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小管断裂吻合术后并发植入性上皮囊肿1例
2020-11-17侯林静梁娜李钰泓马海鹏郭立坤黄帅
侯林静,梁娜,李钰泓,马海鹏,郭立坤,黄帅
眼眶上皮植入性囊肿多由手术、外伤等原因引起,由皮肤、结膜和呼吸道上皮移位进入眼眶内部,具有分泌功能的上皮细胞继续分泌粘液所形成的囊肿,在临床偶有发生[1]。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完整切除囊壁,避免残留囊肿再次形成囊肿[2]。但外伤性上皮植入性囊肿囊腔内多为液体组织,且囊壁多不规则,给完整切除带来挑战[3-5]。本例患者术中囊壁破裂囊液流出,采取注入红霉素眼膏填充囊腔的手段治疗,最终完整切除囊肿,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图1 初诊时患者左眼眼表照片及眼眶CT图像。1A、1B左眼眼表照片。1A正面观可见肿物表面疤痕样改变,高出眼睑;1B肿物透光试验阳性;1C、1D左眼眼眶CT图像。1C眼眶轴位可见肿物位于眼球前方(红色箭头);1D眼眶冠状位可见肿物位于眼球内下方(红色箭头),肿物CT值为6 HU
患者男性,50岁,农民。主因“左眼下睑肿物逐渐增大1个月”于2018年12月13日至邯郸市眼科医院就诊。既往史:3个月前曾因左眼睑外伤,行泪小管断裂吻合手术病史。患者1个月前发现左眼下睑内侧肿物逐渐增大,伴眼红,无眼痛、流泪及视力下降,就诊于当地医院,考虑“左眼眶内肿物”,建议转邯郸市第一医院。眼科检查:双眼视力1.0。右眼未见明显异常;左眼结膜囊可见椭圆形肿物,质软,大小约13 mm×20 mm,可轻度活动,透光试验阳性(图1A、1B),下眼睑被动向外扩张,中度外翻,结膜瘢痕样改变,角膜清,前房中深,瞳孔约2.5 mm,对光反射存在,眼底未见明显异常。眼眶CT:左眼球前下方肿物,囊性病变,CT值约6 HU(图1C、1D)。西医诊断:(1)左眼眶内肿物;(2)左眼泪小管断裂吻合术后。治疗:完善术前检查、手术方式评估,采用静/吸复合麻醉,麻醉成功后常规碘伏、酒精消毒,铺无菌洞巾,开睑器开睑。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探查左眼结膜瘢痕状愈合,结膜上皮可见“桥样”结构改变(图2A)。根据术前评估,从囊肿上方或下方弧形切开结膜组织,无齿镊轻轻加起肿物,采用直血管钳夹持纱布球钝性、环形分离,术中囊壁破裂,其内有透明液体流出,自原破裂口注入红霉素眼膏,维持囊肿形态,完整剥离囊性肿物(图2B),取出肿物,复位结膜组织,成形结膜囊。术后病理检查示上皮性囊肿(图3)。结合患者外伤手术病史及结膜呈“桥样”改变,诊断:左眼眶内植入性上皮囊肿。术后常规局部换药,术眼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点眼,每日4次;加替沙星眼用凝胶点眼,每晚1次。双眼视力1.0,手术切口愈合可,术后第8 d拆除结膜缝线。
随访:6个月,肿物无复发。
图2 术中患者结膜囊及肿物彩色照片。2A术中结膜上皮可见“桥”样瘢痕结构改变;2B肿物(注入红霉素眼膏)完整取出外观像
图3 术后病理切片图片(HE×40)。3A病理切片可见上皮细胞(黑色箭头);3B病理切片可见上皮细胞囊样改变(黑色箭头)
2 讨论
