没几天就和同学打成一片,说明脑筋灵活,沟通能力强,何不让他去帮老师收发作业,帮老师领东西呢;上课说话,何不让他当小组长试试,这样在管理别人的同时也能管好自己,成绩差,说明他的提升空间大。
于是,在调位换组长时,我向同学们宣布由他担任数学组长和学习小组长,面对孩子们惊讶的眼神,我解释道:“虽然他经常捣乱,不遵守纪律,但他的优点也很多,我们给他两周的时间,看他的表现,如果表现不好,就换人,好吗?”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好。”听到同学们赞许的声音,我看到他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从那以后,我感觉这个孩子好像明显变了个人,上课不再迟到了,遵守纪律了,下课打闹次数明显少了,下课还能主动劝说同学不打闹。两周后,借机我又安排他当安全值日班长劝导员。孩子的表现越来越好,成绩也有很大进步。
教学注重学生智能的发展,如果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学生智能发展不但受到影响,其身心健康也会受到损害。学校教育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及日常管理中去,这就对教师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自己要能够面对现实、积极乐观,对前途有信心;具有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认知能力。有独创性,能运用有效合理的方式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活动能力;有健全的人格。教师的心理常态应是不卑不亢,不愠不哀,宽严适度,既有激情,又很理智。
教师无论处于何种状态下,都必须表现出心理状态的稳定性。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大大超过学生,要做“宰相”,豁达大度,心胸宽广,气量宏大,能容人之过,甘当人梯,喜欢学生超过自己。举止大方,态度端庄,不论何时都不忘记为人师表,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教师要对每位学生的态度保持均衡,不能凭自己的好恶感,偏袒、庇护和鄙视、冷淡学生。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的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和每个学生的心理距离应是一致的、等距的。
教师自己也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注意自我心理的完善。如果学生眼中看到的是一名能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能正确对待挫折、乐观向上、尊重自己的事业、尊重他人、言行一致的教师,那么可以想象他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会怎样。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模仿性很强,这样的教师一定会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巨大的、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