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的影响
2020-11-17孙青
孙 青
(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 盐城 224000)
重症颅脑损伤是临床常见严重病症,具有病情变化快、治疗困难、致死率高等特点,对于该疾病通常以手术治疗为主,旨在尽快清除颅内血肿,改善脑部供血,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但是,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昏迷时间较长,致使免疫能力不断下降,不仅需要及时的抢救治疗,还应辅以精心临床护理,以此来提高抢救成功率,巩固手术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尽快康复[1]。本次研究,选择48例重症颅脑损伤手术治疗病例样本,采用不同护理干预,评价真实护理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8年2月~2020年2月期间,选择48例重症颅脑损伤手术治疗病例样本,按照手术先后进行交叉分组,设置对比组(24例):男14例、女10例;研究组(24例):男13例、女11例;纳入样本经影像学确诊为重症颅脑损伤,接受手术治疗,纳入过程及时剔除合并其他严重器官组织疾病者、原发严重头颅疾病者,两组样本一般资料经统计学软件计算差异较小,P>0.05,研究具有可行性。
1.2 方法
对比组(24例)实施一般护理,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术后相关注意事项,指导与监督合理用药,持续监测各项生命体征,若出现异常,立即告知主治医生并协助进行处理。
研究组(24例)应用综合性护理,(1)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基于患者及其家属学历水平、理解能力等,选择最为恰当方式对其展开健康宣教,详细告知术后注意事项、及实施护理干预的重要性,获得认可。(2)心理疏导,若患者处于昏迷状态,护理人员与家属共同给予其听觉、触觉等方面的刺激,使其能够尽快苏醒,若患者为清醒状态,护理人员需密切关注其心理情绪变化,询问内心真实想法、困惑,给予针对性疏导与解答,(3)生活干预,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处于最适体位,并协助定期翻身、更换体位,可适当将床头抬高,防止出现反流;同时,做好呼吸道护理,(4)康复指导,护理人员定期对患者受压部位进行按摩,当其处于稳定状态,鼓励与指导及早进行康复锻炼,从床上肢体运动逐步过渡至传下活动,锻炼过程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切不可急功近利,防止因运动不当引起其他不良后果。
1.3 观察指标
(1)观察分析两组心理情绪,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分值高,负性情绪严重[2]。
(2)观察分析两组恢复情况,采用NIHSS量表评价神经功能缺损,分值高,神经功能缺损严重;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评价日常生活能力,分值高,生活能力好[3]。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24.0软件计算数据信息,计量资料(±s),t检验,计数资料(n,%),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心理情绪对比
经测评,干预前两组SAS、SDS评分差异较小,P>0.05,干预后两组SAS、SDS评分均降低,但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心理情绪对比(±s)
组别 n SAS评分 SDS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比组 24 60.44±2.25 52.19±2.06 60.57±2.45 51.41±2.27研究组 24 60.79±2.32 49.78±1.88 60.49±2.51 49.63±2.15 t-- 0.5305 4.2334 0.1117 2.7891 P-- 0.5983 0.0001 0.9115 0.0077
2.2 恢复情况对比
经测评,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比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比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恢复情况对比(±s)
表2 恢复情况对比(±s)
组别 n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比组 24 22.64±2.13 71.11±5.35研究组 24 18.51±2.09 75.23±6.16 t-- 6.7802 2.4738 P-- 0.0000 0.0171
3 讨 论
颅脑损伤为临床常见外伤,多由交通事故、工伤事故、及高处坠落等造成,若伤后昏迷超过12小时、或再次出现昏迷,且伴有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即可被判定为重症颅脑损伤。近年来,伴随交通、建筑等行业的飞速发展,颅脑损伤发病率呈现进行性上升趋势,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数量随之增加,经积极手术治疗,可挽救患者生命,有助恢复神经系统功能,降低疾病致残率、致死率,但是,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变化较快,极易突发危险事件,及时治疗固然重要,但有效护理干预也必不可少。
此次研究说明综合性护理干预在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效果显著,分析原因在于综合护理集合了小组护理、责任制护理的一切优势,能够满足不同患者个体化、服务水平均比较有保障。
综上,针对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患者,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心理情绪,减轻其神经功能缺损,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对心理情绪、术后恢复具有积极影响。