本病最常见的病因是结膜上皮细胞植入,尤其靠近球结膜的上皮细胞,富含具有分泌功能的杯状细胞,移位进入深层组织后持续分泌黏液,这是囊肿形成和持续增大的根本原因[4]。诊断除了外伤、手术病史及眼科检查之外,还需影像学检查支持[6]。主要与粘液囊肿、寄生虫囊肿、血囊肿及单纯性囊肿鉴别诊断,虽均可呈囊性病变,影像学检查极为相似,但均有各自特点,如粘液囊肿多发生于鼻窦;寄生虫囊肿多发生于眼外肌内,且超声检查可见斑点状回声;血囊肿内的血性成份随时间变化可有不同的MRI表现;单纯性囊肿又称潴留囊肿,多由结膜慢性炎症刺激、浸润压迫及瘢痕收缩,导致结膜腺体排除口阻塞、闭锁,腺体分泌不能排除而潴留、淤积形成囊肿,且发病前多无外伤及手术史[7-8]。本例患者有明确外伤及手术病史,眼科检查可见结膜瘢痕状愈合,肿物透光试验阳性,眼眶CT检查呈囊性改变,术后病理支持上皮性囊肿,临床可明确诊断。
手术治疗是眼眶上皮植入性囊肿的主要治疗方法[9-10]。完整切除囊壁、避免残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5],而囊肿完整切除的关键在于避免术中囊肿破裂。外伤性眼眶上皮植入性囊肿囊壁较薄且不规则,囊内液极易塌陷,给分离、完整切除囊壁带来困难。手术过程中,切开位置和深度至关重要,要考虑结膜张力、夹持及缝合等因素,一般沿囊肿上方或下方结膜相对松弛的位置弧形切开,切开结膜时要防止切入太深而切破囊肿,可先切开小口后显微剪刀分离结膜与肿物后再剪开结膜;其次,分离时显微镊子夹持结膜组织,小血管钳夹持少许无菌纱布球(大小6 mm×4 mm,形状似“花生米”样),利用纱布球钝性、环形沿球壁进行分离,减少使用剪刀,必须使用剪刀处,先电凝,双极电凝采用低能量、电凝区域稍宽,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撕破囊壁。对于发生囊壁塌陷的患者最好先填充再切除。刘立民等[5]认为,囊壁破裂后囊内填充透明质酸钠凝胶能维持囊腔形态,有助于维持囊壁外形,增加完整切除的几率。临床中发现,透明质酸钠凝胶填充后仍会从囊壁破口处溢出,维持囊壁外形力量较弱。红霉素眼膏性状为白色至黄色软膏,主要成分为红霉素,辅料为黄凡士林、液体石蜡,除了常规局部外用之外,也可用于鼻腔泪囊吻合[11]或注入泪道内[12]。而红霉素眼膏因质地粘稠,在临床观察中尚未发现有突破囊壁进入眶内的现象,也无眼红、感染等不良并发症发生。
通过对本病例的总结,分析发生囊肿的原因可能与患者结膜复杂外伤,眶内异物带入,错位缝合,缝合过密、过紧有关。临床工作应该从以下方面避免囊肿的发生,一期解剖复位,结膜复杂外伤、多发结膜瓣者,术中应仔细解剖复位结膜瓣,避免错位或者重叠缝合;裂伤位置,首先对合球结膜,再对合穹窿结膜,球结膜富含杯状细胞,功能相对重要,而小的穹窿部裂伤可不予缝合,可利用其自身的延伸和修复能力愈合;缝合方法,首先固定结膜瓣远端,待所有结膜瓣大致归位后,再采用低张力,简单缝合结膜瓣两侧伤口,缝合边距尽量短,过密、过紧的缝合容易出现结膜上皮植入,避免结膜形成“桥样”结构,而发生上皮植入性囊肿;异物取出,复杂结膜裂伤合并深层异物的,应在显微镜下仔细去除异物、和异物裹带的结膜上皮组织,可使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尤其是一些钝性棍棒类物体扎伤的病例;检查结膜完整性,缝合后注意是否有埋入深层的结膜瓣,可沿长轴轻轻伸展结膜,修整结膜的卷边。
上皮植入性囊肿是临床偶有发生、可以预防、预后相对较好的疾病,主要预防措施是眼外伤一期手术处理中避免结膜上皮进入深层、上皮错位等囊肿形成的必要条件的出现。对于已形成的囊肿手术完整切除囊壁是降低复发的关键步骤,囊壁破裂囊液流出后可采用填充透明质酸钠凝胶、红霉素眼膏等填充物维持囊腔形态。总结并认识上皮植入性上皮囊肿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和发生规律,旨在减少临床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