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文学作品鉴赏要点及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0-11-17龚海燕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14期
关键词:鉴赏能力培养方法文学作品

龚海燕

摘 要:初中语文新《课标》对各阶段的文学作品鉴赏标准有明确要求,中考对现当代散文阅读理解的考查比重也有较大幅度提高,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要点,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本文以教学实践为基础,探讨把握文学作品鉴赏要点和提升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文学作品 鉴赏要点 鉴赏能力 培养方法

文学作品是一种思维活动,是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社会形态,是一种思想象征,它不仅反映生活,抒发情感,表达作者对人生、社会、现实等的想法,还因具有美学价值而唤起与激发读者对美的欣赏,给人以美的享受。阅读文学作品是培养学生美好品德情操、审美能力的方式。要想更好地发挥与释放出文学作品的教育教学价值,要从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入手,从不同方面、多种角度切入赏析文学作品。

一、初中文学作品的鉴赏要点

1.语言词汇的品味与斟酌

语言词汇是文学作品成型的基本元素,因此,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首先要从品味与斟酌语言词汇入手。以《秋天的怀念》中的“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为例,这是一处细节描写的句子,“悄悄地”“偷偷地”表现出动作幅度很轻很小,内心也有点紧张害怕被发现。“躲”“看不见的”表现出不想被发现的心理想法。这些都是学生在阅读时要透过文字体会的人物情感。实际上,品味与斟酌语言词汇,是一种由点成线,以线成面的形式,它是鉴赏能力的发散点与出发点。

2.意境情感的渲染与抒发

意境情感是文学作品通过文字营造的氛围,学生在品鉴时要有意识地沉浸在这种环境中才能更好地进入作者构造的文学世界,因此,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就要培养学生去体会意境情感的渲染与抒发能力。以《驿路梨花》为例,作品开篇就运用了自然环境描写法,山峦层叠一望无际,暮色迷茫视线不清,这种意境是为渲染衬托主人公焦急的心情,而这种焦急心情的背后,是为下文小屋的出现做铺垫。学生唯有在品鉴时沉浸在这种氛围中,品出作者的用意,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

3.人物形象的思考与理解

人物形象是文学作品的重要元素,它是作者思想观点与情感最重要的载体,因此,对人物的思考与理解,是文学作品鉴赏中的重要切入点。以《回忆我的母亲》为例,这篇作品通过多个方面来表现母亲的高尚品德并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沉之爱。在鉴赏中,学生要重点理解母亲的形象,它是立体的,有温度的,有细节的,有画面感的,而不是抽象的,平面的,单一的,唯有勾勒出点滴感触,才能进一步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自身价值的挖掘与思考

自身价值指的是文学作品的意义,比如艺术领域的价值包括优美的文字、巧妙的匠思、独特的架构等,社会现实的价值包括是社会某个阶层的话筒与镜子、是社会某段发展进程的写照、是社会某种形态的缩影等,精神思想的价值包括对人的鼓励、启发、警醒、鞭策、驱动等。这是在学科核心素养中被强调的高阶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是学生通过阅读之后因受启发而对社会现实所做的思考。

二、初中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培养方法

1.词汇—替代对比方法

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深思熟虑,精心书写,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甚至是标点符号的运用,都是作者写作水平以及内心情感的缩影,因此,培养与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中文辞的鉴赏能力时,可以采用替代对比策略,即用近义词替代的方式来进行前后对比。

以光未然的《黄河颂》为例,“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高山之巅的“巅”,表示顶点,最高峰的意思,是否可以替换成“高山之顶”呢,可以将“高山之巅”与“高山之顶”置放在一起对比。又比如,奔向东南,“奔向”的“奔”与“流”近似,是否可以替换成“流”向东南呢。教师要启发学生关注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比如“流”是物理动词,比较单纯地表示流向,而“奔”暗含着有速度的流向,它比“流”有了更厚的力量感与速度感,就黄河的气势来讲用“奔”更加贴切。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模仿这种方式,将文学作品中的关键词圈出来,试着用近义词带入,在比较中品味关键词的奥妙。玩味与品鉴文学作品中的亮点词是一种以小见大的方式,就好像毛细血管一样,细微但又遍布全身,每一个字之于每一篇作品就是这种存在。

