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肌痹的证治

2020-11-17李满意刘红艳陈传榜娄玉钤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0年9期
关键词:通络风湿病无力

李满意 刘红艳 陈传榜 娄玉钤

【摘 要】 研究总结肌痹的证治方药、规律,以提高临床疗效。肌痹为五体痹之一,在风湿病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为常见痹病。收集研究历代医家如娄多峰、路志正、焦树德等论治肌痹的经验,结合临床实践,总结肌痹的病因病机(虚、邪、瘀)和证治方案(辨证分为邪实候:湿阻肌肤、湿热痹阻、毒热入络;正虚候:脾胃虚弱、气血亏虚;痰瘀候:气虚痰瘀等,虚邪瘀3候6型)。临床应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肌痹;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五体痹;风湿病;三级痹病;证治;规范化;虚邪瘀

肌痹亦称肉痹,病在肌(肉),是以肌肉疼痛、不仁、痿软无力,甚至肌肉萎缩为主要表现的风湿病[1]。肌痹为五体痹之一[2],是风湿病的三级痹病[3-4],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肌痹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论之较详,其认为肌痹外因责之感受邪气,内因责之营卫气虚。另外,对肌痹症状描述为“肌肤尽痛”“在于肉则不仁”。《素问·长刺节论篇》提出针刺治疗肌痹。汉·华佗《中藏经》明确提出“肉痹”之名,强调了内因在肌痹发病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肌痹多由“饮食不节,膏粱肥美之所为”,提出了“饮食致痹”的理论,详细描述了“肉痹之状”。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王焘《外台秘要》均提到“肉极”一名,其临床表现和病因病机与“肌痹”关系密切,后世多承其说,论述肉极与肌痹。元·朱震亨在《脉因证治》中也提出:“其肉痹者,饮食不节,肥美之为。”明清时期对肌痹的认识有所发展,论述较多。清·沈金鳌提出“肌肉麻,必待泻荣气而愈”的治疗观点。

西医学的多发性肌炎、皮肌炎、风湿性多肌痛、纤维肌痛综合征、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重症肌无力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肌炎等可出现肌痹表现[4]。

1 肌痹的病因病机

肌痹外多由邪气侵袭,痰瘀痹阻肌腠脉络;内多由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不能荣养肌腠所致。

1.1 外邪侵袭 脾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等邪侵犯肌腠脉络,痹阻不通,发为肌痹;或外感毒热之邪或他邪化热生毒,毒热相搏,充斥肌肤,则肌肉肿痛,久则肌腠失荣,出现肌肉萎缩、肢体不仁不用,而为肌痹。如《素问·长刺节论篇》曰:“病在肌膚,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中藏经》曰:“大凡风寒暑湿之邪……入于脾,则名肉痹。”明·吴崑《医方考》曰:“有渐于湿,以水为事,痹而不仁,发为肉痹。”清·费伯雄《医醇賸义》曰:“湿从土化,病在肌肉。”

1.2 营卫失调 营卫失调,分肉腠理开多阖少,藩篱不固,外邪而入,进而发为肌痹。如《素问·痿论篇》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灵枢·五变》云:“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素问·痹论篇》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曰:“荣气虚,卫气实,风寒入于肌肉,使血气行不宣流。”宋代《圣济总录》曰:“荣虚卫实,血脉凝涩,肌肉不仁。”《医方考》曰:“湿气着于肌肉,则营卫之气不荣,令人痹而不仁。”

1.3 脾胃虚弱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思虑伤脾,脾胃虚弱,气血乏源,不能充养四肢肌肉而致肌痹。脾胃虚弱,邪气有余,亦发肌痹。如《素问·四时逆从论篇》曰:“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中藏经》曰:“肉痹者,饮食不节,膏粱肥美之所为也;脾者肉之本,脾气已失,则肉不荣;……腠理疏,则风寒暑湿之邪易为入,故久不治则为肉痹也。”明·马莳曰:“脾气衰,则三气入肌,故名之曰肌痹。”

