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新教材,转变新思路

2020-11-17邱静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14期
关键词:新教材多媒体历史

摘 要:部编版初中历史新教材在编写思路、史料选取等方面都和以往的版本有较大不同。面对新教材,教师应迅速转变教学思路,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教材带来的变化。本文以部编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十八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为基础,探讨如何快速适应新教材以提高初中历史课堂实效。

关键词:新教材 新思路 多媒体 地图

一、立足教材还要超越教材

部编新版初中历史教材力图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专业性,比老版教材更强调按时间先后顺序叙述历史事件的进展。历史教科书是学生最经常接触的课程资源,每一套教材都有其独到的见解,都有其应该推广的地方,教师要能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把教材内容安排得当,方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要立足教材,尊重教材,以“本”为本。“教材”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所以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必须紧扣教材,脫离了教材就可能会偏离大纲的要求,无法完成最起码的教学要求。一本教材的编写需要大量的专家、学者研讨后才能最后定稿,这里面包含了他们大量的智慧结晶。编者有其独特的语言和思维。大多数时候,“经典就是经典,我们的教学超越不了原有的语言以及内涵”。这时,就需要我们教者虔诚地随着作者的心意去教学。

但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很多时候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还应该超越教材,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在备课之前习惯翻阅教学参考书,这当然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千万不要让所谓的“教学建议”羁绊了教师的思维,建议毕竟只是建议,可以汲取其中的闪光点,但绝不能局限于此。教师不妨静下心来潜读教材,期待课堂实效的最大化。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一课内容相对较多,很多内容又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若完全按照课本顺序讲就是“照本宣科”,学生定会兴趣全无,更别提高课堂实效了。在实际操作时,笔者首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激起学生对那段历史的痛苦回忆,让学生迅速进入历史情境,再让学生根据歌词找出与之相关的教材内容,他们都表现得非常积极,要掌握的内容基本上无一“漏网”,并且印象深刻。虽然完全打乱了教材的顺序,课堂实效却大大提高。

是否可以这样认为,现在的教材是给出了新《课标》准的下限,留足了针对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学生进行再度开发教材的空间,这也就是现在课本小字部分内容越来越充实的原因。外延的扩大必然带来内涵的减少。就此而言,新教材给了每一位教师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空间,我们应该成为教材的主人。所以教师应在充分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生活经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适当地有些“叛逆”精神,敢于打破教材的结构,显然,这不仅不是对教材的不尊重,而恰恰是对编者初衷的最到位的理解。

二、辅助手段必须“辅”而有“助”

在当今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手段被大量运用。不可否认,多媒体手段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在一节课中,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实现最大范围信息的整合,而且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可以牢牢抓住学生注意力,比起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课堂容量大大增加。历史教学是讲述过去发生的事情,学生不可能亲身去体验。多媒体教学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它能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帮助学生加深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借助了多媒体手段,展示了一些图片和两段视频,较好地抓住了学生的兴趣,此外凡是涉及课本知识体系的内容,还是以板书形式呈现。笔者以为,要想真正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还要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多媒体与板书相辅相成。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多媒体不是万能的,它生动活泼、课堂容量大,但是这也带来了它的不足之处,就是因为要不断地翻页,很多重要的信息稍纵即逝,学生难免会眼花缭乱。而板书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它可以将知识系统完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清晰地展现给学生一节课的脉络,便于学生识记和巩固。所以两者相互配合,可以扬长避短,解决这一矛盾。

第二,多媒体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任何教学手段的运用都离不开教师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课堂上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不是几幅图片就能实现的,它应该有师生间语言的沟通、眼神的交流、动作的暗示、认知的默契、情感的共鸣,这些都是多媒体手段所无法实现的。因此,教师一定要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既要传授知识又要交流互动,让课堂充满生机。

第三,多媒体展示时机有讲究。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一般都是在课前已经完成。每一张的展示都应该有它的价值,是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还是为了过渡衔接知识,各司其职。因此课件展示的时机就很有讲究。比如播放视频,一般是先抛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视频,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目的性,才能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而不是把看视频变成“看热闹”。

多媒体手段,说到底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它的使用是为了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它要解决的应该是教师语言和板书所解决不了的问题。若是准备的课件不能够紧扣教材,不能为课堂教学服务,宁可舍弃不用。

三、运用地图将抽象变为形象

“左图右史”。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历史时间与空间的概念,只有将时间与空间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离开了时空观念的历史学习,是无法参透到事件的本质的。识图能力也是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历年的历史重大考试中,读图题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题型。因此,应该重视地图教学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历史地图更多地用于讲述战争、疆域、交通、都城变迁等历史知识中。它比抽象的文字叙述要形象直观,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它是用简单的地图语言形象地描述历史事件。它可以将无形的东西反映在图上,变无形为有形。

在历史地图教学中主要应用的是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填充图册,有时也借助地球仪,但这些方法形式较单一,无法充分体现动态进程,多媒体教学则以其动静结合、跨越时空等优点弥补了上述传统地图教学中的许多不足,在课堂上可将以上几种地图教学方法结合使用。

新教材中一幅地图都没有出现,但《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一课的很多知识点必然要通过地图来呈现,尤其是讲到日军侵华行动步步进逼时,通过地图来展示是非常直观的。因此,笔者通过PPT展示了三幅地图,较为直观明了地交代了日军侵略的动机和方向。

在讲授《新航路的开辟》一课时,为了将几条航路讲清楚,笔者让学生打开历史地图册,从七大洲、四大洋讲起,先简单地补上一堂世界地理课,将无形化为有形,将抽象变成形象。然后结合地图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以及四位航海家经过的具体线路。最后让学生合上地图册,想象面前是一幅世界地图,用手在空中比画四条航海线路。这样,本来抽象的四条线路,在他们的脑海中就变得形象、生动了,较好地凸显了课堂实效。“历史解释”是每一个人建构历史的核心途径,也是历史学科五大素养中的“核心能力”。通过地图来解释历史,相关的地理概念迎刃而解,发生在这些地域的历史事件便瞬间变得浅显易懂。

统编新教材的变化,主要是基于历史脉络的完整性,并依据新《课标》进行修改,也与国家意识和学术动态接轨。随着时间的推移,课堂教学的开展实施,我们会遇到更多的新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会有更多的新思路、新方法出现。

参考文献:

[1] 胡谟旭《 提升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三个路径—以复习课 〈透视“国学”之热,助力文化重建 〉为例》,《历史教学问题》2018年第3期。

[2] 徐蓝《谈谈研制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一些体会》,《历史教学》2016年第12期。

[3] 邓焰《统编七年级新教材的疑难点及处理商榷》,《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年第3期。

(邱静,1975年生,女,大学本科,中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课堂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新教材多媒体历史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新历史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适切 适时 适度——说说语文课堂的多媒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