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币的另一面
2020-11-17苑颜如
苑颜如
诗和远方总是让人憧憬,而现实生活却难免重复,就像硬币,两面各有不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或许只有经历过“苟且”的生活,方能体会诗和远方的价值。然而网络社会信息碎片化的猛烈冲击会让心智未成熟、三观尚且“摇摇欲坠”的青年们无比渴望诗和远方,远离生活的苟且,导致一次又一次可悲可叹的案例产生。美极一时的可可西里同时也是生命的禁地,本该有美好前途的四川女大学生、精气神十足热爱冒险的河南95后小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追求诗与远方中凄凉逝世让人痛心疾首。
时代的更迭,网络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极速提高使得向往诗和远方的文艺青年们成为了青少年们的精神标杆。
写诗、摄影、弹吉他、听各种文艺音乐,到各个地方去“流浪”。 把头发染成葡萄一样的紫红色,戴上所有朋克风的铆钉饰品,带上假把式的磁铁耳钉,穿着破破烂烂的牛仔裤,去参加各式各样的青年活动,去听各种小众的地下音乐会,去犄角旮旯的博物馆看展览,日出的时候还会禁不住热泪盈眶。活在过去,排斥现代,涉猎广泛却又一无所专。每个人嘴边都挂着一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骑着单车,拿着单反相机拍照的青年男女;为了一张免费机票,就要在4小时后逃离北上广的冲动人士。文艺青年们的内心孤傲又清高,觉得应该“诗意的栖居”,排斥功利和努力,但大多数人的人生或许都是一无所获。
长久以来,文艺青年们从身体健康、感情状况、职业前景、人际关系到个人幸福感,最后都不尽人意。即便有的时候用一些很鸡汤的理由安慰自己,比如“要活得洒脱,就要放弃一些东西”“你跟那些人追求的東西不一样,他们追求的是很世俗的东西,充满诗和远方的人生却要高尚许多”。
但关于“诗和远方”的追寻,他们总是在寻找一种意义。虽然无数的文艺作品都在讴歌某种意义,但找了好多年,也没能真实的找到什么。
很长时间,当人生没有任何改变,思想也便不再被“诗和远方”充斥,变为了思考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年轻时到底该追求什么?诗和远方是正确的方向吗?
但当有所顿悟的那一刻,并不是来自于青藏高原的心灵洗涤,也不是印度河畔的灵魂顿悟,更不是丽江古城里的神秘邂逅,而是文艺青年们最说不出口的生活拮据。
“文艺青年”开始回想和反思自己的人生:以前总觉得自己是“诗和远方”世界里最纯粹的吟游诗人,会极度鄙视那些整天闷头读书与努力的人。当生活拮据时,居然就动摇了,那说明自己当初的理想也没有那么坚定和纯粹,只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能力,只能诉诸“诗和远方”。
更进一步的,也许诗和远方,只是无能为力的人生的一块遮羞布,一个让人暂时逃避残酷人生的龟壳,一群虚妄人的虚妄狂欢。
这不免让人想起高晓松老师,他大概是“诗和远方”式人生的代表。从《白衣飘飘的年代》到《晓松奇谈》,他一直塑造着志在远方的清高形象,但他在每个人生节点上做出的实际选择,却又无比现实。即便是功成名就的现在,本也可以拂袖归去,归于山林,高晓松也依然选择在滚滚红尘里面打拼。
“诗和远方”所代表的理想方向和所谓的现实道路,其实并不是一个分岔口延伸出去的两条不同道路。人生的道路有且只有一条,那就是现实道路。所谓的诗和远方,只是你行走在现实道路上可以欣赏,却无法永久触达的风景。
当人慢慢想通,年轻的时候还是要拼命努力、拼命读书、拼命生活。去学习、去成长、去折腾、去战斗,不再去信仰那些虚无缥缈的远景,脑子里的知识,心里的坚定,脚下的路,比其他东西都来得真实。
对于拥有充沛精力和无限可能的年轻人来说,老想着去追求诗和远方,可能到最后什么都追求不到;如果老想着用功读书、努力工作,多半到最后什么都有了,包括 “诗和远方”。
这并不是一元价值观的功利主义,实在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机会又异常残酷的时代,我们大多数人,生下来,就注定要去读书,去战斗,去打赢人生的每个战役,去实现每个阶段的每个目标。这就是我们应该要去做的事情,而不应该是去追求一些虚无缥缈的人生意义,去躲在文艺青年的面具后面逃避现实,去把一些虚妄的爱好当成炫耀的资本。
和所有乌托邦式的设想一样,关于“诗和远方”的所有向往,最终都因错误理解变了味。它让很多缺乏判断力的年轻人,把想象中的艺术和真实的生活混淆了。
连假都不需要提前请,就要4小时之后逃离北上广;平时不读书,却要把书扔到地铁上让别人读;没钱没时间也要辞职去穷游;最让人值得反思的是,媒体们热炒,看客们热捧,大家潜意识都是向往和赞同这种行为的。
它像一剂舒服却无用的迷幻药,注射下去的时候会暂时缓解你的焦虑感,但长期来讲,祸患无穷。软化年轻人的战斗意志,稀释年轻人的奋斗热情,模糊年轻人的关注焦点。诗和远方,又何尝不是这个时代误导年轻人的最大毒瘤。