1.4 痰阻血瘀 邪滞肌肤筋肉日久,痰浊瘀血内生不能宣散,痰瘀痹阻不通或肌肉失养,发为肌痹;或过度安逸,气血瘀滞不通,也可致痹。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久坐伤肉。”清·沈时誉《医衡》曰:“痹者,闭也,皮肉筋骨为风寒湿气杂感,血脉闭塞而不流通也。”董西园《医级》曰:“痹非三气,患在瘀痰。”林佩琴《类证治裁》曰:“正气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滞,久而成痹;或肌肉麻顽……在肉则麻木不仁。”刘一仁《医学传心录》曰:“风寒湿气侵入肌肤,……或变痰饮,或成瘀血,闭塞隧道,故作痛走注,或麻木不仁。”

综上所述,肌痹的病因不外“虚、邪、瘀”[5]三类。即虚为营卫失调、脾胃虚弱,邪为外邪痹阻,瘀为痰阻血瘀。肌痹的病位主要在肌肉,可涉及皮肤、筋脉、关节,与脾(胃)、肺等脏腑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邪痹肌腠,肌肉失养。本病有虚实之分,实多为寒、湿、热、毒之邪和痰瘀,虚多为脾胃气血亏虚。病久不愈,气血亏虚,痰瘀内生,痹阻肌肉,多形成虚实夹杂之证。肌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脾,可发为脾痹[6]。因皮肤和肌肉相连,肌痹亦可出现皮痹[7]表现。

2 诊断要点

肌痹以肌肉疼痛、压痛,肌肉重着麻木,肌肉无力,肌肤麻木不仁,感觉异常,胸闷乏力,自汗或多汗,肢体沉重;继则肌肉萎缩,四肢缓而不收,甚则失用,影响肢体活动、关节不利等为主要表现;伴皮痹者可见手足逆冷,遇寒手足皮肤变白变紫,或伴有颜面、眼睑皮肤水肿,呈紫红色,或胸背部弥漫性潮红。本病以肌肉疼痛、压痛,肌肉重着麻木,肌肉无力为诊断要点。

3 肌痹的辨证论治

本病辨证主要辨虚实:肌痹早期多为实证,表现为肌肉重着、疼痛;中后期多为气血亏虚,或脾虚生湿,气郁生瘀,虚与痰瘀互见所致,病久不愈则虚实并见,多表现为肌肉酸痛、无力、顽麻、萎缩等。肌痹的治疗以实则祛邪,虚则扶正,虚实夹杂则祛邪扶正兼顾为原则。实证可用祛湿、清热、解毒、化瘀、祛痰等法;虚证可用健脾和胃、益气养血等法,同时应重视疏通气血,健脾益气,必要时需要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本病按“虚邪瘀”辨证可分为3候6型。

3.1 邪实候

3.1.1 湿阻肌肤证 肌肤重困憋胀,疼痛,肢体抬举无力;遇阴雨潮湿或情志不遂病情加重,纳呆,脘腹闷胀;舌胖苔滑或腻,脉弦滑或濡。以肌肤重困憋胀,疼痛,肢体抬举无力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湿阻肌肤,脉络瘀滞,故见肌肤重困憋胀,疼痛;湿邪重着黏腻,故见肢体抬举无力;阴雨潮湿天气则湿邪较甚,情志不遂则气滞郁阻,故病情加重;湿邪困脾,故见纳呆,脘腹闷胀;舌胖苔滑或腻,脉弦滑或濡,均为湿阻肌肤之象。

