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才是语文学习的“正道”
2020-11-17胡东东
胡东东
还是让我从那次比赛说起吧--那是杨坡中心小学举行的一次诗文朗诵比赛,优胜者将代表学校参加“山东省第二届‘齐鲁杯少年才艺大赛”。
这种机遇,这份荣耀,的确非常难得。我作为班主任,当然要派出班里的最佳阵容,我精心挑选了两名平时朗读最好的学生,又着重在朗读方法和技巧上指导了一番。我信心满满,不敢说摘金夺银,榜上有名应该八九不离十吧。可比赛结果却让我大跌眼镜,完全出乎我的预料,两名战将竟双双落马。唏嘘之余,不能不引起我的深思。
我找来参赛的两名学生查问原因,一名学生撅着嘴说:“老师,我们天天埋在作业堆里,也从没有正儿八经的读过书啊。”
是啊,这几年,读书,特别是朗读,在教学中真的成了“聋子的耳朵--瞎摆设”。教师为了升学而教,学生为了升学而学,抓住字词不放松,考试中又恰恰没有“口语”这一项,所以,读书在“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训练内容中,随着年级升高而逐渐被淡化、被冷落。虽然老师在课堂上也安排学生读书,或朗读,或默读,可那一般都是为了讲课的需要,或是为了填充老师讲课间的“缝隙”。表面上,学生热热闹闹读书,实际阅读效果很差。有时老师布置书面作业时,也安排“读课文”,可那也只是说说而已,读没读,不知道,怎么读、达到什么要求,也没有具体的标准和检查措施。所以,学生读书,也不过是应付公事罢了。
实际上,读书是学好语文的基础,也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可见读书的妙处,自古就有定论。
综观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的作品,大都出自名家之手,无论是风情描绘还是写人记事,都是大手笔,或文风清丽,或笃实厚重,篇篇精妙绝伦,各有千秋,堪称经典。
面对如此美文,老师不是研究如何读书,而是在这里来一处分析,那里来一段讲解,将好端端的有机整体大卸十八块,品头论足,将自己模棱两可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不但侵占了学生读书的宝贵时间,剥夺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感悟,学习过程也索然无味。
虽然老师在讲课中也有句段赏读,找出几个典型句子,让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明理,可那只言片语的赏析,怎么能比通篇的朗读理解来的准确透彻呢!
我曾经旁听过一节语文课,那位老师讲的是五年级语文课文《再见了,亲人》。一上来,老师先简单介绍了时代背景,接着开始范读课文,文章读得很美,也很投入,读着读着,老师逐渐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或许是被大娘、小金花亦或是大嫂的真情触动了,声泪俱下。在老师的感染下,小学生个个眼里闪动着泪花。老师的入情,唤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是走进课文的契机啊!
可惜的是,这位老师在范读课文后,接著就指导学生识字、释词,然后检查学生的预习。这样,学生刚刚被唤醒的情感中断了,学生渴望读书的兴致消失了。结果,老师讲得越多,学生的情绪越低落。当然,这节课也流于平庸。
像《再见了,亲人》这样,很适于感情朗读的课文,老师如能在范读后,接着指导学生朗读,让情感在教室里流淌,让心灵在感悟中净化,读中讲,读中练,一切活动为读书而展开,无论是学习氛围还是教学效果,肯定要好得多。要知道,读出感情来,读出味道来,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标志。学生只有融入作品,才能有所感悟,才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啊!
可以确定,即使是一个朗读能力很高的人,面对一篇生疏的文章,也很难读得声情并茂;相反,一个朗读能力一般的人,只要反复品读,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情感上产生了共鸣,读起文章来一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可见,读书在语文学习中是多么的重要。读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读书是语文学习的主渠道,也是学习语文的最佳方法。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努力读书吧,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让读书成为一种时尚,让读书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