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侧交叉克氏针固定对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疗效
2020-11-17安刚
安刚
(汝南县人民医院 西医骨科,河南 驻马店 463300)
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远端内外髁上方的骨折,以小儿多见,占儿童肘部骨折的30%~40%,且多发于5~12岁儿童,其临床表现主要以肘部肿胀、剧痛及活动受限为主,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不仅会造成运动功能损害,严重者可引起血管、神经及肌肉损伤[1-2]。近年来,临床对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对完全移位的骨折可行闭合复位经皮穿刺固定治疗,必要时才行手术治疗,其中单纯外侧克氏针固定与内外侧交叉克氏针固定是临床常用的闭合穿针方式,但不同固定方式的疗效具有差异性[3-4]。本研究选取8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内外侧交叉克氏针固定对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汝南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单纯外侧克氏针固定,观察组接受内外侧交叉克氏针固定。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 6~9岁,平均(7.51±1.13)岁;跌倒伤16例,交通伤14例,坠落伤10例;Garland分型:Ⅱ型23例,Ⅲ型17例。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5~10岁,平均(7.56±1.16)岁;跌倒伤17例,交通伤13例,坠落伤10例;Garland分型:Ⅱ型22例,Ⅲ型18例。两组性别、年龄、骨折原因、Garland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汝南县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选取标准(1)纳入标准:①经X线、CT等检查确诊骨髁上骨折;②临床资料与影像学资料完整;③凝血功能正常。(2)排除标准:①陈旧性或病理性骨折;②合并神经功能异常;③先天性心脏病;④肝肾功能异常;⑤合并免疫系统疾病。
1.3 手术方法两组均行臂丛神经麻醉,取平卧位,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先行闭位复合,上肢外展旋前位,对抗牵引,再纠正旋转移位及侧方移位。复位满意后,对照组接受单纯外侧克氏针固定治疗,即用2枚克氏针由外侧交叉穿针平行固定,且均垂直于骨折线。观察组在复位满意后,实施内外侧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在内髁最高处中间靠近远端1 mm为进针点置入1枚克氏针,然后将前臂旋回中立位,在外髁最高处靠后1 mm为进针点置入1枚克氏针,使克氏针交叉固定,将克氏针尾折断留尾于皮外,后将患侧屈曲45°~60°,用石膏固定4周,术后3~6周拆除克氏针,尽量早期活动肘关节。
1.4 评价指标
1.4.1骨折愈合情况 于治疗6周后,对所有患儿均行X线检查,评估骨折愈合情况,记录骨折愈合时间,统计患儿总住院时间。
1.4.2尺神经损伤 进行为期3个月的康复随访,观察尺神经损伤发生情况。
1.4.3肘关节功能 参照改良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5]评估两组肘关节功能,该量表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肘欠曲欠伸、提携角改变于0°~5°,腕欠曲欠伸、前臂欠旋前旋后于0°~15°为优;肘欠曲欠伸、提携角改变于6°~10°,腕欠曲欠伸、前臂欠旋前旋后于16°~30°为良;肘欠曲欠伸、提携角改变于11°~15°,腕欠曲欠伸、前臂欠旋前旋后于31°~45°为可;肘欠曲欠伸、提携角改变>15°,腕欠曲欠伸、前臂欠旋前旋后>15°为差。
2 结果
2.1 骨愈合时间与住院时间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骨愈合时间与住院时间比较
2.2 尺神经损伤对照组发生尺神经损伤2例,总发生率为5.00%,观察组发生尺神经损伤4例,总发生率为10.00%。尺神经损伤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0,P=0.396)。
2.3 肘关节功能观察组肘关节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肘关节功能比较[n(%)]
3 讨论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的肘骨骨折,可分为屈曲型和伸直型,其中伸直型占90%左右,且易合并血管神经损伤,该处骨折常见受伤原因是摔倒时手肘撑地骨折,而肱骨髁内侧有尺神经故在肱骨髁上骨折侧方移位同时可受到损伤[6-7]。若治疗不当,可引发肘内翻或外翻畸形、血管、神经损伤、缺血性肌挛缩、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因此,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有重要意义[8]。
目前,临床有两种常用的经皮穿针固定方式,即内外侧交叉固定和外侧穿针固定,但两种固定方法的效果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依据肱骨髁上骨折特点,分别应用了单纯外侧克氏针固定与内外侧交叉克氏针固定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骨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肘关节功能优于对照组,尺神经损伤发生率较对照组略高,且住院时间比较无差异,表明相较单纯外侧克氏针固定,内外侧交叉克氏针固定可促进骨折愈合,改善患儿肘关节功能,这与任荣等[9]研究一致。分析其原因为,外侧克氏针固定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损伤尺神经,但外侧进针点使得其牢固性不足,故应用效果存有一定局限。而内外侧交叉克氏针固定技术具有较强的抗扭转力,可最大限度纠正骨折端的旋转、成角、侧偏、分离,有效预防复位后因移位造成的肘内翻,且手术在肌间隙进行,不损伤肌肉,内外两针固定更加牢靠,具有骨折复位、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因此,固定后可促进患者骨早期愈合,改善肘关节功能[10-11]。但由于固定的克氏针位于肘关节两侧,因而需在术后尽早拆除内侧克氏针,以减少对尺神经损伤,缓解神经症状,促进屈伸功能恢复[12]。由此可见,内外侧交叉克氏针固定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但临床需要求手术医生熟练掌握固定操作技术,明确固定术相关禁忌证,并根据患儿实际情况选择固定方式,以保障治疗效果,同时术后做好早期康复训练指导,以促进关节功能恢复,改善患儿生活质量。本研究虽提示外侧交叉克氏针固定具有良好应用效果,但并未探讨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故难以全面评估固定术安全性,因此临床需进行再次探讨。
综上所述,内外侧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可有效提高患儿肘关节功能,促进骨折愈合,但存在损伤尺神经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