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京报》数据可视化元素对报道的空间呈现研究

2020-11-17张子涵邢芷欣

新媒体研究 2020年16期
关键词:数据可视化内容分析

张子涵 邢芷欣

摘 要 《新京报》是我国较早开设数据新闻专门板块的主流媒体之一。文章运用内容分析方法,以《新京报》在2020年3月至6月发布的80篇数据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考察可视化元素对报道空间的呈现。可视化元素的使用可还原并聚合多个地理空间,且其作为新闻叙事主体时,报道的情感色彩较倾向于中性。未来的数据新闻实践应提升对可视化元素使用的能力,更好地体现报道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 《新京报》;数据可视化;空间呈现;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 G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16-0014-02

1 研究缘起

《新京报》是光明日报和南方日报两大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综合类大型城市日报,官网2018年增设了“数据新闻”栏目,在2020年3月到6月总计发布了80条数据新闻,通过阅读文章内容,具体包括语言的使用和叙事逻辑,可视化元素使用统计图表、视频和新闻标题,可以看到数据新闻不同于传统媒体叙事的新闻故事“立体感”,数据可视化元素的叙事格外强调空间元素[ 1 ]。

通过梳理数据新闻的研究发现:数据新闻空间化叙事的研究较少且质化研究居多,少量量化研究主要以个人观察为主[2]。为了弥补量化研究的不足,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来考察《新京报》数据可视化元素对新闻报道的空间呈现。本文要探讨的研究问题分别为:数据新闻中只要使用了可视化元素,无论种类多少,均可还原地理空间,且能够聚合多个地理空间;可视化元素若作为独立的报道内容存在,数据新闻的报道情感则较倾向于中性。

2 研究设计及研究方法

2.1 样本选择

在新京报网“数据新闻”栏目下筛选从2020年3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的数据新闻,注意观察数据可视化图像与文案搭配,共获得80篇相关报道。

2.2 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描述的研究方法。通过制定编码表和数据统计的方法分析内容中的定量数据。本研究以上述提到的80篇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在含有空间建构的编码中加入可视化元素的分析类目,进行量化分析与探讨。

2.3 关键词界定

1)现实空间。鲍德里亚认为,在互联网环境下,现实空间的信息被数据化进而形成了数据新闻,数字空间的内爆突破了人们原有的感知方式,“现实的内爆”产生了一种在真实与非真实之间的“超真实”。超真实是对现实环境的完全模拟,它在不断的再生产中构造的“现实”已经确实的成为了人们所感知的世界的一部分。“现实的内爆”与李普曼的“拟态环境”都认为媒介的信息活动重新构建了人们感知中的现实世界,从而影响着人们根据环境做出的行为决定。因此本文认为“现实空间”不仅仅包括地理空间,还包括媒体建构的、反映现实空间的人造空间,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整篇报道的空间环境。

2)可视化元素。可视化元素指的是数据新闻报道中能够被受众直接观察到的有别于文本阅读的内容。大部分数据新闻都会含有图标、图片、视频、gif动图和H5动画这几种可视化元素。

2.4 编码表设置情况

本次的编码内容分为基本信息和主体信息两个方面,基本信息中包含了报道主题、情感倾向、报道对象和新闻类别这四个变量,借以分析《新京报》数据新闻的报道趋势、报道热度、报道频率、报道风格、报道态度、报道内容倾向等要素。主体部分信息主要包括可视化元素种类、地理空间的显示和媒体空间对现实的建构三个方面。其中,可视化元素包括了上文提到的五种类型,在媒介空间方面,要考察报道中是否体现了采访对象、是否含有报道者的意见或评价、叙述新闻的主体是谁这三个问题,来判断文字和可视化元素所体现的客观性,及其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还原现实空间。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3 数据计算与研究问题验证

3.1 编码表信度检测

本次研究采用2人进行编码,编码前对编码人员进行训练并测试信度,2人共同对80条报道进行编码,在获得的1 920个编码中,两位编码者一致的编码数目是1 856。根据霍斯提出的编码员间信度公式:信度=2M/N1+N2,计算可知信度为96.67%,说明该类目系统信度良好,可供进一步分析。

3.2 研究问题一验证

在梳理80篇數据新闻样本时发现每一篇报道的可视化元素中都显示了地点,并且呈现的地点数量较多,所以研究问题设定为数据新闻中只要使用了可视化元素,无论种类多少,均可还原地理空间,且能够聚合多个地理空间。对可视化元素种类和显示地点数量做定类性质的编码,使用SPSS对这两个变量进行描述统计,通过表2得到的卡方检测结果0.340>0.05,所以使用可视化元素的种类不同,对于地点的显示即地理空间的聚合不存在显著差异,换言之地点显示的数量区间多与少,对于使用多少种可视化元素不存有显著差异。因此第一个研究问题成立。

3.3 研究问题二验证

在梳理80篇数据新闻样本时发现每篇报道中的可视化元素与文字叙述部分的占比不同,通过阅读具体的内容发现,部分可视化元素是独立的,所交代的信息与文字部分不同,是作为叙述主体出现的;而另一种情况是对文字的补充,针对文字部分的报道内容进行可视化呈现。此外还发现每篇报道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倾向,可视化元素为叙述主体的数据新闻多为中性报道。所以研究问题设定为可视化元素若作为独立的报道内容存在(不是文字内容的补充),数据新闻的报道情感则较倾向于中性。对可视化元素是否为文字补充和报道的情感倾向做定类性质的编码,使用SPSS对这两个变量进行描述统计,通过表3得到的卡方检测结果为0.008<0.05,所以可视化元素是否为文字补充对报道倾向存在显著差异,换言之报道倾向为正面负面还是中性,对于可视化元素是否作为叙述主体存在显著差异。因此第二个研究问题成立。

4 结语

《新京报》作为国内较早开设数据新闻板块的媒体,通过不断的技术革新和形式拓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我国的数据新闻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未来的报道实践中,媒体应不断拓展可视化报道内容,丰富数据可视化形式,提升数据可视化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许向东.转向、解构与重构:数据新闻可视化叙事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9(11):142-155.

[2]方毅华.论数据新闻的叙事范式[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12):45-49.

猜你喜欢

数据可视化内容分析
移动可视化架构与关键技术综述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本科教学质量动态监控系统的构建
可视化:新媒体语境下的数据、叙事与设计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发展困境与策略研究
基于R语言的大数据审计方法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幼师学前心理学教材发展演变历程
“老人摔倒”新闻正面报道的负效应研究
2016年《中国日报》“两会”数据新闻报道研究
从《远程教育》35年载文看远程教育研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