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区域农业发展”中一幅插图的综合认知

2020-11-17计叶峰贾铁

地理教育 2020年10期
关键词:播种面积东北地区东北

计叶峰 贾铁

摘 要:文章通过在湖北新冠疫情期间黑龙江省为疫区捐赠大量大米的新闻事实,呈现当前黑龙江地区农业发展与高中地理教材配图不一致的矛盾情境。通过查阅高校与科研院所专家的相关研究资料,对矛盾情境的形成过程与形成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揭示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同时基于案例分析延伸出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地理教学;东北地区;农业发展; 区位因素

湖北地区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2020年2月14日下午,满载3 000吨大米的专列从黑龙江佳木斯发出,开往疫情防控一线的湖北省孝感市,这是黑龙江省支援湖北的首趟捐赠大米专列。后续又有黑龙江的爱心企业和各级政府陆续捐赠的大量大米运到湖北,为什么黑龙江省能够捐赠如此多的大米?这些大米产自黑龙江省的哪里?

一、教材配图与实际情况的矛盾分析

1.教材内容呈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为“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本节内容以黑龙江所在的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讲述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农业布局以及在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东北不同区域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在教材中关于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生产的地区专业化生产表述如下。

东北地区的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包括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这里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主要种植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等作物。玉米分布非常普遍,由南向北种植比例逐渐减少。小麦和大豆的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增多。

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是商品化的前提,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粮食生产约占总播种面积的65%,主要种植玉米、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在地理条件内部分异的基础上,东北商品粮基地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图1)。

读图1可知,在我国东北地区,粮食生产表现出明显的地区专业化生产,其中粮食作物品种与主要分布区对应如表1所示。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可以看出,黑龙江省主要的粮食作物分别是小麦和玉米,尤其是小麦的分布占主导地位,而水稻在黑龙江则几乎没有分布,那么,黑龙江省为什么能够捐赠那么多的大米?这些大米到底产自黑龙江的哪里?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查阅相关研究资料,进行分析。

2.研究资料分析

根据中国农业大学李奇峰等在《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8年第13卷发表的“东北农作区粮食作物种植格局变化的特征分析”一文中提供的“东北农作区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变化图”(图2)与“东北农作区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比重图”(图3)材料[1],可以发现东北农作区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变化特点:在1985-2005年间,粮食播种总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玉米播种面积波动上升,水稻播种面积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而小麦播种面积不断下降,至2005年小麦播种面积减小到极低的水平。同时,农作区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也大体呈现相同的趋势。

就这一问题作进一步分析与探讨,根据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潘晓卉等在《土壤与作物》2018年9月第7卷第3期发表的“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时空变化分析”一文中提供的“2005-2015 年东北地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变化图”(图4)与“2005-2015 年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变化图”(图5)材料[2],可以发现在2005-2015年间,东北农作区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变化呈现出更加突出的变化特点:在2005-2015年间,粮食播种总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玉米播种面积继续不断上升,水稻播种面积也呈不断上升并相对稳定的趋势,而小麦播种面积则始终保持在极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水平,同时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也大体呈现相同的趋势。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当前阶段,包括黑龙江省在内的东北地区粮食种植结构中,小麦种植的面积和比重都处于极低的水平,即在东北地区北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种植小麦的面积都很少,这与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具有明显的差异。那么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这些地区不再种植小麦,又会种植什么粮食作物?是不是改为种植水稻了?

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继续查阅相关资料,对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究。根据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刘大千等在2019年5月《经济地理》第39卷第5期发表的“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结构时空演变”一文,结合文中提供的“2015年基于聚类分析的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类型划分图”(图6)资料[3] ,分析可知,东北地区水稻种植在空间上主要表现出“北增南减”的整体态势,原来种植小麦的黑龙江省中西部的松嫩平原和东部的三江平原地区水稻占比明显提高。图6中所示的2015年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类型划分可以详细地呈现出东北地区各类农作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黑龙江许多地区形成以水稻、水稻+玉米(次)和玉米+水稻(次)交错分布的种植分布特征。这样也就解释了文章开始提出的问题,即当前阶段黑龙江省的水稻种植面积较大,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中西部的松嫩平原和东部的三江平原地区。

二、东北地区粮食分布时空变化的原因分析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粮食生产结构和类型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通过对东北地区粮食种植结构的变化分析,可以看出,影响农业布局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则变化较快。尤其是社会经济因素中的市场需求、国家政策和农业科技水平等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越来越大。

从市场需求角度来看,由于东北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东北大米品质优而广受市场青睐,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东北大米的销售市场也进一步稳定提高,使得种植水稻的收益能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所以水稻在东北地区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和供给侧改革中表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

从技术角度來看,随着育种技术和种植技术的进步,水稻种植受自然因素的限制进一步减小,在东北地区,水稻种植的范围已经可以扩展到黑龙江中西部的松嫩平原和东部的三江平原地区。

从政策角度来看,以玉米为例,在东北地区实施的玉米临储政策,稳定了玉米的价格,保障了农民的利益,使得种植玉米的收益明显高于种植其他农作物的收益,各农业生产主体纷纷扩大玉米的生产规模,造成东北大部分地区的玉米生产比例都明显提高。

三、上述案例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启示

(1)处理好“教学生”与“教教材”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生”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中重要的素材与资源,但是不能一切唯教材论,要选择更加合理、更加科学的教学资源提升课堂的内涵与深度。《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特别强调要坚持反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话语体系。

(2)正确认识教材内容的“经典性”与社会发展的“时代性”。地理教材往往是地理学科知识的经典概括,但是教材上呈现的信息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就会与当前时代发展形成一定的差距,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补充一些具有“时代性”特征的教学素材,既要注重对教材中基本知识与基本原理的分析,又要能够利用地理原理与地理方法合理解释当前正在发生变化的地理现象和真实情境。

(3)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与辩证认知。新一轮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而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需要通过学生在应对复杂现实情境中的表现加以推断,在各类“情境”中,学生接触较多的是联系日常生活的情境,所以要充分利用相关地理情境,剖析内涵,拓展延伸,让学生用联系、发展和变化的观点认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用综合的思维与辩证的视角认知地理事物,真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奇峰,张海林,陈阜.东北农作区粮食作物种植格局变化的特征分析[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8(03):74-79.

[2] 潘晓卉,张平宇,刘世薇.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时空变化分析[J].土壤与作物,2018,7(03):303-311.

[3] 刘大千,刘世薇,温鑫.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结构时空演变[J].经济地理,2019(05):163-170.

猜你喜欢

播种面积东北地区东北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我国粮食生产喜获“十七连丰”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大东北的春节
英国农业部:2017年小麦播种面积减少2.5%
我国粮食播种面积的动态演变:1985—2013
Brand Value: Excavat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 the Rural and Village Re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