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以养正,择善而行”
2020-11-17李艳峰候玉梅
李艳峰 候玉梅
《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教育是实现这一根本任务的途径。《纲要》进一步要求科学把握德育规律,实现纵向衔接;科学把握德育内容,实现横向贯通;科学把握德育空间的全域性,实现校内外融合;科学把握德育实施途径,实现四位一体。这就要求我们全面构建组织实施机制、文化育人机制、学科育人机制、实践育人机制、家校合作育人机制、考核评价机制,保障德育教育一体化顺利实施。
为保障德育教育一体化顺利实施,平原县腰站镇王庄小学推进了以下措施。
一、 观念转变,思想引领
很长时间以来,学校都片面注重成绩,强调应试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思想教育,背离了教育的根本;老师也把知识教学视为工作全部,片面认为思想教育只是班主任、道德与法治老师的事,没有做到学科育人,实践育人。基于此,学校成立了德育教育一体化领导小组,全面构建组织实施机制,把环境文化育人、学科课程育人、社区实践育人、家校合作育人等方面责任到人,做到分工明确,强化考核,以保障德育教育一体化顺利实施。同时还把学习实施《纲要》纳入我校教师校本培训计划,帮助教师进一步明确教书育人的职责,自觉将“传道”与“授业解惑”统一起来。以扎实的行动让德育回归学校教育中心,在育人实践中生根开花,探索出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一体化的德育新模式。
二、 课程突破,全科育人
要真正实现德育教育一体化,必须学科育人,全科育人,不能只依靠少数学科或者几堂课,必须在每一科课程中都要落实德育目标。把课程中的德育作为推进德育一体化的关键,实现学校、教师课程理念和课程体系的再造。发挥课堂主渠道的德育功能,利用知识滋润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成为知识丰富、身心健全和生命灵动的书香人。
(一)精心备课,挖掘德育点。学校以课堂为核心,组织学科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深入挖掘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科学、传统文化和音体美等学科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在教案上明确本课的德育目标,在课堂教学时渗透德育内容。各学段教师梳理每个单元或每一课的德育点,确定其所属的美育内容。如我们结合学科内容及特点,充分挖掘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中蕴含的美育因素,发挥其特有的育德功能,如:数学美包含符号美、和谐美、规律美等6大类,让学生体会美不仅存在于美术、音乐学科,也蕴含在数学里,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美将无处不在;语文学科中,写字美、诵读美以及课文中体现的人文、道德、祖国河山美等,以此培养学生美的心灵、美的行为、美的品质。
(二)延伸教材,配套活动。以语文学科为例,二年级下册《葡萄沟》及《泼水节》这两节课德育范畴隶属“家国情怀”,活动建议确定为“这类课文大都蕴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忧国忧民情怀,语言富有感染力”。我们通过开展个性化实施对本节课的德育点进行梳理:1.举办“祖国美”图片展。每名学生搜集祖国美好风光的图片,配上简短的文字介绍,以班级为单位举行图片展。2.举办“魅力葡萄沟”手抄报展、绘画展。以绘画或制作手抄报的形式,宣传新疆维吾尔族的民俗风情和特产。3.举办以“周总理的故事”为主题的讲故事比赛活动,学习周总理志向高远、勤俭朴素、平易近人、诚实守信、机智爱国等品质。再比如体育课上,低年级学生热火朝天地做“两人三脚”等趣味游戏,三年级学生进行拔河、接力比赛。这种团队合作活动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体验合作的快乐,从而把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安排得井然有序。
(三)课堂发挥,即时教育。课堂是我们教师对学生教育的主战场,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需要对课文内容进行引申,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大家的讨论,把课文内容归纳出来,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可以很容易掌握应有的德育道理。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这样既明理,又导行,才能使学生既知道为什么去做,还知道怎样去做。还有的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可以满足学生交流的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
(四)发挥教育科研的指导和引导作用。学校李艳峰老师于2018年4月申报了德州市“十三五“规划课题——《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一体化的实践探究》,并于同年6月份立项,现已研究了两年,即将结题,学校老师都积极参与,在实践中形成理论,又用理论研究指导教学实践。
三、 搭建载体,活动渗透
(一)经典育德,构建序列化活動。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围绕“传统美德、传统节日、国学经典、传统艺术、民风民俗”5个内容开展主题化、序列化、生活化实践体验活动,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学生诵读、赏析中华优秀经典作品的读物,培养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
(二)实践育德,活动渗透。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队会、感恩教育、主题演讲和环保小卫士、啄木鸟汉字纠错等活动,捕捉问题,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教育资源,开展一节一主题教育活动,升华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知识。
(三)通过少先队组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少先队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道德情境,提供一些具体的范例,有助于帮助队员理解道德要求。可以开展捡纸屑等一些有意义又切实可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慢慢把德育内化为自身的东西。
四、 环境布置,文化熏陶
校园文化和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是道德教育最直观的部分。所以,根据学校实际,结合时代特点和形势需要在校园外墙、门口、文化墙、宣传栏、楼道、教室内外、厕所等等地方设置了安全、法制规则、传统文化、文明礼仪、卫生、科技、军事等道德教育的内容。
五、 家校合作,社区共建
教育是关乎整个社会的大事,关乎整个国家的未来和前景,是综合性、系统性、多方位、多角度的事业。仅仅依靠学校所开展的教育内容,很难让学生接受到最全面、完整的教育,因此,需要家校社区的合作努力,相互配合,从不同的角度和细节发挥教育的功能,让教育更加全面化。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作用的过程正是彰显育人效果的过程,也正是推动教育前进和发展的过程。
(一)德育教育进家庭。德育教育应该是全员教育。首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是责无旁贷的。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从根本上来说,孩子道德的养成,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我们在学校进行了教育,控制严格,也要求家长能配合。但有些家长忙于工作或其他事务,疏于关心自己的孩子,或者只重视学习成绩而疏于道德教育,结果学生在家里缺少一定的制约,导致德育教育的失败。
走进家庭,让德育“连”起来。1.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开放日对家长进行专题培训。2.利用微信,在班级群中推送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案列,正面引导,反面警示。3.全员家访,了解学生行为,家长思想,面对面进行指导。通过以上途径将学校德育和家庭教育贯通了起来,加强了对家庭教育的研究与指导。如今学生和家长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得到了家长和上级的好评。
(二)德育教育进社区。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服务辖区村社,把民间艺人请进来为学生上课,讲解当地风俗,传统技艺;还组织学生到当地养老院进行孝老敬亲,到烈士墓前追思英烈;聘请派出所警察为法制副校长,为学生讲解安全知识、交通规则,开展防爆演练、应急演练、消防演练等。
“心正则身正”,小学生的品质不仅影响他的一生,而且关乎国家的未来,所以我们学校和教育工作者责任重大!德育一体化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战略举措,我们将不断探索、改进,找到更合理,更实用,更适用的路子。
当然这项改革涉及到政府、学校、社会、家庭方方面面,需要各方的支持和参与,我们热切地期望媒体朋友关心关注、支持参与这项改革,与我们一起共同写好“立德树人”这篇关乎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关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