治法:理气除湿,活血通络。

方药:理气除湿汤(《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8]。方中茯苓健脾利湿,柴胡疏肝理气,两者共用,理气除湿;萆薢、苍术、木瓜配合茯苓除湿通络;青皮、陈皮、香附配合柴胡理气通络;丹参、地龙活血化瘀通络。全方共奏理气除湿、活血通络之功。若寒盛者,加桂枝、淫羊藿;气虚者,加黄芪、薏苡仁,苍术易白术;寒湿痹阻证见四肢肌肉疼痛,肢体痿弱无力,遇寒肢端发凉变色疼痛,或肌肤麻木不仁,或畏寒身痛者,合薏苡仁汤(《奇效良方》)加减。

3.1.2 湿热痹阻证 四肢肌肉疼痛、重着、无力,局部热感;四肢沉重,身热不扬,或发热,汗出黏腻,食欲不振,胸脘痞闷,面色虚浮,或眼睑皮疹,二便不调;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以肌肉疼痛、重着、无力,局部热感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湿邪黏滞、重浊,壅滞经络肌腠,则四肢肌肉疼痛、重着、无力、四肢困重;热邪阻络,则局部热感;湿热相搏,邪热不能外散,挟湿而动,则身热不扬,或发热,汗出黏腻;湿困脾阳,遏阻气机,则食欲不振,胸脘痞闷,二便不调;湿热上蒸则面色虚浮,或眼睑皮疹;舌红,苔黄腻,脉濡数为湿热阻络之象。

治法:清热除湿,解肌通络。

方药:当归拈痛汤(《兰室秘藏》)加减。方中苦参、黄芩、茵陈、知母等配泽泻、猪苓清热利湿;葛根、升麻解肌清热;苍术、白术、甘草健脾利湿养肌;羌活、防风祛风胜湿兼助脾之升机,并有祛邪达表之用;当归活血养血通络。全方共奏清热除湿、解肌通络之功。

若肌痹,淫淫如鼠走,津液脱,腠理开,汗大泄,或不仁,四肢急痛,或复缓弱,唇口坏,皮肤变色,宜石楠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3.1.3 毒热入络证 四肢肌肉疼痛,皮肤红斑,发热;肌肉无力,皮疹以眼睑周围和胸背部为多,色多红紫,关节酸痛,或口渴、口苦咽干,大便燥结,小便黄赤;舌质红绛,苔黄,脉洪大,或滑数。以肌肉疼痛,皮肤红斑,发热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平素有肺胃之热,又感熱毒,内外相合;或内生热毒,气血两燔,血热妄行,络伤则血外溢,故见皮肤红斑,皮疹以眼睑周围和胸背部为多,色多红紫;毒热灼肌,壅滞血脉则肌肉疼痛;热壅气机受阻,可见肌肉无力,关节酸痛;肺胃热蒸,耗伤津液,故口渴、口苦咽干、便结溲黄;舌质红绛,苔黄,脉洪大均为热毒入络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通络。

方药: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加味。方中犀角(水牛角代替)、板蓝根清热解毒,配土茯苓解湿热之毒;赤芍、白芍、牡丹皮凉血活血;生地黄凉血滋阴除痹;葛根解肌清热;丝瓜络通络泄热。全方共奏清热解毒、凉血通络之功。若热甚者,加黄柏、连翘。

3.2 正虚候

3.2.1 脾胃虚弱证 肌肉酸痛无力,肌肤不仁,纳呆腹胀;面色萎黄,肌肉萎缩,或皮肤感觉异常,吞咽不利,毛发稀疏;舌淡苔白,脉沉或弱。以肌肉酸痛无力,肌肤不仁,纳呆腹胀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本证多见于肌痹后期,肌痹日久,脾气虚衰,肌不得养,肉不得荣,则肌肉酸痛无力,肌肤不仁,甚则肌肉萎缩,或皮肤感觉异常;脾胃虚弱,纳运失常,邪阻气机,脾病及胃,则纳呆腹胀,吞咽不利;气血生化不足,则面色萎黄,毛发稀疏脱落;舌淡,苔白,脉沉迟或弱均为脾胃虚弱之象。

