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也要“文”起来
2020-11-17高瑞丽
高瑞丽
说明文是一种客观的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文体,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另外,说明文的写作具有很多的规律和方法,这些都为说明文教学中设定“工具性”层面的教学目标提供了思路。
然而,说明文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文体,不像记叙文那样有引人入胜的情节,也不像诗歌那样有强烈的情感带入,因此,对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提炼和把握无疑是一个难题。说明文按照说明对象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按照语言风格又可以划分成“平实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本论文尝试从交叉维度对说明文的特点进行分析,寻找说明文“人文性”目标设置的若干来源。
一、对事物说明文“人文性”目标的挖掘
事物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的目的是使读者了解和认识事物的特征并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它主要对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构造、发展变化等特征进行科学说明,如《中国石拱桥》《海底世界》《看云识天气》《人类的语言》等均属于此类说明文。这类说明文中又分为平实事物说明文和事物科学小品文。
(一)平实事物说明文,立足于事物本身之美
平实事物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简洁,对事物的介绍比较客观,遣词造句一般不带感情色彩和主观倾向。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主要涵盖思想性、文化性、审美性、发展性、创造性等,从写作的特点来看,这类说明文很难找到其对应的“人文性”目标。但是我们可以以说明对象本身作为“人文性”目标的开发对象。
例如,对于《苏州园林》这篇文章,我们的“人文性”目标就可以定位在“欣赏苏州园林之美”上。通过阅读,我们引导学生关注苏州园林在建筑上的别具匠心、因地制宜和别出心裁,在每一个角落上都注意图画美等,进而让学生体会中华园林的美和艺术上的伟大造诣。同样,《故宫博物院》这篇课文也可以以“故宫博物院”本身为审美出发点,在了解故宫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后,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体现着皇家的威严,在欣赏故宫博物院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对称的特点的同时,了解中华美学及中华文化。总之,在此类文本中,我们可以立足于事物本身,挖掘其美学特征,让学生能够受到艺术的熏陶,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二)事物科学小品文,科学与艺术齐放
科学小品文是以科学知识为内容,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情文并茂的说明文,这种说明文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是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产物,寓科学性于趣味性之中。
《人类的语言》就属于此类说明文,“人类的语言”虽然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因为作为人类,语言是我们与他人进行沟通的工具。虽然不陌生,但让我们去陈述它到底是什么却是一项很难的事情。而这篇说明文就处理得非常好,能让我们很清晰地了解什么是人类的语言,它的特点是什么,它的功用又是什么。文章的陈述有理有据,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同时,它的语言幽默,说明方法运用得也很巧妙,能让我们通过幽默的语言、恰当的描写,形象具体地了解什么是人类的语言。这种说明文的特性就是科学的严谨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定位此类说明文的“人文性”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培养目标,科学精神的培养不仅仅可以通过科学、物理、化学等科目来实现,语文学科同样是一个重要的渠道。我们可以通过文本让学生学习间接的经验、方法、理论等,科学小品文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首先,科学小品文介绍的都是一些高科技,在对这些事物了解的过程中,也会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与崇拜之情。在学生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掌握作者所传递的科学知识,通过生生讨论、师生共赏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能力。另外,我们同样可以从科学小品说明文的语言出发,它的语言准确、精密,能够恰如其分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精密语言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最后,無论是野外科考,还是室内研究都需要刻苦、奉献、实事求是的精神,这些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有所反应,在品读这类文章的时候,学生同样能被这些科学精神所鼓舞。
2.使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事物科学小品文不仅具有科学性还具有浓厚的艺术性,因此,我们在教学这类说明文的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这类文章艺术性的来源首先是语言,科学小品文尤其是收入课本中的科学小品文语言都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因为科学类文章本身反映的是客观事实,描述的过程中少了很多主观色彩的渲染,为了让这类文章更具有吸引力,就需要对文章进行润色,在不失本真的同时,给文章披上一层美丽的外衣,因此我们要把握这类文章语言的美学特征。另外,科学小品文中一般会涉及很多奇异的现象、抽象的原理,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容易地理解这些现象和原理,作者往往会采用一些具有艺术性的写作方式,例如在《死海不死》中,作者通过一个传说来让人们了解死海的特点,这种运用传说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对事理说明文“人文性”目标的开发
事理说明文是以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以及相互联系的成因等为说明对象的说明文,它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与事物说明文有相同之处。它同样有着精密的语言、实事求是的态度,也同样蕴含着科学的精神和高度的艺术性。因此,在教学事理说明文的过程中,其“人文性”目标的来源在很多地方是与事物说明文一样的。但与事物说明文以“事物”为主要说明对象相比,事理说明文则主要围绕“事理”展开。因此,“理趣”是事理说明文一个重要的“人文性”目标来源。
在事物说明文中会选择事物本身作为“人文性”目标的来源,同样,事理说明文也可以把目标定在文章所要阐述的“事理”本身。另外,对于事理说明文中的“理趣”,除了能够在文章内寻找,我们也可以对其进行补充和生发。
例如,《死海不死》一文,我们可以根据“死海不死”这个事理本身来这样制定:了解死海的一般知识,懂得自然界的神秘现象是可以认识的这个道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让学生养成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同样,我们也可以根据文中的某一事理进行阐发,如文中提到人之所以在死海里不会被淹死,是由于死海里的海水含盐量很高,而导致海水密度很大,由此我们可以让学生明白“质变引起量变”的道理,进而补充“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人生道理。当然,语文课不是政治课,这种生发不能在课堂中频繁出现,但也绝非不能运用。针对特殊情况,我们就可以很自然地将道理传达给学生,这本身也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灵活性。
不论是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还是平实说明文、科学小品文,我们虽然对它们做出了明确的分类,但事实上它们的区别并没有那么明显,很多说明文本身同时具有几种说明文的特点。例如,《苏州园林》这篇课文既不能确定说它是平实说明文,因为它的语言并不平实,相反应该说它具有高度的艺术性,但它同样不属于科学小品文,因为虽然苏州园林的设计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它毕竟不是专门介绍某一科学产物的文章。另外,说它是事物说明文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整篇文章围绕“苏州园林”这一事物展开,但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也会发现,其中也包含有很多“事理”,比如提到苏州园林与其他园林相比有一处很重要的不同,就是它设计的不对称,为什么这种不对称产生了这样的美的效果?文章同样给出了答案,这无疑也可以称为一种“理趣”。因此,我们在对说明文进行“道”的教学目标设定时,没有必要先对说明文进行明确的归类划分,再根据分类一一对应地寻找目标来源,而是要根据具体学生、具体时机来确定。
当然,说明文作为一种实用文体,在教学过程中还是要依照每篇文章的特点,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内容,掌握说明方法,能够赏析说明文并通过自己的笔阐述自己想要介绍的事物或者事理等“工具性”目标。“工具性”目标依然是说明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