太多喜欢追求所谓“诗和远方”的意义的文艺青年们,整天活在一种优越感中,到头来一事无成,虚度了青春却也一无所获。自由和远方不是全部,责任和担当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生活才会对你负责。
生活真的不在别处,就在你此时此刻脚下的土地,你手里正在做的事情,你历经的每一分每一秒,去学习、去工作、去奋斗,去为了你每一个真实的目标付出全部。
而随着“诗和远方”现象的逐渐幼龄化、低龄化,作为青年三观养成的中坚力量,教师们有着毋庸置疑的责任,不论是温馨的谈话,还是严厉的指责,都将成为无数青年前行路上的指明灯。
蒙阴县桃墟镇中心学校段现玲老师巧妙地用善良温暖了班级里的“小游戏迷”:“我们班有这样一个孩子,刚开始上网课时比较认真,后来因为自制力比较差又加上父母每天干农活,无法监管他,他开始借上网课的名义玩游戏、买装备,等父母发现时,他已经花费了父母上千元的血汗钱,成绩更是一落千丈。疫情转好,回到学校上课后,他依然沉迷游戏,上课无精打采,情绪低沉,想尽办法从父母手中弄出手机玩游戏,与父母吵架,撒谎……看到这样的他,我心急如焚,我一定要拯救这个孩子,于是我积极与孩子的家长进行沟通,让他们尽量抽时间陪孩子,多与孩子沟通,周末时间让孩子也加入干农活的行列,让他在体会父母辛苦的同时感受劳动的快乐,戒掉网瘾;在学校我也多次找他谈心,借助实例帮助他了解网络的利与弊,鼓励他做出改变,在班级里我专门给他安排了图书管理员的职务,引导他从‘游戏迷变成了一个‘小书迷。”
“通过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学期末,他的成绩进步了很多,而且真的是从心底里不再愿意玩网络游戏,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小书虫,看到这样的他,我从心底里感到高兴。”
“线上学习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一些无人监管的孩子提供了接触网络游戏的机会,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做到用爱心和耐心去帮助孩子,让他们重新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
自从二胎政策的放开,不少父母掌心里的小公主、小王子们在面对家里出现的小生命时,倔强的外表下或许是慌乱又迷茫的内心。当宠爱被“分配”,他们的心里或许也会有一丝丝的小委屈,而当这些情绪被带到校园生活中,影响到孩子的学习生活时,作为教师,又该怎样柔软孩子们的内心呢?聊城市茌平区冯官屯镇中心小学冯云鹤老师这样化解了孩子内心的小委屈:“以前,我一直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阶段并不重要。但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越来越感受到孩子的内心似乎比成人更敏感、脆弱。小学生社会阅历浅,三观尚未完全成型,正处于一种尝试独立,或者说叛逆的阶段,且抗压能力较差,可能一次考试退步、一次同学之间的矛盾、家庭变故都可能成为他们心理改变的导火索。”
“在我身边就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我们班有一个男孩子,平时开朗活泼,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可近期上课时却经常走神,成绩也急剧下滑,这令我非常不解。于是我联系了孩子的家长,通过沟通,我了解到孩子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主要是因为最近妈妈又给他生了一个弟弟,这段时间对他的关心少了些,让他感到很伤心。”
“了解到情况,我利用课间时间把他叫到办公室,用手机播放了一个动画影片‘雨鞋,这个影片讲的是一个小姑娘在父母有了二胎后发生的故事,影片最后小姑娘不仅感受到父母的爱没有消失,还发现了另外一种感情‘手足之情。看完以后孩子的眼圈紅了,我轻轻的拍着他的肩膀安慰他说,每个孩子都是从小慢慢长大的,在你小的时候,爸爸妈妈也是这么呵护你的。父母对每一个孩子都是平等的,现在对弟弟付出的爱曾经也对你付出过。而且对于你来说,‘手足之情是除了父母之外最不求回报,能够陪伴你最久的一段感情。记住,父母是永远爱你的。”
“劝解完孩子以后,我深信只有孩子改变是不够的,我及时与孩子的父母取得联系,让他们在生活中尽可能的多给他一些关爱。后来,这个孩子又变得开朗起来,学习成绩也随之上升。”
“通过这件事,我感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发现问题多沟通,多交流。同时鼓励孩子们走出教室,迈出房门,去感受自然、体验社会,让他们更加自然、阳光的成长!”
硬币的另一面,也可以是一朵美丽的花。
本期参与话题讨论嘉宾:
蒙阴县桃墟镇中心学校段现玲
聊城市茌平区冯官屯镇中心小学冯云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