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课本素材,巧写华美篇章
2020-11-17曾花
曾花
中职语文课经常被定义为专业课的辅助课,学生也时常忽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在说话、写作中容易出现无话可说、无资料可引用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引导学生用好教材,合理开发课本资源,积累读、写、说的材料,显得尤为重要。中职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相对普通高中的学生而言是比较弱的,一方面是基础问题,另一方面是学习习惯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呢?很重要的一点是要高度重视课本教材。虽然中职生的学习强度不及普高,中职生的高考也不从课文直接取材,但是课本的作用仍然不可小觑。课本是教师向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教育和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阵地,我们可以借助课本进行全方位的辐射式挖掘,以课本为突破口,积累各类素材,指导写作方法,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德育情操。
一、把握教材资源
全面浏览中职三年的教材可以发现,不管是基础模块还是拓展模块,课本的内容都纵贯古今,横穿中外,有很多材料可以让学生变通运用。经过统计,笔者将语文教材中可最大化地为学生所应用的素材分成两大类。(见表1)
除了课文精讲内容,每篇课文前面的导读也值得学生去品读和理解。导读是课文的精彩开篇,是编者精心选用的精致典雅语句,蕴含着优质的学习资源,如语文拓展模块(第三版)《祝福》的导语“在祝福声中,被折磨得精神麻木的祥林嫂,从鲁镇的小路上缓缓走来,诉说着她一生的悲惨命运”。《老人与海》的导语“孤独的老人,无边的大海,一场人与自然搏斗,人与命运抗争的惊心动魄的故事在他们之间发生”。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课内素材的关注度,提高课本的使用率,可以激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分类整理材料
如何合理挖掘素材,激活素材呢?这就需要进一步分类整理材料。
(一)积累语言素材
包括词语、成语、名言警句、千古名诗等。比如“四面楚歌”一词,既可以让学生了解词义,也可以让他们查询词语来源;《善良》中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在说明出处的同时可以给学生普及《论语》的相关知识;《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课引用了10首诗,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和苏轼的《惠州一绝/食荔枝》朗朗上口,学生脱口能诵。此外,有些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很能吸睛,一些优美的语段曾多次出现在学生的练笔中。
(二)整理人物素材
教材中的人物素材包括作者简介、名家流派、作品人物等。学习《师说》,从了解韩愈,可以延展到认识唐宋八大家;学习《将进酒》,通过重温李白,能够了解浪漫主义诗人、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人物及作品。不少作品中的主人公也能引起遐思:了解林黛玉的自尊、自卑;学习许三多的“不抛弃、不放弃”;欣赏水生嫂的识大体、顾大局……
除此之外,也有个别学生按照话题分类对课内素材进行了系统整理。
1.学习问题
《劝学》强调学习的持续性——“学不可以已”;强调学习要不断地反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强调学习要重视积累——“……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强调贵在坚持——“……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2.崇高母爱
《我与地坛》《合欢树》真实描写了史铁生的母亲在儿子陷入双腿瘫痪的困境时,承受了最大的心理压力,她凭借伟大的母爱让史铁生重获新生。
3.家国情怀
(1)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妇女为了保卫家乡,拿起枪杆,毫不畏惧地打击日本鬼子。(孙犁《荷花淀》)
(2)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主动避开与廉颇的矛盾,“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人们对故乡总有一种割不断的特殊感情,乡言土语积淀着历史文化,蕴含着地域精神,故乡是成长的精神滋养,是生命的脐带,是精神的归宿。(老舍《想北平》)
(三)学习写作技巧
在优秀的作文中总能发现课文素材的影子,或引用名句,或巧用事例,或结合事例进行叙议,把课堂所学与课外所背巧妙地用于作文中,增加亮色。课本的文章还体现出很多实用的写作方法:《南州六月荔枝丹》通过大量引用,巧妙结合说明方法,增加说明文的文学性;《劝学》用大量形象而有说服力的比喻论述中心论点;《师说》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旗帜鲜明地彰顯论点;《六国论》用引证和假设论证层层深入,剖析观点;《项链》巧设铺垫,抖包袱式地揭开意味深长的结尾;《最后的常春藤叶》呈现“欧亨利式的结尾”,耐人寻味的巧妙构思;《边城》用简单的文字娓娓描绘人们心底的美丽桃源……
总之,要用好课内素材,首先需要积累。教师应鼓励学生将那些自己欣赏的、有所感悟的句子摘抄到固定的本子上,通过定期的交流、分享养成长期积累的好习惯。
三、加工化用材料
多元化的教材内容充实了写作素材,“无米之炊”也因有教材中的名言警句、成语故事、名人事迹能做到厚积薄发。如何学以致用,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熟悉的课文素材,做到“运用之妙,存乎于心”呢?
(一)提炼关键词,撰写简单文段
利用充分挖掘到的文本素材进行多种写作训练。如仿写诗歌,学完《我爱着土地》后,布置学生仿写诗作,从更换修饰语、意象到表情达意(图1),分层次、分阶段,让学生由浅入深进行仿写,呈现出的教学效果比意料中的要好。
(二)仿写文段,摸出写作路子
仿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借鉴课文,掌握规律,从模仿着手,可以摸出一些写作文的路子。模仿课文的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引导学生写相近的人物、景物、事物。如类型写作,学习了《荷塘月色》的“月下荷塘”,布置学生写“雨中的校园”。其中,有一个学生是这样仿写的:“笔直笔直的林荫大道,两旁是高大的大王椰子树。树很高挺,像站岗的卫兵。朦胧的细雨中,仿佛可以看见叶子上滚落的雨珠……”教完《合欢树》后让学生写《我眼中的……》,学生习作的细节描写在模仿的基础上又生出些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