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园共育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养成策略

2020-11-17刘梦洁

关键词:规则意识幼儿园

刘梦洁

教育部发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 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充分的说明了规则意识有利于幼儿融入社会, 适应社会生活, 为幼儿今后的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由此可见, 幼儿时期规则意识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 幼儿园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规则处处都可以体现。规则是幼儿园孩子们在一起的生活常规。常规的建立不仅是集体教学活动的需要,也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规则可以帮助幼儿形成一定的卫生、生活和行为习惯,促进和提高幼儿的生活能力。但是幼儿因为自我控制能力差,要让他们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限制自己不扰乱一定的生活习惯、社会秩序是十分困难的。对此,教师就要给幼儿定“规矩”。

(一)通过建立好一日常规,确保规则意识树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指出:“教师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教师要制定幼儿在园应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生活规则、学习规则、游戏规则,并且贯穿于一日生活中,从日常行为等方面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为此幼儿园各班级教师建立好一日常规,让幼儿知道什么时间该干什么,什么时间不该干什么,什么场合该干什么。如:从早晨入园到下午离园,孩子的规则意识培养无处不在,早晨入园排队晨检,喝水、洗手要排队,上厕所学会区分男女,做操要学会站队,上课回答问题要学会举手,小椅子要学会摆放整齐,吃饭要学会排队取餐,玩游戏学会遵守规则,户外活动学会遵守秩序等一系列看似不起眼的习惯要求已经潜移默化地被孩子们所接受和认同,孩子们在无形中感受到了规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规则意识的培养也已经由最初的老师反复强调提醒过渡到了孩子们自发地遵守和执行。

(二)用“6S管理法则”规范师、幼行为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为幼儿的常规而犯愁,在反思总结中,我们发现一个养成幼儿良好习惯与规则意识的好帮手——标记。标记在人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对人的行为具有强烈的暗示作用,在班级的环境创设中恰当地使用标记,将标记与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相结合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幼儿园各班级引用“6S管理法则”,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规则绘制成形象有趣、色彩鲜艳的标记图案,放置在相应的环境中,以此来提示幼儿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促进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和发展。如区角里的玩具、材料、书籍等都贴上图案标记,并在摆放的位置贴有相应的图案标记。幼儿每次玩完玩具或操作完学具后,就能根据标志物归原处,使柜子整齐有序。以此来培养规则意识,也让每个物品都有一个“家”,在教室幼儿喝水处,设计带箭头的线条来指示幼儿排队的方向,做到有序接水。取餐区,地面上贴好箭头指示幼儿排队的路线,保证幼儿取餐时不会碰撞。老师们的个人物品也有固定的“家”,摆放整齐,以给孩子们正确的示范,创造有序的班级秩序。对于规定了的事,大家都要认真的遵守执行。

(三)开展丰富有效的幼儿游戏活动,有效培养幼儿遵守规则的意识

游戏是幼儿最主要的学习活动, 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最好活动方式, 因此游戏是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很好方法。

我们在幼儿园利用各种游戏活动巩固幼儿的规则意识。如:在体育游戏中帮助幼儿巩固集体游戏规则;在区域游戏中学会人际交往规则等。

(四)创设环境,营造氛围,帮助幼儿巩固增强已有的规则意识

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 教师可以在一日活动中播放不同的音乐提示幼儿自然的进入不同的环节。例如,在进餐时播放轻柔舒缓的钢琴曲;在午睡时播放摇篮曲。将规则意识的培养自然融入于一日生活环境中。

(五)设置奖励机制,培养规则意识

在幼儿园教育针对不同方面设立形式多样的奖励机制, 以达到幼儿自觉遵守规则的目的,在幼儿自觉遵守规则时, 老师用鼓掌、表扬或给予小贴纸等方式鼓励幼儿继续保持, 以达到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目的。幼儿园教育中虽然可以利用各种鼓励方式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但是同时还要注意到奖励是为了即便没有奖励幼儿也能自觉遵守规则。有的幼儿为了得到奖励而遵守规则, 这就要求幼儿园在实行奖励制度的同时加强对幼儿的教育和指导以保证奖励机制能够有效运行, 让奖励机制真正起到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作用。

二、 家庭教育对幼儿規则意识的培养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最初摇篮, 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幼儿规则的养成中起着非常关键的启蒙作用。幼儿不仅要在幼儿园中遵守班级中的“班规”,还要在家遵守家中的“家规”。班级的班规取决于教师的观念,而“家规”的制定则取决于家长的观念,双方的观念、要求一致了,幼儿的规则意识才会不断的巩固和发展。在幼儿的家庭生活中, 家长应该采取一些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积极引导幼儿树立规则意识。

(一)积极参与亲子游戏,增强规则意识

我们不仅要注重在幼儿园教育中游戏的重要性, 而且要注重游戏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亲子游戏不仅有益于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密切亲子关系、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同时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我园每学期会召开亲子运动会,邀请家长积极参加。在游戏过程中家长要对幼儿遵循游戏规则的行为,及时的给予表扬和鼓励, 对幼儿的违规行为进行监督和指导。在游戏过程中指引幼儿遵守规则能够让幼儿加深对规则的认识, 更好的遵守规则。

(二)自行制定规则,自觉遵守规则

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家长可以给幼儿提供机会,通过平等协商让他们自己去制订一些规则,当然家长应该适度给予指导和帮助。还可以请幼儿当小老师,如:幼儿园教师交给孩子“七步洗手法”后,请幼儿回家再将此方法教给爸爸妈妈,规定饭前要洗手,还需用“七步洗手法”洗手就餐,请家庭成员相互监督执行,这样幼儿还可以起到带头作用。或是规定家中用过的物品要物归原处,幼儿玩完的玩具会自觉放回原来的位置,这样不仅培养了幼儿的规则意识,同时还培养了幼儿的良好习惯。还可以在制定规则条约时,询问幼儿的想法,在幼儿基础意愿上加以引导,孩子会觉得被尊重了,从而更愿意去执行规则。当幼儿成为规则的主人时, 执行规则的自觉性就增强了, 就会心甘情愿地去遵守规则。

(三)适时放手,让孩子承担不遵守规则的后果

当孩子因不遵守规则而导致不好的结果时,家长要适时放手,这样会让孩子意识到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下次想要打破规则时会更加慎重。

三、 家园共助,相互配合

作为家长应该经常同幼儿园老师沟通交流, 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各种表现,而幼儿园可多开设半日开放活动,让家长有机会走进幼儿园去亲身观察孩子在群体中的表现, 看看孩子哪些方面表现得好 、哪些方面还很欠缺 , 如发现孩子有不遵守日常生活规则、经常扰乱集体活动、打骂同伴、文明行为差等表现 , 家长应及时配合幼儿园, 在家庭中进行一些针对性的教育, 引导孩子改正不良行为。我们教师必须对幼儿进行系统规则教育的同时,在各种活动中逐步渗透相关的规则,同时要注重家园合作,争取家长的配合和帮助。同家长之间联合“行动”,比如利用QQ或者微信群、家长园地、家长委员会、宣传栏、家长会等多种渠道与家长沟通,互通幼儿成长中的点滴,定期定时地给家长提供教育孩子的好方法,指导家长如何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等等。争取在教育方法、要求上取得一致。通过实现家园共育,形成家园合力,帮助幼儿从小树立规则意识, 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幼儿规则意识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我们在家园合力进行规则教育的同时,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契机,进行引导及提示,让幼儿能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慢慢地树立起遵守规则的意识,自然而然的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为孩子们以后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规则意识幼儿园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爱“上”幼儿园
让规则不规则
不如吃茶去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消防意识
二则
想念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