2.意境—多元重现方法

意境的沉浸与氛围的感受是文学作品鉴赏的重要环节,它强调学生有发自内心的感触与感觉。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中意境氛围的鉴赏,教师可以采用多元重现策略,即用多种方法还原文学作品中的场景。

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作品的意境是哀愁但不颓唐,伤感又不失豁达,这是一种矛盾又统一的情感。文中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从父亲的身形到动作,以及作者内心的大量独白。教师可以采用配乐朗诵法,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教师在音乐伴奏下的朗读,教师运用朗读技巧让学生以听觉进入意境。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基于作品创作的动画、漫画,以视觉进入意境。教师可以采用回忆联系法,让学生想一想父母的背影,上一次看到父母的背影是在什么场合中,在什么情况下,让学生发散联想,由此及彼地进入意境。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慢慢培养起自己对文学作品意境的想象与勾勒时,就能更好地实现沉浸式阅读,自然也能更好地鉴赏文学作品。

3.人物—类比映射方法

人物是文学作品的重要元素,是作品的灵魂,即使是写景类作品也离不开人的情绪与感情在当中,因此,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与认识自然也是文学作品鉴赏的关键,教师可以采用类比映射策略培养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品鉴。

以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为例,主人公母亲是勤劳俭朴的,是宽厚仁慈的,是坚忍顽强的,这就是人物的形象与特点,作者在刻画母亲时,选材都是生活中的日常琐事,让人读来倍感亲切与熟悉,一是“母亲”这一角色是熟悉的,二是生活琐事是熟悉的。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将作者笔下的人物与自己的母亲进行对比,将人物的美德映射到自己的母亲身上。比如,自己的母亲是否具有勤劳简朴的美德,生活中有哪些事可以体现?比如有的学生觉得母亲非常严厉,对自己要求很高,在这种高标准的背后又是怎样一种母爱,它与作者母亲对作者的爱,有哪些相似相通之处。通过这种人物的对比映射,学生能够将视野与思维从“别人的身上”,从抽象的文学作品中拉近到自己的身上,拉近到具体的生活中,这种“接地气”的鉴赏方式,无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准确性与饱满性。

4.价值—事件思考方法

有些文学作品对人的成长有导向价值,不论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这也是一种鉴赏。教师可以采用事件思考策略,即将文学作品的意义置于具体的时代下,置于具体的事件中去鉴赏。

以《白杨礼赞》为例,作品采用了象征手法,借对白杨树的美德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热爱和赞美之情,这种情绪的背后,是当时抗日群众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敌的决心和行动,是爱国主义的体现。而爱国主义作为每一个公民对国家深厚又真挚的情感,在不同的时代又不同的表现。对于学生来说,爱国表现在认真求学,努力增强本领,为将来建设祖国贡献力量。当学生能从作品延伸到社会现实中时,这种鉴赏就更具力量,这也是语文核心素养中强调的。

综上所述,鉴赏文学作品不单单是在字里行間中感受与品悟语言魅力,还要在文字中感受其所传递的温度与力量,这是一种艺术之美的旅程,更是一种心灵涤荡的过程。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一方面能使学生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让学生以开阔的视野学习与思考,在语文的陪伴下获得更好的个人成长。

参考文献:

[1] 高小颖《初中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2015年第8期。

[2] 欧珠《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鉴赏能力培养路径初探》,《学周刊》2015年第36期。

[3] 万芃芃《培养初中现当代散文鉴赏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杭州师范大学2018年硕士学位论文。

猜你喜欢

鉴赏能力培养方法文学作品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高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及方法
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谈学生化学兴趣的培养
如何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中对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