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课堂动态生成的误区
2020-11-17李静
李静
?摘 要:所谓的课堂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探究、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生成超出预设方案之外的新的学习探究主题,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共享学习经验、获得丰富情感体验的同时,创造新情境、习得新方法、生成新内容的过程。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
关键词:课堂动态 生成 误区
课堂动态生成的核心,是教师对信息的捕捉、判断、重建的能力。因为课堂是向未知方向迈进的过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我们在听课或自己上课的时候,时常会遇到一些精彩的瞬间,这些精彩是难能可贵、可遇不可求的,正所谓“精彩无法预设”。
这些精彩都是基于教师一定的教学经验、灵活的教学机制以及充分的课堂准备(其中也包含对可能出现情况的预设)。面对多变的学情,教师必须具备一个清醒聪明的头脑,才有可能及时捕捉到这些稍纵即逝的闪光点,通过巧妙点拨,因势利导,从而柳暗花明,更大程度地实现教学目标。
反之,如果教师不具备对信息的捕捉、判断、重建的能力,对课堂中预设以外的教学资源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控制,就会出现另外两种极端现象:一是无视课堂动态生成,继续“照本宣科”,当然这里的本就是教师的预设,这样必然会挫伤学生思考及表达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万马齐喑的“无生”课堂。二是迷信、一味追求课堂动态生成,陷入课堂动态生成的误区。在这里,我们举几个这方面的例子。
误区一:过度生成
我在上《童趣》一课时,本想借“余忆童稚时”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结果却让学生打开了“话匣子”,控制不住局面。因为害怕伤害学生的积极性,我索性就将这堂课改成口语交际课。适逢第二天校长主任听我的课,然后问我这是第几课,我如实回答是第二课时,他们诧异于我第一课时都做了什么,这样一篇文章要上几课时。虽然例子有些极端,但我想这样的事在语文课堂上早已司空见惯,当我们的预设挑起了学生的兴奋点,无法抑制,或者学生的生成实在精彩,不忍抑制,就会导致过度生成,造成喧宾夺主、挤压有限的课堂时间的情况。《论语·先进》中的“过犹不及”,用在这里恰如其分,生成过度和不足一样,都有碍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误区二:偏离生成
偏离,是相对于教学目标中的价值取向而言。例如,我们都熟知的一个教学案例《景阳冈》。教师的预设问题是:品读武松打虎过程中的动词,说说你的体会。其中一个学生的体会是:老虎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武松打虎是违法行为。毫无疑问,这位学生的观点没有错,但对于文本解读,这无疑是偏离的。这样的生成与文本的价值格格不入,因此教师在即时评价的时候,要对生成点进行判断选择,不能无原则地认同,否则便会造成生成的偏离。
误区三:谬误生成
所谓谬误生成,即出了错误的课堂生成。谬误的内容有知识的错误、教学语言的错误、活动形式的错误以及价值取向的错误,等等。从原因上来说,教师知识储备不足、备课时准备不充分、在课堂教学中的无度拓展,是谬误生成的根源。这样的生成,无论学生的积极性有多高,教师与学生的配合有多默契,形式上多么新颖,都等同于罂粟之花,绽放得美丽,结出的却是有毒的果实。
误区四:功利生成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教材与文章的对话过程。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过于看重教学预设与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却忽视了教学过程的意义与价值。所以,当学生的意见看法超出教师的预设范围,或是和教学目标有出入时,教师常常会直接打断学生,断言这是与教学无关的内容。如此简单而又粗暴的教学方式,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否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动态教学的生成。
例如,在学习《社戏》一文时,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豆是很普通的豆,戏也是让‘我昏昏欲睡的戏,但是文章最后却说是‘好豆‘好戏,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有学生提出:“老师,我读过原文,他成年以后看的两场戏更不好看。”教师并未关注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于是简单地说:“这不是我们课本上的内容,也不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请大家还是把目光聚焦到这一场戏中来。”事实上,学生的回答不无道理,然而教师这样的回答让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浇灭。如果教师的目光不只是紧盯着问题本身,而是进行适当的引导和鼓励:“你真了不起,还延伸阅读了原文,那你能具体说说那两场戏为什么更难看吗?”这样既能引导学生从看戏的环境、一同看戏的人等要素来进行比较,进而得出文章的主旨,还使得学生不仅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更加深刻,又能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效的学习方法。
误区五:放纵生成
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存在着这样的认知,单纯地认为在构建动态生成课堂时,需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意识,想说什么便说什么,想怎么说便怎么说。实际上,这种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极端性,对老师的引导作用有所忽视。
如在学习《端午节》这篇文章时,有的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端午节虽然是中国传统节日,但是他更喜欢春节,然后引发了其他学生的讨论。学生之间讨论的问题和教学主旨、文章中心和教学目标之间并无多大联系。而教师却没有及时将此种行为制止,而是让学生进行自由发挥,以致课文中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情感难以充分体现出来,学生也不能感受到当时的社会现状,因此难以形成正确的思想理念。由此可见,要想使课堂动态生成获得较好的效果,教师需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做好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对课堂进行灵活把控,一旦学生出现偏离教学目标的问题,需将其及时拉回,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才能使语文课堂更精彩。
误区六:忽视生成
部分教师对于课堂中的动态生成会有所忽视,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害怕不能有效把握教学进度,也可能是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应付。在此情况下,不仅会使学生动态生成意识受到扼杀,也难以將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
例如,在讲授《蔚蓝的王国》这部分内容时,有的学生提出别出心裁的见解,但是教师对于学生的这一动态生成却并未重视,只是关注教学目标的实现,这主要是由于学生提出的见解并不在教师的教学目标内,这种现象的出现会削弱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实际上,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静下心来,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平等对话中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学生阐述的问题并不是和教学内容毫无关系,而是在学习当中的思维拓展,发挥了他们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因此在构建动态生成课堂过程中,教师也需注重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当然这种发挥需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上。
限于教学水平,本人只提出目前发现的这些问题,至于怎样解决问题,我个人认为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对待,最终还是归结为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课堂具备灵动的教学机制,以及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因此,我们要理性地看待生成,在预设中为生成留下弹性空间,在课堂上,对积极的、正面的、价值高的生成,要积极鼓励和利用;对消极的、负面的、价值低的生成,应采取适合的方法,让其思维归队,回到预设的教学安排上来。
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
参考文献:
[1] 朱俊燕《捕捉课堂动态生成,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2019年第5期。
[2] 徐赛君《捕捉对话生长点,力促课堂动态生成》,《语文课内外》2018年第12期。
[3] 王莉亚《把握课堂动态生成提升课堂教学效益》,《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8年第7期。
[4] 王芳《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动态生成的资源运用》,《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9年第12期。
[5] 李莉《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的动态生成》,《魅力中国》2019年第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