治法:健脾养胃,益气养血。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加减。方中人参甘温益气,健脾养胃;白术燥湿健脾,加强益气助运之力;茯苓渗湿健脾,与白术合用增加健脾利湿之功;木香、砂仁理气止痛;半夏、陈皮理气醒脾;当归、黄芪益气养血。全方共奏健脾养胃、益气养血之功。若阳虚寒甚者,加附子。

若肌痹,坐卧不安,寒气所加,体重怠惰,四肢不举,关节疼痛,饮食无味,宜茯苓散(《太平圣惠方》)。

3.2.2 气血亏虚证 肌肉酸痛无力、麻木不仁,唇甲色淡;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自汗,或身倦神疲乏力,头昏眼花,心悸气短,或皮肤感觉异常;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以肌肉酸痛无力、麻木不仁,唇甲色淡,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本证多为禀赋不足,或劳倦思虑过度,或病后失养,或痹久伤脾,生化不足而致。气虚则血行不畅,血虚则四肢百骸失养,故肌肉酸痛无力、麻木不仁,心悸气短,面色萎黄,形体消瘦;气虚则自汗,身倦神疲乏力;血虚则唇甲色淡,头昏眼花;气血亏虚,肌肤失养,故见皮肤感觉异常;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均为气血亏虚之象。

治法:益气养血,活血通络。

方药:八珍汤(《正体类要》)合三痹汤(《妇人大全良方》)加减。方用党参、黄芪、当归、白芍、熟地黄、甘草、续断、怀牛膝益气养血,滋补肝肾;丹参、川芎、独活、细辛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诸药同用,能起益气养血、活血通络之作用。若肢体偏瘫者,用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加味;胃纳差者,加神曲、麦芽、鸡内金、焦山楂;肢体发凉者,加附子、桂枝、葫芦巴、巴戟天;瘀血重者,加三棱、莪术、水蛭、地龙、土鳖虫。

若肌痹,皮肤不通,表实里虚,外不得曳,腰脚疼痛,宜独活散(《太平圣惠方》)。

3.3 痰瘀候 气虚痰瘀证:四肢肌肉无力、酸痛顽麻,气短乏力,肌肤瘀斑;头晕头重,胸闷脘痞,泛吐痰涎,或吞咽障碍,或肌肉萎缩,麻木不仁,或皮肤感觉异,皮色黯滞或见痰核硬结;舌胖大有齿痕,舌淡有瘀斑,苔白或腻,脉细弱,或滑或涩。以四肢肌肉无力、酸痛顽麻,气短乏力,肌肤瘀斑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气虚肌肉失养,加之痰瘀痹阻经络,故见四肢肌肉无力、酸痛顽麻;气虚则见气短乏力,肌肉萎缩,麻木不仁,或皮肤感觉异;痰阻清阳,故见头晕头重;痰湿壅盛,则泛吐痰涎,胸闷脘痞,或吞咽障碍;痰瘀阻滞肌肤,故见肌肤瘀斑,皮色黯滞或见痰核硬结;舌淡有瘀斑,苔白或腻,脉细弱,均为气虚痰瘀之象。

治法:益气活血,化痰通络。

方药: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合控涎散(《证治准绳》)加减。方中黄芪、人参、白术益气健脾;陈皮、苍术理气燥湿化痰;当归、川芎、桃仁活血通络;升麻、柴胡使清气上达清窍;威灵仙、炒栀子清热通;肉桂温经通络。全方共奏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之功。若阳虚明显者,加附子。

4 病案举例

患者,女,45岁,1991年4月6日初诊。以四肢重困憋胀疼痛,抬举无力7年,上眼睑紫红水肿性斑4年为主诉。患者7年前出现四肢肌肉憋胀疼痛,病情呈持续性波浪式进展,近半年尤甚,久治枉效。时症见:面部、四肢皮肤轻度水肿,按之即起;上眼睑紫红斑,眼眶周围水肿;肢体抬举无力,梳头困难,步态蹒跚。舌淡胖,苔腻微黄,脉弦滑。肌电图提示为肌源性疾病。未发现癌肿,血中未找到狼疮细胞。西医诊断:皮肌炎。中医诊断:肌痹(湿滞肌肤证)。治宜理气除湿,活血通络。处方:茯苓30 g、柴胡6 g、苍术15 g、萆薢15 g、木瓜15 g、丹参15 g、青皮12 g、陈皮12 g、香附12 g、桔梗6 g、防己12 g、地龙12 g。6剂,水煎服。

