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淳方言的传播困境与对策
2020-11-17周啸天
周啸天
摘 要 文章结合互联网的媒介生态,从多元主体参与、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话语形式的优化、深耕地方文化等方面分析,为当下高淳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提供建议。
关键词 高淳方言;吴语;传播;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16-0032-02
1 高淳吴语方言的现状
高淳方言是南京市高淳区民系的主要使用的本土方言,是吴语方言的分支之一,距今已有4 000多年的历史。受地理位置的影响,高淳区三面环水一面环山,历史上长期处于交通闭塞。因此,高淳方言很好地保留了上古、中古时期汉语的语音特点,被称为“古韵方言活化石”。高淳方言既有吳语方言普遍的特征,又与苏南地区的吴语存在显著差别,具有其特有的发音和词汇。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高淳方言是高淳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不仅承载了高淳独特的江南文化,也寄托了高淳人民对高淳地方浓浓的乡情。
近年来随着高淳区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现代交通体系的不断完善,进一步融入南京主城,与外界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也日益密切,普通话已经成为社会公共场所、学校等场域的主要使用语,而高淳方言的实际交际功能在不断弱化,逐渐退化到家庭、社区等场域,新生“00后”“10后”一代对高淳方言的掌握程度和使用频率也越来越低,高淳吴语这一“孤岛方言”正面临衰落的危机。
2 吴语变“无语”——高淳方言的传播困境
2.1 语言环境复杂,内部差异较大
高淳区地处南京市南端,位于江苏、安徽两省的交界处,也是江淮官话和吴语的交界地带,其北、西、南部三面被南京主城区及安徽宣城、马鞍山所使用的江淮官话环绕,而东面的常州市则为吴语方言区。语言环境相对复杂,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和冲击。从内部来看,同样也存在很大差异,主要分为山乡话和圩乡话。其东部桠溪、定埠等乡镇所使用的山乡话属于吴语太湖片毗邻小片,而高淳城关和西部乡镇所使用的圩乡话则属于吴语宣州片太高小片,其本身易读性差、难以沟通的特性也使得高淳方言成为“江苏最难懂的方言”之一。
2.2 传播空间有限,受众范围狭窄
由于高淳方言与南京主城区所使用的江淮官话分属不同的方言区,在发音、词汇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从媒介呈现上来看,南京电视台虽已开设多档方言电视节目,但多以南京江淮官话为主。高淳方言由于其易读性差、使用人口比例相对较小的特点,受众面相对较窄,因而在南京本地媒体的媒介呈现上也处于容易被忽视的边缘化状态。而高淳区电视台虽于2008年开设了《话说高淳》等方言类节目,以讲座的形式用高淳方言讲述高淳的历史故事和特色文化,但也存在形式陈旧、内容枯燥单一、更新频率慢等问题,且电视媒体线性传播的特性使得方言类节目稍纵即逝,加之高淳区电视台台网融合程度较低,无法在网络平台收看和点播,辐射范围和传播空间仅仅局限于高淳本地,甚至在本地居民中的影响力也有限,传播效果不佳。而在网络平台中,高淳方言的音视频文本依然匮乏,用户自发性的内容生产也相对较少。
2.3 使用人口较少,面临传承危机
从当前现状来看,高淳方言的使用人群主要为高淳本地的中老年人群,且呈现一定的老龄化倾向。普通话已经成为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的主要交际用语,新一代的青少年群体熟练掌握和使用高淳方言的频率越来越低,使用人口也越来越少。原南京市高淳区教育局局长袁家旺先生表示,“会讲正宗高淳土话的当地人已不到总人口的4%”[ 1 ]。由于高淳方言没有形成标准的音标体系,很多独特的词汇无法用汉字书写,只能依靠高淳本土民众口口相传的口头传播。而随着这些深谙高淳方言的老一辈专家的逐渐逝去,高淳方言中所蕴含的独特价值和意义也随之散去,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日渐式微,面临传承危机。
3 走出困境——高淳方言的传播对策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凭借其开放共享、低门槛、移动便捷的特征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满足娱乐的主要渠道,根据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已达99.3%[2]。各类新型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抖音、哔哩哔哩等的兴起,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也能够基于共同的地域身份、兴趣爱好聚集在一起,进行双向交流和互动,从而使得一些原本小众边缘的文化在互联网长尾效应、聚拢效应等的赋能下重新绽放活力。这也为当前新形势下高淳方言的传播创造了新的机遇。
3.1 多元主体参与,传递高淳声音
以往的大众传播时代,方言节目的传播往往由地方媒体主导,普通民众使用方言则仅仅局限于本地社区人际之间的交流互动。随着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发展,高淳区融媒体中心也建立起来,逐渐成为高淳居民获取本地化信息的主要来源。因此,高淳本地媒体应该紧紧抓住本地资源的优势,制作贴近人们生活、观赏性强、反映高淳地域特色的方言节目,不断强化互联网思维,借助虚拟定位、智能推荐等新技术将优质的方言音视频内容精准推送给本地受众,唤起越来越多的高淳民众对高淳方言的认同和保护意识。
同时,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音视频制作、剪辑门槛的不断降低,用户也可以自己生产内容,通过网络平台与网友进行分享互动。如抖音南京官话段子手@菲哥一张嘴、大连方言博主@大连老湿王博文等网红利用本土方言进行短视频创作,通过平民化、接地气的表演风格和生动形象的语言叙事,引发本地网友的情感共鸣,也突破了地域限制,收获大量粉丝的关注。因此,可以通过与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高淳方言短视频比赛等活动,鼓励高淳居民积极生产和创作方言短视频的内容,分享和互动,挖掘和培育高淳本地的方言意见领袖和“网红”,利用互联网传递出高淳的声音。