1991年4月13日二诊,患者诉身感轻松,胀痛减轻。守上方继服20剂。

1991年5月7日三诊,患者诉身沉困憋胀痛消失,下肢已不水肿,眼睑红斑若无。肌电图复查示皮肌炎恢复期,稍加减再服10剂以巩固疗效。

1992年10月20日追访,病未再发作。

按语:本案属肌痹,为邪实候湿滞肌肤证,邪实以湿邪为主,兼有气滞血瘀,故治疗以除湿理气为主,兼活血通络,方药以娄多峰的理气除湿汤为主加减。方中茯苓渗湿健脾,配伍苍术、萆薢、木瓜以祛湿邪;柴胡疏肝理气,配伍青皮、陈皮、香附行气除湿;丹参、地龙活血化瘀通络;茯苓、木瓜、苍术又可利湿健脾,以防治脾虚。本方以理气除湿为主以祛邪(湿邪),辅以活血通络以化瘀(瘀、郁),同时兼顾补虚(脾虚)。根据虚邪瘀病因病机制定本方,药症相符,坚持长期用药,故而获效。

5 肌痹的预防与护理

预防感冒,注意潮湿,避免汗出当风;畅情志,勿生气;积极治疗,防止传变;病后宜进行功能锻炼,增强体力,渐使肌肉丰满;加强营养,饮食有节,咸淡适宜[8]。

6 结 语

肌痹是按五体组织分类的痹病,为五体痹之一。其病位主要在肌肉,可涉及皮肤、筋脉、关节,与脾(胃)、肺等脏腑关系密切。其病因多为外邪痹阻肌腠脉络、脾胃虚弱、气虚亏虚和痰阻血瘀,总不外“虚邪瘀”三类。肌腠脉络痹阻,肌肉失养是肌痹的基本病机。本病有虚实之分,实多为湿、寒、热、毒和痰瘀等,虚多为脾胃气血亏虚。病久易为虚实夹杂之证。治疗以“虚邪瘀”为纲进行辨证,邪实候治宜祛邪通络,痰瘀候治宜化瘀祛痰,正虚候治宜健脾和胃、补益气血。本病初期多以祛邪为主;中后期或扶正或化瘀,或扶正祛邪兼顾。因此,肌痹应当准确辨证,对症用药,积极治疗,必要时中西医相结合,尽快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满意,娄玉钤.肌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9):57-65.

[2] 李满意,娄玉钤.五体痹的源流[J].风湿病与关節炎,2013,2(4):35-41.

[3] 娄玉钤,李满意.风湿病的二级病名及其相互关系探讨[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2):53-57,64.

[4] 娄玉钤.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95-101.

[5] 娄玉钤,娄高峰,娄多峰,等.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建立及相关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1):10-15.

[6] 李满意,娄玉钤.脾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4(2):60-66.

[7] 李满意,娄玉钤.皮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8):65-72.

[8] 娄高峰,娄玉钤.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4:315-316.

[9] 路志正,焦树德.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99-305.

收稿日期:2020-03-25;修回日期:2020-04-18

猜你喜欢

通络风湿病无力
风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益气活血通络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观察及安全性评价
滋阴养血通络贴对痛风肾蛋白尿影响的临床观察
出门晒太阳 风湿病患者要注意这些方面
风湿病 你了解多少
总干眼 看看风湿科
懒人美味
新闻浮世绘
通络熄风汤治疗面肌痉挛
芪藤竹黄通络汤治疗中风恢复期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