3.2 扩宽传播渠道,实现数据共享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的文档数据能够以数字化的方式储存在计算机中,实现信息的高效检索和利用。高淳区方言工作组整理编写出版了《高淳方言》等书籍,并将收集到的方言语料资源、口述故事等存入了高淳区档案馆。江苏省也于2013年上线了江苏言语与文化资本库,采集并保存了江苏各地方言的口头有声数据,如童谣、民歌等,其中也包括高淳方言。但由于受数据库版权等方面的限制,未能普及和开放到普通民众中,民众获取和查阅相关数据的渠道有限,其互动性和可视化程度也相对较低。
而在当下,随着各类新型的移动音频、在线学习平台等的兴起,人们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便捷性大大提高。因此,可将高淳方言的音视频文本资料進行二次加工,转化为易于受众获取、互动性强的音视频节目,分发至喜马拉雅、抖音、微博等平台中,扩宽传播范围和渠道,从而提高普通民众参与学习和传播高淳方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高淳方言语料资源的优化整合与利用。
此外,“建立共同的文化基础是维护和发展弱势语言(小语种)的关键一步”[3]。当前,以苏州、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吴语方言城市普遍面临方言传承的危机。而同根同源的江南吴越文化是各吴语城市群共同的文化基础。因此,高淳方言的传播也应摒弃保守的地域观念,以一颗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与其他吴语兄弟城市交流融合,依托互联网搭建吴语方言语料资源的共享平台,发挥官方和民间的力量,形成合力。如吴语方言区的吴语爱好者和志愿者自发组织和成立的吴语学堂、吴语传承与保护小组等自媒体平台,整合吴语各方言的字音、词汇以及歌曲、影像等语料资源并积极开展吴语交流活动,致力于传承和保护吴语文化。
3.3 转变话语方式,丰富内容形式
随着语音、表情包、短视频等新型媒介形态兴起,凭借其低门槛、视觉化、移动便捷的特性成为当代年轻人获取信息、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也使得边缘的高淳方言能够突破地域的界限,在更广阔的范围进行传播。正如BAKER所言,“年轻人的语言再生产是语言活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因此高淳方言的内容生产和创作应适应当下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和年轻用户群体的观看需求,用年轻人喜欢的叙事风格和审美表达进行创作,在话题选择和词汇表达上注重推陈出新,如制作方言趣味表情包、方言说唱、脱口秀表演等多种形式,吸引年轻用户的关注。
此外,由于高淳方言晦涩难懂,不利于外地网友和本地一些年轻人理解,因此在内容创作时也应把握尺度,适度进行“去地域化”处理,选择受众相对容易理解的词汇,并配上普通话字幕,从而消除因方言差异而带来的解读壁垒,通过通俗化、视觉化的内容表达,产生“陌生化”效果,为非高淳方言区的受众带来新鲜的观看体验。
3.4 挖掘优质资源,深耕地方文化
正如民俗学家王献忠所言,“方言是一个地区民俗的载体,它是民俗文化赖以留存、传承的媒介,它不仅是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它是内容”[5]。高淳方言是高淳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如颂春、龙船号子、哭嫁等高淳传统民俗都是依托于高淳方言而进行的,彰显了高淳独特的“吴韵楚风”的江南文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随着移动通讯技术和大数据的不断发展,高淳方言的传播也可以积极运用H5动画、移动直播、虚拟现实等新型的传播技术,将其所承载的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媒介相结合,着力深耕高淳地区已有的文化资源,挖掘其中核心的元素和价值符号,更加直观、立体地记录和展现高淳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风采。
此外,随着近年来高淳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金花节、螃蟹节等多个特色节庆活动的举办,吸引了大量游客的观光驻足,这也为高淳方言和民俗文化的展示提供窗口。因此,也可以与高淳旅游业进行深度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如开发具有高淳方言特色的文创产品和旅游纪念品、在旅游景点加入高淳方言符号和导游介绍等,为高淳独特的地域文化形象建构增添新的活力。
4 结语
高淳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是长期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一个过程,任重而道远。在当前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高淳方言的传播应主动抓住机遇,整合媒体、政府、民间等多元主体的力量,提升互联网思维,引进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传播手段,不断扩宽传播渠道,挖掘高淳方言独特的内涵价值和文化符号,深耕本土的地域文化,创作一系列满足受众需求、观赏性和文化性强的方言文化产品,不断唤起本地年轻人对高淳方言的内在认同和归属感,在更广阔的舞台中发出高淳的声音,使得高淳方言能够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风采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璐,马金.高淳古方言濒临失传[N].南京日报,2010-04-13.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现状统计报告[R/OL].(2020-04-28)[2020-06-28].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 hlwtjbg/202004/P020200428596599037028.pdf.
[3]张公瑾,丁石庆.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0.
[4]BAKER,Colin,JONES,Sylvia Prys(ed.). Encyclopedia of bilingualism and bilingual education[M].Multilingual Matters,1998:172.
[5]王献忠.中国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M].北京:中国书店,1991: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